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改革顶层设计看营改增政策PK售后回租

作者:沙泉

《现代租赁》网首次发布日期:2013年07月23日

    因为售后回租的增值税征退税问题,有融资租赁公司找到某有税务背景(秘书长现任税收研究会理事)的租赁行业组织。寻求通过关系,试图解决售后回租增值税退税问题。协会找我来探讨是否有解决办法,为此有机会与业界讨论售后回租的增值税征退问题。

    原以为探讨的是解决有些地方营改增纳税成本比原来高的问题,找出当地征管部门在执行上有差错的原因,希望通过税总协调解决。经过交谈得知:直租业务绝大多数地区的征管都没有问题(有问题也容易解决)。要解决的是售后回租的增值税征管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营改增试点开始就定性了:售后回租因既不交纳增值税,也不交纳营业税,因此没有水平可抵扣。结果租赁公司纳税成本极高。税总在一次会上提醒在场融资租赁公司:是否继续交易企业自己核算后再做决定。

    融资租赁业界因为售后回租现在是主流业务,有的租赁公司离开售后回租就不会做业务。因此总是想找各种办法来疏通当地税务征管部门规避税总规定。

    在乱象众多的征管问题暴露后,税总发文财税[2012]82号文《关于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等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规范地方税务征管。但业界总不死心,希望凭借大银行股东、在地方纳税大户、以成为业界主流业务的背景,盼望能倒逼政策适应市场。

    营改增后虽然融资租赁的增量有所减少,但依然以2位数的增长值速度在增长。似乎不做大,就有撼不动政策改变之势。加上地方税务的支持依然在以变通方式(承诺按营业税标准退税、超过营业税部分地方财政补贴)支持租赁公司的售后回租业务。

    现在着急的企业是税务要求按租金全额出具增值税发票。而征收后迟迟不给退税的企业。现在说税务征收不公的,也就是这些租赁公司。

    为此与协会探讨否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这个问题主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国地税利益分配和租赁市场的角度分析。

    本轮国家经济改革,是体制的改革。而且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现在能看到,并且能有效控制的顶层设计:

    一是收紧资金的流动性。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银行获得流动性。反之收紧流动性。让资金走向不符合宏观调控方向银行通过收回过度投放的资金,进行自救。

    二是开放贷款利率,让资金流向“优质企业”的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下,利润越来越薄。若要提高收益,迫使银行资金投向必须向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的中小微企业倾斜。

    三是增加国家的税源。通过营改增,堵住漏掉的税源。营改增后税负没增加,国家税收没有损失。但堵住偷漏税国家会增加许多税的收入。国家有钱改革才有话语权。

    增值税在外界看来是税基、税率问题。但从税务部门角度看,是国税与地税的分配问题。据说国税与地税的分配基本谈妥。服务业、房产税等原来由地方获得的。营改增后依然归地税所有。

    前段时间有些地方迟迟不给租赁公司退税,就有国地税分配方案还没用定下来的因素在内。

    营改增后租金发票要求全额开具,全额纳税。只要一开发票,租赁公司首先缴纳17%增值税。这里面有国税的,也有地税的。若地方税务征管部门不按租金全额开发票。37号文8月1日生效后,地税也拿不到该给自己分配的税款。在此情况下:

    征管部门会严格按照租金发票资金流全额征税。出售回租的承租人因为凭租金发票可以抵17%的增值税。这部分抵扣所得,比支付的利息都要多,实际上以牺牲租赁公司的高额纳税成本获得的。

    不做税收成本分析的租赁公司依然在拼命地做售后回租业务,望以规模改政策的勇夫们。未来的损失会有多大,现在想都不想。

    地方政府原来许诺的财政补贴若成为天量数据时,他们还有这个实力不政策税负吗?

    最后是市场问题。现在有许多公司都在用售后回租的方式突破信贷规模,把地成本资金给所谓大型国企、央企。然后这些国资委机构在当二传手,加价把自己传出去用钱赚钱。当到达实体经济手里成本已经到了“天花板”。这种做法银行就不怕监管部门收紧流动性,让本来已经很紧的流动性再紧上加紧?

    那些流向变相突破信贷规模、变相改变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向、给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给房产商融资的售后回租。银行还敢给他们资金吗?

    最主要的是:租赁公司自己核算过吗?高额税负成本补贴地利息收入的承租人值当吗?如此下去还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吗?

    通过上面分析,现在难的是:怎样跟税总说。

    虽然协会与税总有紧密的关系,但若让税总在37号文出台后还没有执行,就要改变,那是不可能的。有新增税源和就业的直租业务,能和没有新增税源和就业的售后回租享受同等税收待遇吗?

    这个协会若不能解决,其他没有税务关系的协会更无法解决。需要考虑的是:当售后回租因税收成本高不能做时,应该考虑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要么回归融资租赁原生态,做直租业务。要么找税收漏洞规避政策限制。若都做不到,就要考虑退出融资租赁业的问题了。

《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