随笔:融资租赁业的转型、回归与创新

作者:沙泉

《现代租赁》网与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发布 首发日期:2018年12月08日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已成立30年,为配合行业健康发展,特录制融资租赁历史回顾片《大道沧桑》,本人受邀成为录制过程被采访的对象之一,深感荣幸。同时也应邀参加了协会的30周年年会。

   为拍这个片子,协会把业界骨灰级人物都找出来。这不仅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配合行业当前转型、创新的需要,让大家不忘融资租赁的初心,回归租赁的原本。本篇主要就这个议题谈些自己的想法。

   在年会上遇到许多老朋友,他们问我最近为什么看不到你的文章,却总看见你在出国旅游?是否你已经退出租赁圈?这还是让我很感动,虽然近期在租赁圈不太活跃,但这些人依然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说明我这个人对行业还有点用。

   我今年66岁,在融资租赁圈内奋斗已经33年,可以说我的半生精力都用在租赁事业上。人总是要老,趁还有体力时周游世界也算劳逸结合。毕竟不在一线了,但对融资租赁的热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大家看我的文章少了?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现在真不知道租赁行业还需要我说什么。我的《现代租赁网》(www.chinaleasing.org)上已有我涉及融资租赁方方面面原创文章800多篇。

  2017年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了64万字的《融资租赁的资产管理》一书,并已完成二次印刷。它已经把融资租赁的资产从出生到结束全过程怎么看、怎么想、怎么管、怎么做都写在里面的。大家可以把它作为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工具书,甚至还可以看成租赁的史料库。这辈子对租赁该说的话似乎已经说尽,这么多人买我的书也应不需要我再说什么。

  我现在发言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的融资租赁圈与我们当年的租赁圈有很大的不同。我所说的应用理论不是人们不认可,而是与他们现在的业务有些脱节。毕竟做类信贷的人是不需要听做租赁的人说教的。

  我不认为我是孤独的,因为业界还有许多人在坚持融资租赁的初心和原本,并且在业界成为佼佼者。不是我们是少数派,而是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专业化要求非常高。租赁公司需要有专业的资源、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管理能力。因此它是一个小众产业,不是谁便谁都可以在这个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把融资租赁当信贷的企业要让我讲怎么钻政策的空子,监管的漏洞,设想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真的无语。

  另一个原因是国家正在进行深化体制改革,融资租赁的监管和会计准则将发生重大改变。而现在的政策出台与我们当年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因为融资租赁是新事务,政府职能部门对其本质认识的很浅,因此要加强监管首先要听取行业的意见。我们就是爱提意见的一批人,在《大道沧桑》里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敢于建言和呼吁政策的过程。

  同时也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猫向老鼠学习如何捉老鼠”的问题。因此造成监管不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行业的发展走偏(否则就不会有转型问题)。这次监管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纠偏的调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整。说白了就是把租赁当信贷做时如何控制信贷过度的行为调整。尚未看到他们对行业的监管有回归租赁原本的调整意向。提高直租比例,服务中小企业怎么看都浮在表面,没见有效的行政措施。

  融资租赁属于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把租赁当金融监管那么贸易风险由谁管?看一下现在的融资租赁司法案例,贸易问题导致败诉的案例占多少成分?忽略了贸易环节就是忽略对物权本质的认识。

  金融限收的利润可以从贸易上找,金融的风险漏洞堵死,可以通过贸易的漏洞敞开。如同穿开裆裤。看似“穿”什么了,但核心部位的风险都暴露在外。因此国家没公布融资租赁的监管政策前,我不知道监管部门的想法和态度,只能观望,在政策出台之前无话可说。

  租赁会计准则的调整与以往不同。一是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封堵表外融资是全国际社会的统一认知。中国参与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也参与了租赁会计准则的修订。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与国际完全接轨。

  2019年是正式推出中国租赁会计准则的最后时间。一旦推出,对专为企业做表外融资的企业问题就大了。许多人都希望中国的租赁会计准则还要给表外融资留一丝空间,要具有“中国特色”,实际上可能性非常渺茫。但不管怎样,正式的准则没出台之前我想说也没针对目标去说呀。

  我知道大家关心的还是在当前的动荡中租赁行业朝那个方向发展,还有那些路可走。因此现在主要听到的还是“初心”、“原本”、“本源”、“创新”这些词汇。我就针对这些,谈我对融资租赁业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测。

  我们现在强调“不忘初心”是因为我们走偏了。但融资租赁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忘记初心又怎样?

