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租赁行业发展的变迁之路

 

摘自《 浙江大学融资租赁研究中心》 2017年08月02日

  特约研究员曹兴元 浙江大学融资租赁研究中心

  回顾租赁行业发展“黄金十年“,租赁业有得有失,喜忧参半。截至2017年6月底数据,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融资租赁合同额超过5.6万亿元,从2007年算始,已历经的十年,中国租赁行业发展迅速,堪称中国租赁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7年将成为中国租赁行业发展的转折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近期在京召开,指出金融工作四大原则:回归本源、结构优化、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三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中国租赁业发展至今,在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大红背境下,租赁企业高杠杆、息差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融资租赁偏于融资,租赁物虚化过度,售后回租成为主流,政府平台业务历经7年之痒,刚被离婚,回到服务实体经济,是否准备妥当?单一的盈利模式,多年粗放式垒规模积累的风险,在经济下行中,如何来防范好经营风险?

  笔者本文对租赁定义,包括了法律意义上的租赁和融资租赁,除非专有特指。对融资租赁企业的定义,其中包括了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特此说明。笔者尝试通过对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历程变化概述,客观地重现出中国租赁行业发展变迁之路,常言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试图透过租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探索出租赁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机会,找到一两条通向阳光的康庄大道。

  一、中国租赁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历程,笔者试图按照进化历程的逻辑关系,兼顾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并非传统上单按时间轴上的进程来划分,本来在时间轴上也是有重叠的,如此笔者把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的历程,大致分成如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设备租赁

  该阶段以融物为主,市场需求特征为满足承租人短期融物需求。

  一般出租人主动选择购买拥有设备,自担设备经营风险,以设备的出租和处置获得收益对价。在交易模式中,出租人较为主动:出租人自选设备,自行采购,短期出租,自行承担设备出租收益的稳定性与设备价值波动的风险,最后通过对旧设备的处置,来获取租赁物的剩余价值。

  会计上:设备列入出租人报表内经营性固定资产,承租人为租赁支付租赁费用。

  法律上:适用《合同法》第十三章租赁合同,受其约束和保护。

  监管上:租赁企业无需持牌经营,少有例外的,也与租赁本身无关,仅与设备持有资质相关。

  税务上:营业税时按租金全额征收,固定资产通过折旧抵税;“营改增”后,租赁企业将采购设备的增值税进项,与出租收入的增值税销项抵扣,增值税的税务安排较为平衡,所得税相关折旧不变。

  租赁物以设备为主,多分布在动产类:挖机、叉车、起重机、机床、冲压机等;交通工具类:汽车、飞机、船舶等。

  该种模式,既受到国人物主固有观念、习惯的影响,还受到出租人资金资源、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资产运营和处置能力的限制,业务规模,发展缓慢,影响有限。

  (二)第二阶段:设备融资租赁

  租赁的经营模式仍然存在,但应市场融资融物双重需求,融资租赁模式应运而生,最大的变化在于:承租人承担设备的风险并享受经营收益。

  该交易模式中,承租人握有主动权:设备系承租人选择,并对设备质量负责,虽然不全是,但承租人大都有资金缺口,由出租人出资购买而租用,并支付租金作为对价,该模式中承租人解约权受到限制,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承租人承担对负债的偿还的义务。

  会计上:出现承租人全额清偿,设备资产计入承租人报表内,出租人报表内计入应收租赁款债权资产。

  法律上:适用《合同法》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受其约束和保护。期间租赁物设备的取回成为难题,增加了租赁设备的动产抵押补丁。

  监管上:开始持牌监管,早期由外经贸部批的外商租赁企业,后外经贸部职能合并入商务部,由商务部审批的内资试点租赁企业,中外合资租赁企业,银监会2007年前审批的金融租赁企业,出现分头审批,两头监管。

  税务上:营业税时,最重要的是融资租赁交易本金、融资及相应成本可抵扣,享受差额纳税税收优惠,税务安排大力促进行业的发展;“营改增”后,直租的采购进项增值税,与出租销项增值税的税务安排。

  租赁物的范围有所扩展,但主要仍是各类动产和交通工具:生产设备、通信设备、医疗设备、科研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工程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等各类动产;飞机、汽车、船舶等各类交通工具。

  笔者认为,该阶段租赁的融资与融物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习惯上称设备融资租赁以示区别,也更为准确些,在租赁业务模式上,以直接融资租赁为主。

