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构“断腕”租赁资产
中国买家频频现身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2012年04月27日01

  [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飞机、船舶等大型交通工具的融资服务,向来是欧美金融机构的天下,但现在有重心东移的迹象,资金雄厚的中国金融机构,最有可能成为接棒者 ]

  虽然欧美金融机构已经从2008年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深渊中挺过来,但是,如何重振河山,如何摆脱“国有”格局,仍然任重道远。“断腕”作为一种自我拯救和革新的方式,依然在继续。

  在这些机构的“断腕”交易中,融资租赁显得很耀眼,一些知名机构出售其手中的融资租赁资产。而此时,中国买家的身影在这些交易中也越来越明显。

  现在,无论是境外租赁界,还是中国租赁界,都在试图重新评估中国融资租赁业的角色和分量。

  出售租赁资产

  2010年8月,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子公司国际租赁金融(ILFC)宣布,出售44亿美元的担保和无担保债券,之后偿还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RBNY)39亿美元的贷款。但是,ILFC作为全球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其巨大的体量在当时的市场很难成交。2011年7月,消息称AIG对ILFC进行评估,寻求通过IPO以出售其中部分或全部股份。

  2011年12月,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以73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世界第七大飞机租赁公司RBS Aviation Capital出售给了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飞机资产出售交易。

  对于国际市场上出现的这种现象,泰丰资本中国区总裁石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现在部分欧洲银行有很大的压力出售资产,并且有各种各样的资产都在出售,类似于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旗下租赁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压力剥离部分资产等因素。

  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接受了英国政府的援助,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国有化,目前英国政府持有其83%的股权。苏格兰皇家银行CEO约翰·哈利肯此前曾表示,在接下去的20年里,他们要把非核心业务减少到零。

  而租赁界人士认为,融资租赁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资产,没什么泡沫,资产质量较好,而这次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资产被过度虚拟化,因此危机之后,融资租赁资产因其优质能够获得市场认可。

  正因为其建立在实物基础上,杠杆率较低,因此融资租赁资产占用的资本金较大。危机之后,欧美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面临巨大的资本金缺口,出售融资租赁资产,也能释放较大的资本金压力。

  特别是随着近年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导致欧洲银行整体信誉下降,欧洲的银行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体系内美元流动性不足、迫切需要资金以满足资本金率的监管要求等,出售融资租赁业务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中国买家频现

  2011年12月,通用电气(GE)出售旗下的全球第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通用海洋货柜公司(GE SeaCo),海航集团出资10.5亿美元成功收购。此前海航集团曾在2010年收购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航空租赁业务。

  这是自2007年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之后,中国买家到海外收购大型融资租赁资产少有的成功案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海航集团在做这件事情。

  AIG拟出售ILFC时,国外媒体就报道,中国的中投公司、工商银行等都在潜在买家之列。事实上近几年几次大型的国际融资租赁资产大额交易,在潜在买家和竞标名单中,都有不少中国金融机构的身影。

  据本报了解,在RBS Aviation Capital的交易中,有多家中国机构参与了竞标,在竞购进行到最后阶段的三家竞购方中,就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样,也不只海航集团参与了对GE SeaCo的竞购。

  民生金融租赁董事长孔林山近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业务发展计划时表示,公司的布局是整体国际化并从各方面提升其核心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并购来发展壮大,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利用全球暂时的经济困难,采取并购的方式,培养民生租赁的超常规发展能力。

  他表示,国际上的机会也很多,已经有几家国外的租赁公司表示出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民生租赁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公务机机群,因此,公司在实力进一步增强、对盈利模式更有把握之后,一定会通过并购手段,从目前细分的公务机领域扩大范围,进入大航空租赁。

  近几年中国租赁业增长迅速,虽然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融资租赁市场。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欧美租赁业务增长率基本呈现下降态势。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飞机、船舶等大型交通工具的融资服务,向来是欧美金融机构的天下,但是,现在有重心东移的现象,资金雄厚的中国金融机构,最有可能成为接棒者。而融资租赁是飞机和船舶融资中最重要的金融渠道。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