  看了《大道沧桑》我们因该知道当年中国引进融资租赁的“初心”是什么。

   经过文革的破坏,百废待兴。中国在严重缺乏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的情况下,引入融资租赁解决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本应翻译成“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的英文名词被翻译成“融资租赁”。如今似乎人们只看到的“融资”,“租赁”被忽视成为配角了。更有甚者连租赁都放弃了。

   我们再看融资租赁的发源地美国的“初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信用销售。引入“租赁”的作用就是要强化用拥有物权的手段,控制信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至今都没脱离这个“初心”。

  我们现在强调“初心”真的要看核心意涵是什么。这样才可以说有没有“不忘”的必要。

   我们说租赁的本源,本质上就是物的信用销售。为什么中国的厂商租赁发展的比较健康?因为他们做的都是“本源”事。他们的主营业务就是“用别人的钱为自己的信用销售服务”。其本质就是物的销售。所谓“租赁”一定是针对物,而不是针对资金。

  我们说回归原本,这样原本是什么呢?如果这个都搞不清,那么未来租赁公司难干,租赁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租赁行业的转型也就无从说起。

   现在最大的争议就是融资租赁的作用到底是啥?我看分歧就两点:是用来增加物质基础为主,还是用来“用钱生钱”为主。有人说二者皆有。但是如果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非常容易,谁还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去研究增加物质基础的租赁呢?因此对租赁“原本”的定位非常重要。

  中国的融资租赁规模号称世界第二,但这里新增物质又有多少?国际上的融资租赁和我们的融资租赁是一类东西吗?原本都不一样,拿信贷与物质投入比能比吗?

  都说租赁的优势是扶持实体经济,可产业的产能都过剩了,这里有多少是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添置的呢?“以钱生钱”的方式从企业赚钱,承租企业因此就发达了吗?他们拿那些钱都干什么用了?给金融的稳定带来了安全吗?国家对融资租赁政策的收紧足以说明一切。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现在大家都在关心融资租赁行业的转型问题,但真心想转型,真有能力实现转型的企业又有多少?

  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深化改革时,我就估计到融资租赁行业将会转型(查我过去的文章为证)。以类信贷为基础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少。但不是没人听,是不愿意去做。类信贷来钱实在太快了,要为转型做准备钱就少赚了。那时说转型似乎遥远了一些。在你有钱有能力为转型做准备时如果你没做,现在再要做,转型的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非常高。

  大家大概忘了一件事,租赁的类信贷是以租赁为本。租赁的本就是物。当只看到钱没看到物的时候风险就随之而来。用融资租赁名义诈骗别人的,用租赁租赁信贷骗自己的(多家租赁公司同时折在一个项目上)大有人在。行业的乱象频出,甚至扰乱了金融体系。国家由鼓励租赁发展现在转为收紧对租赁的监管说明我们自身需要改进。

   实际上行业走到这步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地步。但中国如此之大,不是说转就可以转的。因此还坚持以类信贷为主的租赁公司大有人在。所谓的创新,就是类信贷模式是创新,规避行业监管的创新。长远不敢说,坚持不转一两年还是可以的。到那时会怎样只有到那时再说,现在转型依然与我无关。

  租赁行业说白了还是没有脱离吃体制饭的这个原本。现在最难受的就是体制外的企业要钱没钱、要市场没市场,原来的利润转眼变成不良资产,翻身的日子很难见到。大概退出租赁业指日可待了。

  我们再来看行业的转型。不管融资租赁增加物质基础的原本,还是国家对融资租赁的认同(自从国务院针对租赁行业发的两个文件以来关键要解决“租赁市场渗透率低、市场覆盖面小”的问题),我以为融资租赁的转型还是以“新增物质”的租赁为主。“以钱生钱”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换句话“转型”就是要从以回租为主的业务模式向直租的业务模式转变。

