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融时报》
2018年12月01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彦蓉
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国内企业需要对项目的经济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既要防止“速胜论”,也要防止“悲观论”。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位置、环境安全、投资保障、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助推“走出去”更加高效,同时减少风险隐患。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融资租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迎来了重要契机。业内人士认为,在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防范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加速助推租赁公司“走出去”,将为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提供新平台。
机遇已至:
租赁业“走出去”恰逢其时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我国融资租赁业加速“走出去”的春天已至。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超过了7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而在沿线国家新签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了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9.2%。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对此表示,从经济增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整体发展水平明显快于全球,所以,未来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板块。
由此可见,伴随着金融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建设已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
实际上,租赁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其具有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属性,可横跨产业和金融之间,这使得租赁在助力“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9月,国务院就曾印发《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海外市场,发展跨境租赁。“一带一路”建设恰恰与这一方向相契合。
恒鑫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利钧坦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环境保护等绿色租赁方面,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投融资机遇。对于租赁公司而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推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中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
天津市租赁行业协会副会长任卫东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产能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租赁与中国制造、中国服务“走出去”可形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高水平的融资租赁企业、行业巨头的合作,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租赁企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
深耕细作:
多举措提升跨境租赁竞争力
纵观我国在内的各国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历程,都是从国内逐步起步,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资金,开拓业务,走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应该认识到,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增速逐渐趋缓,市场渗透率仍然不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这背后和行业发展专业化低、租赁公司业务模式同质化有较大的关系。”
中航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宏伟对此表示,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租赁公司需进一步深耕细作,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相关业务,这是提升跨境租赁业务的前提。
在巴曙松看来,将我国融资租赁业进一步推向国际舞台,既需要吸收国外发达融资租赁公司的经验,也需要我国的租赁企业主动去跟踪高端设备、智能化制造的出口方向,通过租赁工具来吸引国外低成本资金,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实际上,境外项目普遍投入资金大、风险暴露期长,且需要调配更多的资源,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业内人士建议,在开展境外租赁项目时,须体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政府层面应提供针对融资租赁企业“走出去”相关的税收、海关、法律方面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融资租赁公司有效利用国际市场的低成本资金,构建多层次租赁资本市场体系,以此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风控为先:
护航跨境业务稳健发展
实际上,早前跨境租赁的基本模式就是融资租赁企业在国外承包项目中与中资企业合作,为中资企业项目所需的资金和设备提供融资租赁服务。这样的模式虽简单便于操作,但并不可持续,因为涉及到的信用风险、规律风险和标的风险等并不是融资租赁公司擅长解决的。因此,不断提高我国融资租赁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尤其是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国融资租赁企业‘走出去’仍然任重而道远。”有业内人士坦言,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必将经历跨境交易到本土化经营的阶段。管理境外所在国的独特风险是融资租赁公司“走出去”的核心能力,如项目所在地的财税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
为了提升租赁企业的风控能力,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认为,风险始终和收益成正比,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国内企业需要对项目的经济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既要防止“速胜论”,也要防止“悲观论”。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位置、环境安全、投资保障、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助推“走出去”更加高效,同时减少风险隐患。
任卫东也表示,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需要加大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的投入力度,在项目投资业务、法律、税收、社会效应等方面做好尽职调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此外,巴曙松还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境租赁业务卓有成效地开展,租赁公司在“走出去”的时候,需要把业务项目作为一个合作平台,围绕项目的上中下游,将合作开放化,促进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抱团之势,提升与当地市场、国际市场的协作能力,这也可在无形之中分担境外项目的风险。如鼓励融资租赁企业与多边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以多边协议的形式来建立长期、稳定、风险可控的合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