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租赁》网 作者:沙泉
首次发布日期:2013年08月10日
笔者1985年进入融资租赁这个行业,经历了行业的三起两落的阶段,亲身感受过行业多次出现的风风雨雨。几次到达崩溃的边缘,但从没有见到融资租赁行业崩溃。否则也看不到今天。
营改增以后大幅提高以售后回租为主租赁公司的税负成本(37号文只是最后通牒)。因为这种政策可追溯到营改增的始点。融资租赁创造了售后回租的天文数字规模,同时也创造了天文数字的补税。为此有人惊呼:全行业要被税务整死!
回顾历史
当年我所在金融租赁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共16家,除了当时比较谨慎的江苏、河北、山西金融租赁公司小规模经营外,唯一大量面对中小企业、坚持融资租赁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只有浙江金融租赁公司。其他金融租赁公司的主流业务在做高息揽存、放高利贷、炒股票、炒房地产和乱投资等严重脱离主业的业务。1999年,金融租赁行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后来的整顿中,被关闭了4家(海南租赁、广东租赁、武汉租赁、中国华阳租赁),1家(中国金融租赁公司)今年才完成重组开业。还有2家(中国电子金融租赁公司和四川金融租赁公司)至今还没有着落。尽管如此,就算表面辉煌,金融租赁也经历的第三次辉煌。
2000年的第一次整顿,坚持以简单融资租赁为主业的浙江金融租赁公司的“浙租模式”付出水面,成为当年金融租赁业的领头企业,程东跃成为当年的领军人物。
其他租赁公司跟随回归主业,金融租赁公司进入二次腾飞。新疆金融租赁公司创造的多产业、专业化经营的“新疆速度”,金融、贸易一个都不能少,掀起了融资租赁第一次回归潮。
新疆租赁公司创造的规模以每月1~2个亿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小巫见大巫。但若从当前669家租赁公司看,按平均每家每月创造1亿新增设备租赁的直租业务。一年以后租赁规模可达8028亿人民币。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6月份数据,设备工器具购置才36249.44亿人民币。那时候市场渗透率至少达到22.15%以上,直接进入世界融资租赁先进行列。而现在的号称1.8万亿的租赁资产规模,市场渗透率才6.8%。再怎么吹,整个行业还是幼稚产业。
大浪淘沙必定产生领军企业、领军人物
当年那么困难行业都挺过来了,我不信这次营改增就成了过不去的门槛。至少大部分厂商系租赁公司和部分第三方租赁公司还是以直租业务的主流业务。就像当年的浙租那样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就是金子。
在这之前谁都想当行业老大,谁都想把租赁资产卖出去。现在一提起回租资产,出资人都在躲。评级机构和证券公司将重新评价融资租赁资产价值。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租赁是没有出路的。
领头企业和领军人物,是经过风雨的洗礼产生的。不是有些按注册资本排名就能排出来的什么“强”。
补税没那么恐怖
税在大,在整个交易量中在大也是小头。只不过因类信贷的回租业务只赚取微薄的利差,其他贸易、服务、资产管理的收入几乎没有。补税有可能完全吞噬了过去的利润。人均创造利润的辉煌有可能成为人均创造补税的悲哀。但也不至于使租赁公司陪个倾家荡产,利润丰厚的或许还能持平。
因国家体制改革造成损失,股东也能理解。只要经过努力,确实转型回归融资租赁原本,充分掌握和体验融资租赁的多个获利点。租赁公司还是有机会从低谷中走出来。若非如此,除了类信贷的回租其他都不会做,也不想做。那么只有退出这个领域。这大概就是融资租赁行业即将面临的的第三次洗牌。这比信托行业经过5次整顿要强许多,比要大量的资产重组要强许多。
还有一些补税因素是因为税所的局部政策造成的。因此延迟补税或财政补贴多少缓解一些补税的压力。有一些地区从营改增一开始就被采用租金全额开票,全额纳税。因此没有补税的问题。由此形成的高税负是没有自己的经营特点和核心竞争力,随大流模仿他人做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或许应了江湖上那句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未来是回归还是创新
尽管现在有些租赁公司试图用新的创新弥补旧创新的不足。但我想通过融资租赁把钱流向房地产、政府平台项目和非实体经济。靠钱挣钱而不是与实体经济分享成长的利润,与国家宏观调控背道而驰的,前途依然渺茫!
要出拳,先把拳头收回,以后出拳才有力量。通过踏踏实实地做简单融资租赁,掌握其中的多方位获利的技术和风险控制技术,再此基础上怎么创新都不为过,都能抗的起未来的风风雨雨。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若你要想不付出就获得,那就到别的行业去吧。这里真的不适合你。
尽管融资租赁回归原本是股微弱的力量。但在国家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形势下,还是那句老话:不换思想就换人。回归原本的星火必定会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