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租赁角度看军民建设融合发展的问题

 

《现代租赁网》与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发表 作者:沙泉 首发日期:2016年10月19日

  自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融合发展意见》)出台后,军民融合富国强军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按照习主席强调的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要求。

  “军民融合+”的外延不断延伸,正在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发展势态。如: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的设立、各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对大好局面,租赁行业到了需要跟进的时刻。

  军民融合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军民融合”)可以为租赁带来一片新的蓝海。“蓝海”虽大,是给懂得捕鱼的人准备的。在下海前先要学会游泳,一旦掉落能够自救。毕竟“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不能再打无准备之“仗”。租赁运作是个系统工程,军民融合是系统工程,租赁服务“军民融合”更是系统工程。

  因此下海前要准备大船出海。小船出海,难觅鱼群。虽有成功案例,但成功案例属凤毛麟角,多数空舱而归。出海后还要知道鱼群在哪,捕到鱼还要解决初加工和冷藏问题。蓝海虽大,要捕获鱼群还需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租赁服务“军民融合”的设想虽好,但要做成还需要一系列事情需要认识和整合。

  首先参与“军民融合”服务的租赁人要对租赁的内涵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能脱离租赁本质谈服务。否则很难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军民融合”更需要租赁投资,租赁融资的需求并不高,不是“军民融合”的重点。

  其次要了解租赁服务“军民融合”的要点,才能提高更好的服务。认识不清,道路不明,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还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因此要对“军民融合”的特点必须要做细致分析,了解军民融合的要点,找到服务的热点,找出租赁与其的融合点。

  军民融合的要点立足于“和平发展、富国强军”重点在“基础建设的融合上”,而不是解决部队融资的问题。只要国家需要的不断减少所用资金,部队不会因此缺钱。“军民融合”是要在“基础建设”上融合,要提高国家工业生产的制造能力方面的融合。而不是盲目扩军搞武器方面的租赁。

  军企与部队装备本是一家,不存在内部之间武器租赁的问题。国外武器租赁给中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是武器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武器销售,因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问题,高精尖的武器不愿意买或给我们。二是常规武器我们也是武器的出口大国,不需要进口或租赁武器。三是我国军工产品模仿能力特别强,外国为技术封锁也不愿意把高精尖武器卖或租给我们,怕我们从进口大国变出口强国。除非出现世界范围的大战,在国力不支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从盟友租赁武器的可能。而全球的安全形势和中国为和平发展做出的努力,这类战争场面很难出现。

  第三世界对中国的现代常规武器需求还很高。用租赁的方式出租武器,对其可放可收,要比过去那种无偿军援更容易控制,防止出现受援方对武器的浪费、闲置的现象出现,杜绝某些受援国家或地区用这些武器骚扰我们的边民事件再次出现。由此租赁服务于“军民融合”要在新经济、新体制、新环境下重新树立新的理念。

  和平发展是指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不能像帝国主义那样到处扩张,到处掠夺。而是以和平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共同分享良好稳定的经济大环境。让各方都能在建设中获利。“一带一路”、“亚投行”都体现了这个精神。中国不会前苏联那种只顾军事发展,不顾民生的错路,不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的弱国。而是通过富国来强军,通过强军来保障富国的发展环境和成果。

  军民融合更多的是在资源方面的融合。这些资源包括资金资源、项目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产业背景资源等。资金资源主要是租赁公司资金来源的手段、方式和背景资源。项目资源要知道军民融合的租赁项目到底在哪,从哪可以得到。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业务操作人才,工业制造业专家、军事装备和后勤的军民融合专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政策融合、政策呼吁的改进与适用性问题,需要租赁和军民融合方面的专业律师资源。

  《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经济建设要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租赁服务“军民融合”重点在于“建设”,租赁标的物 主要面向基础资源,在基础领域进行投融资服务。这些基础领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气象基础设施、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和测绘基础设施等。

  富国强军先需先从供给侧做起。中国的卫星可以上天,但做不了圆珠笔芯的滚珠,饭馆餐桌上的摆放菜盘的转盘都转不顺畅。这充分显示基础工业的落后。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引入军工生产过程中的系统管理。严格的工艺流程,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采用优质的原辅材料。这也是一种“军民融合”。

  经济落后,物资贫乏时代,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是“有”和“没有”的差别。在资金充裕和生产过剩的年代,人们不再在乎物价,而是对消费品的需求是“优”和“差”的区别。人们宁愿出国购买“洁身器”也不愿意购买国内同类产品,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和承受力已经发生改变。这为采用高精尖设备和材料生产优质民用资产奠定了市场的基础。

