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华网》
2018年10月24日
新华网天津10月24日电(王蓓蓓)10月23日,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为指导单位的“2018产融协同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会长杨钢主持论坛。
杨钢表示,2018年既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服务和促进全行业发展的第30个年头,也是中国融资租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非融合、不发展”,没有与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的业务融合,融资租赁业就无法充分发挥融资租赁工具的巨大优势,行业就无法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有贡献。同样,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如果不能得到融资租赁这样有效的金融手段支持,就不能够真正克服经营中的资金风险和市场竞争力的瓶颈。融合发展是共同发展之道,进一步唤起融资租赁业和制造业的共识,是这次“2018年产融协同高峰论坛”的目的所在。
近年来,融资租赁行业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杨钢介绍,融资租赁行业最初的发展是为了引进国外的设备和资金,如今,融资租赁已成为促进实体企业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客户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解决实体企业经营中的痛点。
目前行业与行业之间信息不畅通。金融业有金融业的做法,制造业有制造业的做法。杨钢指出,“要想真正实现产融协同,最关键的就是需要构建桥梁、增进互相理解。”
融资租赁服务于用户一端,结合制造业的实物专长,使得融资租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租赁标的物的用途、收益和风险,能够更好理解承租人的主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杨钢提出,随着对于租赁标的物认识加深,融资租赁业在再融资导向的基础上,将有更强的资产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资金和资产服务,帮助客户分散投资风险,更有效地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同时,融资租赁公司应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设计基于租赁资产的高附加价值的租赁产品、获得稳定而可靠的业务发展渠道,因而实现差异化经营。
最后,杨钢指出,融资租赁公司应当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基于信用与资产的多元化风险管理模式转变。融资租赁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应当建立在真正理解实体经济风险、理解标的物和资金的用途之上,并通过不断发展的金融科技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租赁标的物的有效管理,实质性降低融资租赁模式的风险,才更能实现健康、持久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