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业防控风险 融资租赁稳健前行

 

摘自《金融时报》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陈彦蓉 2017年11月11日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集于一身的融资租赁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一方面,对实体经济的渗透率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抗经济周期的能力和风控能力也值得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将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回归租赁本业,防控金融风险,将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新发展。

  回归租赁本业

  中国租赁联盟和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我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约为5.75万亿元人民币。

  过去10年,我国融资租赁业产业规模已增长200倍,融资租赁公司数量由2007年的109家增加到2017年9月底的8580家。租赁业在10年间抓住了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之体量庞大的实体经济对租赁的需求逐步得到释放,助推租赁业规模快速增长。

  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新机遇蕴含在回归本质、服务实体经济之中。中国融资租赁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佳林表示,我国融资租赁爆发性高速发展已基本结束,行业开始进入激烈竞争、转型分化的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租赁渗透率达6%,与美欧平均20%以上的渗透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一批融资租赁公司也正处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另外,国内融资租赁公司仍以利差收入作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类信贷业务和通道业务占据主要部分,直接租赁的业务仍有待开拓。

  因此,回归本业,做真租赁成为租赁从业者下一个10年发展的主要诉求。实际上,回归租赁本业,需从服务制造业开始。比如在高端制造、“三农”、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融资租赁业具有产融结合的明显优势,能够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另外,回归租赁本业,开展直租业务须具备专业化经营的能力。国内租赁产业正走在由重数量、拼速度走向重质量、细分发展领域的道路上。王佳林表示,融资租赁公司应做好差异化定位,结合自身特点走专业化道路,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企业综合运营效率,通过为实体经济服务、合规经营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健康发展。

  防控金融风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日前发表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文章中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因此,融资租赁作为产融结合的推进器,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风险防控也显得尤为重要。

  周小川认为,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对于租赁公司而言,融资其实就是一种风险管理。有租赁业内人士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未来两年,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无论是全球经济复苏还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流动性都是一个重要挑战。

  此外,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运营风险等也是租赁公司需着重关心的风险点。有业内人士建议,面对国内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借助大数据等手段,不断完善项目立项、尽职调查、项目审查评审、合同管理、租后管理等管理流程,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将不断强化融资租赁行业管理。记者了解到,商务部也正在加快推进法律法规建设,推动融资租赁行业统一立法,利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技术,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定期组织开展风险排查。

  拓宽多元融资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以融物方式实现融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金融方式。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芳表示,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对于支持实体经济、调整金融结构很有帮助。

  “融资租赁的融资渠道可以实现多样化的融资薄利,比如资产证券化、内保外贷、票据融资等等,充分发挥出产融结合的优势。”王芳坦言。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信用融资和资产融资相结合、本币和外币相结合、境内和境外相结合、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等方式,将融资端和负债端做得更加稳定和健康,从而进一步实现优质资产和市场资金的有效匹配。

  从租赁业的实践来看,有业内人士建议,融资租赁公司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须与关联企业加强配合,比如信托、证券、保险、评级等行业,都可为融资租赁资产交易活动提供服务,共同推动资产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