  在尖端科学上“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潜力,广泛吸纳专家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这给电教设备的租赁、科研设备的租赁、3D打印设备的租赁、大型计算机的租赁、高精密仪器的租赁带来广阔的商机。

  军民融合必然要涉及到政策法规问题。军法和民法有很大区别,《融合发展的意见》一文给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立足国民经济基础”的指导。做军品租赁肯定会遇到一些政策问题、军法民法相容的问题。但做基础领域的租赁,军民共享、兼容的租赁项目时,这些政策障碍自然会减少许多,但在优惠政策上要有更多的融合。

  “军民融合”要在信念上融合。具体到租赁服务上就要统一到融合些什么,怎样融合,谁来融合的问题。军民都认识到融合的必要性,军地就会对融合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军队要有懂得融资租赁,使用融资的人才,地方要有了解军事装备的人才。大家聚在一起,撞出军民融合的火花。通过对军民融合《融合发展意见》一文的理解,对过去的一些军民融合的概念要有新的认识。

  过去在常规战争中,依靠“全民皆兵”将一些武器装备民兵,一旦敌人来侵犯进行全民抗战。这就是所谓的“藏军于民”。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战争、立体战争、空间战争已经不是靠人力+武器就可以取得胜利的。高精尖、称系统的武器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操作和维护。因此这种“藏军于民”对于现代化战争并不适用。也不排除历史的经验完全被抛弃。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武装海上民兵还是有必要对付霸权国家派军舰到我国领海“横行”。从这个角度看,租赁服务“藏军于民”还有一定市场,在装备渔船上还是有一定的市场。

  如今的“藏军于民”应体现在基础设施领域。如将房车改造成流动医院。平时服务于边远山区及医疗体系建设不完善地区。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将医院直接开赴到救灾现场。战时可以变成战地医院。同理,还可以建立海上医院。既可以应对近海、领海内的渔民海上医疗急救问题,还可以解决远海地区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医疗援助和护航、撤侨等突发事件出现时的医疗救助。还可以扩大到飞行医院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军企可以研发制造民用产品,民企也可以研发制造军用产品。部队的军种也发生变化、许多传统的军事装备逐渐不淘汰,为此一些生产军事装备的企业开始向生产民用企业转型。如果军工企业转为民间企业,租赁服务这类企业不是军民融合建设的研究课题。如果军工为生产高精尖军用产品而转型,企业在生产军品的同时采用先进的军工制造技术服务与民品的生产。这类企业才是租赁服务的对象。能够体现出“富国强军”的特点。

  租赁业服务军民融合建设重点在生产设备的租赁,服务于能生产高精尖武器的企业,服务能把高精尖的生产能力转为民用生产的企业。核心意涵就在于服务制造设备和(军工) 实体企业。不是因装备落后而淘汰的企业转为民用企业。

  租赁服务军民融合建设项目虽然有广阔的市场。但离落地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人员、资金、时间来完成。如何借助力“军民融合”的开展还需要分步发展。

  第一步要对军民融合租赁项目进行研究开发。首先,要有一批热爱军民融合,懂租赁,懂军备建设,愿意无私付出的人在一起,组成课题组。通过整合“军民合融”各方资源,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开发出“军民融合”的系列租赁样品。先把美好的设想变成蓝图。

  第二步对租赁样品在试验平台上进行小试和可行性论证,形成军民无缝融合的租赁产品。遇到政策障碍时还要在相关政策上进行研究,寻找需要政府支持的点,突破法律障碍的问题。

  第三步对租赁服务军民融合进行培训和宣传。一方面租赁业要向军企、军方宣传租赁服务军民融合能起到的作用。军方也要向租赁业提出融合的意愿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还需要在多场合下开办论坛和研讨会,推广普及租赁服务“军民融合”。

  第四步寻找合适的租赁标的物和适合的承租人。研究交易模式、交易规则,经中试完成可操作运行。形成标准的租赁产品,最后全面推广。

  第五步要组织落实、产品落实。租赁业已经过了说起来好做起来难的阶段,人们都强调务实、可操作。在大的目标确定后一定要机构落实。人才落实、资金落实、项目落实。

  因为涉及政策呼吁和军队资源的整合,仅靠租赁公司自身力量参与是不够的,还要有专设机构对租赁服务军民融合建设项目进行研发和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租赁行业组织的参与更能有利地促进这件事的健康发展,提高公信力。

  租赁公司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参与其中。一是直接参与项目的研发,二是也可以购买研发机构开发出的成熟产品。总之要么出钱、要么出力,使得这种“军民融合”租赁产品能够通过市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直至普及到全行业。

 
《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