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的亮点

 

摘自《仰山智库》游光荣 2016年10月21日

  编者按

  首届民企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是两年前举办的。2016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现场参观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揭开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的序幕。本届展览论坛活动与首届相比到底有哪些变化,今后发展走向是什么?两次在军民融合发展高层论坛发言的专家代表游光荣研究员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习总书记2014年在两会上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首届民企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于2014年5月26日至6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2016年10月19日,习总书记参观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10月20日,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层论坛顺利召开。接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孕育着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一个变化——也是最大的变化,在于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内形势发展看,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军民融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导继续向纵深发展。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重大决策,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加紧推进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建设,编制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国家和军队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和决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军民融合发展长期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问题,有望得到较大改观。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更需要各部门、各区域主动发挥创造性、大力协同,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国家战略落地。

  从国际发展形势看,近年来,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迅猛发展,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有可能改变国家间力量对比。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规律也发生了一些新的重要变化,创新不再为大型企业所垄断,分散于全社会的各类中小微企业日益成为创新的活跃主体,其活动具有创新与创业高度合一、创新上下游活动网络化的特征,不少成功者呈现出爆发式成长的势头。针对这一新情况,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纷纷采取新的举措主动应对。美国国防部宣布组建国防创新咨询委员会,旨在将硅谷等地区私营部门的创新领导者融入国防部的组织和流程中,还先后在硅谷和波士顿设立了国防创新试验机构(DIUx),作为国防部部署在创新前沿地区的触角,利用风险投资等手段捕捉先进技术机遇。英国国防部新成立了创新和洞察研究机构,并启动专门基金用于鼓励创新。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及时做出改变,也为推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第二个变化,装备领域推出不少标志性的举措,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两年多来,装备领域以“民参军”为抓手扎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带来了许多积极变化。为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原总装备部于2014年下发了《关于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的措施意见》,按照民营企业“参军”路线和主要环节,重点围绕“政策法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信息互通、过程监管”等五个方面改革创新,启动了32项“民参军”措施任务,目前已经完成15项,其他17项任务正在积极推动落实之中。实际上,这些举措都是促进形成军品市场有序开放竞争局面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民口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地方科研力量参与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民参军”各项措施任务的全面展开,竞争性装备采购理念渐入人心,装备领域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常态”正在形成,有关标志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放宽准入方面

  在放宽军品市场准入方面,最显著的进展是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于2015年联合公布的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大幅缩小了许可管理范围。新版许可目录分为11大类,与2005年版许可目录相比,许可项目数由两千余项压缩到不到800项。许可目录修订后,对武器装备作战性能影响不大的一般分系统和配套产品,不再列入许可管理范围,实质性地降低了“民参军”门槛。此外,原总装备部还设立并公布了45个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受理点,叫停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所有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了“参军”民企申请办理资质的负担。

  (二)信息发布方面

  去年1月份,“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军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开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外发布装备需求信息。取得有关资质的企业,还可以在装备采购信息服务中心现场查询各类涉密信息。随后,原总装备部又在上海、沈阳、深圳、重庆、西安等地设立了5个涉密信息异地查询点,为“参军”民企提供便利。采购信息网上线运行以来,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点击量连创新纪录,提供服务的实效性也正逐渐提高。特别是今年8月1日至9月3日,装备发展部对装备预研共性技术项目和领域基金项目的立项评审进行了全面改革,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集中发布了475条装备预研指南信息,吸引了数量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竞争,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推行竞争方面

  首届展览论坛活动后不久,原总装备部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从2014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是我军第一部从顶层上规范和指导全军竞争性装备采购工作的专门规章,遵循强制推动、公正透明、监督制衡、有效激励的基本原则,在装备采购计划制定、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监管等重要节点嵌入竞争性采购要求,明确各管理节点的工作内容及标准,确保强制推动竞争性采购工作落到实处。《规定》施行以来,各级装备部门积极推行预先研究、型号研制、装备购置以及一体化竞争性装备采购,不断扩大承制单位来源。

  第三个变化,就是本届展览论坛的规模层次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本届活动名称的变化。这主要是由参加单位的范围大为扩展这一情况带来的。首届活动的名称为“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现场集中展示优秀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发布了一批鼓励和引导“民参军”的政策措施,在产品交流、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随着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工作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装备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广泛吸收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民口科研生产单位在内的各支重要力量。本届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认识上的深化,名称调整为“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参加的单位包括高校、中科院、民营企业、其他民口配套单位,以及有关军队单位和军工集团代表,这也有利于各方充分交流合作、相互启发观点,共商装备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计。

  具体来说,本届活动在规模层次和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层次更高范围更广。首届展览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许其亮同志出席并参观。本届展览,习总书记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并作出重要指示,全体政治局常委和在京党、国家、军队领导同志参观展览,充分体现了最高领导层对装备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视和关怀,对装备战线更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此外,本届活动除了参展单位范围大为拓宽,主办单位也相应扩展为装备发展部、教育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和全国工商联等5个部门(增加了教育部),进一步增强了相关部门间的协同,展览论坛由此将成为军地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是更加突出问题导向。这是本届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融不起来、深不下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必须深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高层论坛以习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为遵循,在进一步宣扬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正能量的同时,鼓励实事求是、实情实说,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通过论坛主题报告、大会代表发言等形式,客观指出有效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问题,深入探讨打破利益藩篱、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同时,装备发展部在与多个部门事先酝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装备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这是对破解发展难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是组织更加开放透明。与首届活动相比有所进步的是,本届展览论坛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全程发布参展征集及遴选、论文征集及评审、服务招标及布展等方面的重要节点信息,及时公示有关评选结果,并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确保了活动组织的公平、公正、公开,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8月23日至29日,我们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对88家入选参展民营企业进行了公示,未收到对参展民营企业的举报和投诉,也没有对遴选工作公平性和公正性提出的质疑。高层论坛的地点也从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调整到了远望楼宾馆,增加了开放性和透明度。

  第四个变化, 军地协同举办的展览论坛是装备领域推动军民融合的重大举措,军民融合的形式、范围、层次将有新的更大的变化。

  本次展览论坛成功举办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模式将要调整为一年一次,将打造为军委装备机关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全国工商联共同搭建的军民融合领域最权威的平台。以这次展览论坛为契机,装备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下一步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是重视装备自主创新发展。当前,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军建设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突出矛盾。装备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把装备创新自主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应大胆探索尝试新的投入模式,让各种创新要素充分流动、有效配置,显著提高装备领域的创新绩效。

  二是重视政策制度体系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开始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根源大多在政策制度体系上。要善于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完善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三是重视各部门间协同攻关。首届展览论坛举办以来,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分别立足自身职责,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但相互间的协同性还亟待加强,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届高层论坛期间,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牵头,联合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以及有关地方政府提出的《推进装备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就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具体实践。

  四是重视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普遍都很高,将军民融合发展视为带动本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军装备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应选择战略地位重要、军事需求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军地联合创建示范区活动,带动军民融合产业、技术、产品集聚式发展。

  五是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独立作出决策,政府和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完善规则、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过程监管。应建设完善高效的军民融合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抓紧建设第二批涉密信息异地查询点(由现有的6个拓展到21个地区),面向各类主体做好需求信息发布、政策标准解读、技术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本文作者:游光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