  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要做到以融物的方式达融资目的的租赁,租赁公司要突破两个障碍:

   首先是人才关。现在有些人在租赁圈里干了十多年就认为自己是“老租赁人”了。但仔细看,他从事的都是类信贷的回租业务,对直租一窍不通。当租赁公司要转型时发现公司里面没有能做直租的人才,真的很悲催。

  有人说:老师给我们讲讲直租怎样操作吧。那又回到了租赁ABC的问题上。融资租赁进入中国38年,我们又干了那么多年,现在要从头开始,心里总觉不对劲。是我们理解不了,还是融资租赁太高深莫测了?

  直租主要技巧是贸易。如果有贸易基础的人掌握起来并不难。难的不是操作,而是管理。不同的租赁物有不同的特性,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要分析承租人上下游的关系,未来市场的发展,分析风险和收益的匹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才是租赁公司转型中需要攻克的地方。

  我们过去融资租赁官司也不少,但鲜有败诉的案例。如今租赁公司大量的败诉案真让人匪夷所思。问题多败在贸易环节上,出在对贸易风险控制的认知和能力上。因此我在《融资租赁的资产管理》一书中分析融资租赁将来一定是一个小众产业。

  现在租赁公司的数量在新的监管政策出台后,如果坚持以增加物质基础为准,估计租赁公司的数量会成断崖似下跌。租赁业里的“李鬼”都要被请出,留下的就剩“李逵”。若不是那就另说了。或许会给个转型期过度。

   其次租赁行业的转型要过市场关。我们过去说:“融资租赁是解决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主渠道”,实际上大家的眼光还是盯在体制经济内的企业。考察项目看企业信用,而不是用租赁物的获利能力。

  现在要转向服务中小微企业,才发现可转空间非常小。大部分产业都处于产能过剩,处在关停并转状态。随着新型产业的兴起,按照融资租赁只做“锦上添花”之事的本性,新创领域应该是投资银行的事情。对于前途不确定的领域具有“稳健金融思维”的租赁公司不敢,也不愿意轻易介入。因此我们现在讨论回归原本和创新,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感觉很骨感,租赁公司既没能力,也没动力。

   谈到创新我认为那种钻政策空子的机会越来越小,传统的以租赁谈租赁做法基本上已经过时了。据我多年对融资租赁的认识,融资租赁的运作本身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操作环节一环扣一环。任何修改和变动,都会降低风险控制的能力,低风险高收益的租赁最后有可能做成高风险高收益的租赁,甚至是你图他们的利息,他图你们本金的租赁。

  因此对租赁交易本身的创已经基本到头。现在的创新基本上建立在服务的创新上。有些租赁公司是利用股东资源帮助承租人赚钱,而不是等承租人赚钱还租,取得成功案例已经不少。但考虑租赁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行激烈竞争的现状,还是不说他们怎么做为好。毕竟资源不一样,核心竞争力也不一样。别人的成功不等于你也能成功。

  可以说的是:租赁一定要配套服务,否则信贷都可以解决的事情,没人找你做租赁。二是服务一定要增值,是双赢的增值,否则这种服务对租赁公司没有意义。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下,仅靠利差赚钱的日子过去了。融资租赁今后演变成不仅是金融与贸易结合的产业,还要增加服务事项。没有服务就没有市场。否则租赁公司用用租赁帮助设备生产企业销售产品,过几天人家就设立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自己干了。

  说到这似乎对租赁行业的转型没有信心了。其实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开拓未来市场,现在面临要解决的最大、最紧迫的问题是“资产荒”的问题。

  多数租赁公司现在抱怨融资难,实际上超发货币和投资市场优质资产不足造成“游资过剩”。只要有好的资产,不愁没有资金。由于融资租赁过去的乱象,现在资本市场不再认为所有租赁资产都是优质租赁资产。甚至和租赁欺诈联系在一起。要打消他们的疑虑必须要解决“资产荒”的问题。这不仅是租赁业的问题,也是全投融资领域里共同的问题。

   对于租赁公司和资本市场来说现在“好的资产”是什么呢?一定是“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低风险好找,同时又要满足高收益就难了。融资租赁本身就具备增信、增收的作用。但要不会操作等于没说。