  (三)第三阶段:融资租赁

  租赁、设备融资租赁经营模式依然存在,但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部分因素是由于监管政策变化所致,市场需求的融资需求旺盛,融资租赁中的售后回租模式开始兴起,并走向繁荣。虽然仍符合融资租赁的五大特征,但对租赁物的适用范围得到大幅突破,标志事件以2007年银监会《金融租赁管理办法》出台,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设立为新的起点,该行业法规明确,租赁物为企业固定资产。起初以企业的固定资产盘活为主,2010年政府平台融资开始兴起,租赁物开始接受管网,2013年前后,当作租赁物的管网,已经需要政府新划拨入平台企业,原有的已经做完。到此租赁物实际上已被虚化,不再严格要求租赁物符合:独立可分割,耐用易变现的双重特征。

  2007年,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相继获批,成立了首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正值经济过热,央行控制银行信贷规模,金融租赁公司迅速填补缺口,租赁资产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农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第二批获得牌照,虽然在2007年至2013年的7年期间,银行系金租公司获批仍然缓慢。但在2014年《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经过修订,大幅提升审批速度,2015、2016年获批呈爆发式增涨。截至2017年6月底,金融租赁公司已成立的达到63家,累计注册资本达1864.35亿元。在已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中,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达到45家,占比71.43%,成为融资租赁市场主角。

  商务部租赁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截至2017年6月底,除上述银监会批的63家外,融资租赁企业总数也超过8000家。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租赁行业走过“黄金十年”,融资租赁合同额超过5.6万亿元。

  相对于第二阶段的融资租赁,会计上并无变化,监管上仍按谁审批谁监管分头管理。

  法律上:适用《合同法》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受其约束和保护。既然把融资租赁的重头落在融资上,由于对租赁物的过度虚化,虚设,在法律纠纷中甚至出现融资租赁合同不适用的判决,最终靠回到”借钱还钱”的债权保护模式,与传统的设备融资租赁相行渐远。

  税务上:“营改增”将动产的直租、回租相区分开,把融资类的售后回租,按6%税率征增值税,不得用于抵扣,税务上归入银行贷款的融资服务类项。

  二、发现融资租赁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前述中国租赁行业发展历程,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租赁行业有得有失,喜忧参半。对租赁行业中各融资租赁企业玩家,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呈现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可喜的是,一些已经处在行业金字塔上端的租赁企业,为租赁同业树立了标杆和参照对象。

  对于同业心目中的标杆型租赁公司,笔者认为同时,或部分呈现如下三大特征:

  (一) 可持续竞争力:客户成群,行业聚焦,差异化明显,专业化突出;

  (二) 市场把握能力:反应快速,引领创新,产品清晰,风控高效接地气;

  (三) 组织运营能力:融资通畅,多点盈利,资产质量优,匹配分布合理。

  本文着重在找出问题,暂且略去融资租赁企业在发展中已经具备优势所在,相信读者不会责难怪有失偏颇。融资租赁企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集中体现在:资本消耗型,盈利点单一,融资渠道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专业化能力不足等。

  (一) 资本消耗型:

  融资租赁企业成了典型的资本消耗型企业,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随着资产规模上升,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需要定时补充资本金;商务部监会的融资租赁公司随杠杆上升,融资受限,被动增资,不然业务停顿。

  (二) 盈利模式单一:

  融资租赁企业,虽有手续费、保证金、名义货价等手段盈利,对于资产余值管理,或有租金安排等的利用十分有限,重心还是在利率息差上,息差盈利模式较为脆弱。如在2017年年初金融市场的波动,资产端价格下滑,资金端价格上扬,融资租赁企业两头承压,息差快速收窄归零,融资租赁企业业务无利可图,甚至出现成本收益倒挂。

  (三) 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租赁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还在银行,银行系租赁公司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资产证券化、债券发行上,仍受到监管较大的约束和报批限制。国营背景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相对便利。已经上市的融资租赁公司打通了资本市场,融资较为通畅。厂商系租赁公司,受制于厂商资信背景,融资受到较大限制。

  (四) 同质化特征明显:

  融资租赁公司服务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行业经营同质化,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客户偏好,趋同的风险控制工具。单纯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观思维,7年大搞政府平台融资业务,并迷恋于此,主客观上都抑制了差异化产生和同质化竞争剧烈。

  (五) 专业化能力及专业化人才不足:

  专业化能力,笔者理解为人才、技术、行业的专业化。包括对租赁设备技术的专业化认知,设备资产价值波动的专业化管理;选用专业化人才,提供增值服务,想客户所想,指导客户减本增效;行业专业化则主要指对行业调查,政策研究以及预判能力,对行业周期性的波动踩准节拍,风险控制策略能随机调整等。笔者赞同专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还是实现企业差异化的观点。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根据监管政策不同,股东背景不同,成立的目的性不同,各自存在的问题迥异,在此仍然略去各自的优势,相信读者心中有数。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为中国租赁业的发展,居功至伟,举足轻重,在此着重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盈利模式上单一,利息差为主;

  银行系的金融租赁公司,有着银行股东背景的天然的资金优势,本着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他一定会坚持挣利息差的盈利模式,简单的融资租赁业务,盘活固定资产的售后回租,一定会成为他们的重中之重。

  高杠杆负债运营,垒规模为王;

  高杠杆负债运营,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潜在危险,增加流动性管理压力,垒规模对于金融机构具有必要性,但时过境迁,在经济去杠杆大环境下,粗放式增规模,不如精细化增效益,还有利于减缓资本消耗。

  资金期限搞错配,钱短借长用;

  资金期限错配,金融租赁公司曾作为重要的息差盈利点,发挥出短钱利率较低,融资便利的优势,过度错配,一旦发现短期资金价格上扬,在本身微利经营的情况下,出现成本收益倒挂,还容易引爆流动性风险。

  三、租赁企业未来发展及业务模式变化预测

  租赁业当前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包括政策调整维稳、经济持续探底及业务转型在即。

  (一) 政策调整维稳

  近期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工作四大原则:回归本源、结构优化、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三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可细读《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通稿》,解读甚多,不再赘述。

  (二) 经济持续探底

  全球经济活力不足,恢复缓慢,各大央行货币政策出台时瞻前顾后,行动左顾右盼,有喊加息,也加过息,时讲缩表,却下手迟疑,举棋不落子。笔者认同加息趋势已定,不同之处在于央行处于进退两难,至少可以确定加息步伐不会太快,时间窗口尚有2-3年时间的缓冲期。

  中国经济L型提法已一年有余,却仍在持续探底,GDP增速企稳,但债务压力明显,供给改革进展缓慢,去杠杆仍需维稳,总体调子仍是稳中求进,以时间来换空间,防止经济硬着陆,或防范出现区域风险。好在大国经济的韧性较足,区域经济活力各异,回旋余地较大。

  (三) 业务转型在即

  政府平台融资受阻于政策,或者说政府与政府平台切割开来。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资金出虚入实,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但仍在调整,最终还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来带动融资租赁市场的发展。

  租赁企业未来发展,业务模式转型预测,力求做到与时俱进,既要避免原地踏步,也要避免刻舟求剑,纯属妄谈租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行业中的优秀租赁企业,笔者预测将出现如下四大类租赁企业:

  (一) 差异化经营租赁企业:

  部分融资租赁企业朝专业化转向,所涉及行业大幅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构建租赁业态新模式,实现差异化经营,并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减弱,并有望呈现百花齐放的行业新业态。

  (二) 专门服务中小企业:

  部分租赁公司业务转型,服务于实体经济,更有大量租赁公司业务转向服务于中小企业,高科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此时投资融资界线模糊,走大数据路线,依靠大数法则,高收益覆盖损失,不需去限定行业,但大多数属地化分区域经营,租赁公司人员除后台支持外,前中台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员工平均薪酬不高,穿着西服也不用戴领带,在办公室时间大幅减少,到工厂下车间,多在一线走动。

  (三) 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企业:

  租赁企业的发展呈现强两极分化,租赁企业数量即将见顶、融资租赁合同规模增长放缓,甚至融资租赁企业的资产规模出现下滑,弃规模重效益。不时发生融资租赁企业的破产清算,租赁行业内兼并重组兴起,通过打造金融能力链,围绕客户需求和实物资产管理需求,形成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生态,一部分通过在行业内并购重组,一部分通过在现有基础上改造,形成大型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企业。

  (四) 特定设备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租赁行业的先行者,或探路人,或已有先发优势从行者,开始在特定一个细分行业内深耕细作,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穷尽产业链环节利润,依靠长期积累沉淀,形成的设备能力链,提升实物资产运营管理能力,把资本运作与资产运营融合,形成细分行业,比如乘用车、物流重卡、高空作业车等的综合服务供应商,不再单纯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