  现在租赁公司依然习惯于做体制经济内的项目(实际上是心理的偏见,以为出问题不受责罚,现实是大相径庭)。我要说我虽然没有写什么文章,但服务租赁行业,在行业创造若干第一,填补行业空白的事业心,一直没有停止跳动,而且继续为之而努力。

  现在我的租赁重心都放在为租赁行业开拓资产荒地,向资产端要租赁的阶段。租赁公司畏惧探索的路我先帮着打探。这又回到当年的老路——干找死,不干等死。至少干还有活的机会,干等只有死路一条。

  现在在要说干,不能空谈,必须有资源,有平台。近期我挂靠在北京法学会的企研会这个平台上,用资产管理中心的名义研发用资产管理方式助军民融合租赁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平台上我有自己的团队,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实力,有愿望帮我做这些事。因此别看我整天在境外游玩,我的事业没有停顿。

  为什么要用“资产管理中心”的名义?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现在大家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怎样做,更重要的是怎样管。我研究的不仅是做法,更多的关注点是怎样管理租赁环节不出风险,租赁利润到手后不能再流失,租赁资产要实现增值保值,租赁资产的退路要有渠道。

  选择这个平台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全方位智库。有军、政、法、企、租、金各种资源,相信有能力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优质的租赁资产。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发现军民融合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军民融合企业在高速发展。这与传统产业的过剩状态有非常大的不同。简直是一片蓝海,有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

  但他们对租赁的认识是模糊的,如同租赁行业对他们那个领域的认识同样是模糊的一样。军民融合的生产建设基本要求就是“增加物质基础”,不会听金融虫子瞎忽悠。用钱玩钱在这里没戏。

  租赁要进入那个领域如果没有做直租的本事,基本上与这个领域就无缘。虽然我们也知道有许多租赁公司的股东是军民融合企业。但走回租路绝不是有效的出路。

  其次我们所说的军民融合租赁不是军事装备的租赁。在与各方交流时这是最容易误解的地方。对军民融合租赁有心理畏惧的原因这也算一条。按照国家对融资租赁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军民融合只在富国强军亦军亦民的7领域里“统筹发展”。

  • 加强基础领域统筹;
  • 加强产业领域统筹;
  • 加强科技领域统筹;
  • 加强教育资源统筹;
  • 加强社会服务统筹;
  • 强化应急和公共安全统筹;
  • 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

  在这些领域里没那么多保密事项,租赁公司不可触碰事项。尤其是“统筹”这个要点,一是不能胡干、蛮干,一窝蜂的干。另一个意思是,通过租赁形成赁资产有可能是纳入国家财政规划。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的“政府担保”项目吗?

  我们对他们的服务也不是就租赁谈租赁,而是要提供租赁融资、租赁投资、租赁采购、租赁销售、租赁资产管理的服务。下一步向他们布道融资租赁的程序已经开始启动,他们的资源关键人物已经找找,并愿积极与我们合作。

  现在我们正筹划在不同基础统筹领域的“资产端”们分类开会,让军民融合企业和园区“摆困难”,“提需求”。同时我们告诉他们租赁将可以在其中发挥如何的作用,并形成可以运作的租赁资产。有了资产租赁公司就可以直接运作了。省去开拓这个领域的畏惧和疑难情绪。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几个项目在开发中。

  虽然我貌似没在租赁圈里转,但行业的弱点我是知道的,不会给他们找麻烦。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还是抱着等靠要的心态,不愿意开拓市场,只想做成熟,立即可操作的项目。我会在资产池中筛选出能满足租赁公司意愿的项目,先做试点,然后再在行业推广。

  现在是深入一线阶段,因此也少有时间谈论业界的事情。可以说人在军民融合这个“曹营”心在租赁这个“汉”。暂时的离开是为未来巩固融资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这样不枉协会给我颁发的“中国融资租赁30年杰出促进奖”。同时也希望有人在其他领域里拓展资产端。如“一带一路”的基础建立领域,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里为租赁开发出更多的优质资产,解决转型中的资产荒难题。

《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