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前行:航运综合平台夯实根基倍

 

摘自《新华网》 2012年03月14日

  依托长三角经济腹地,近年来,上海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2011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74万标准箱,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码头。

  数字的背后是航运综合平台的日趋完善,集疏运体系的拓展、口岸环境的优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均构成了上海港的“内生”优势。

  集疏运体系是航运经济的“血脉”,凭借长江深水航道、沪宁沪杭以及京沪高铁、国际航空枢纽港等基础设施,上海港的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备。这不仅为“多式联运”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实现了货物运输的高效节能。

  据统计,2011年上海港完成海铁联运10.3万标准箱,同比增幅达到43%。水水中转量为1305万标准箱,比例由之前的26.9%上升至41%。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实现面上积极推进、点上取得突破,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物流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硬件设施发挥作用,离不开航运服务的优化。口岸服务是航运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3月,《上海口岸服务条例》正式施行,为完善口岸服务,优化口岸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上海口岸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常用的58种通关物流业务单证中,已有44种实现电子化传输,业务单证电子化率达74%,居全国首位。

  在传统的物流服务之外,培育航运新业态,是上海提升航运中心“内涵”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运和辅助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全球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九大船级社分别在上海设立了总部或分支机构。海事仲裁、运价交易、保险公估、航运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也相继在上海建立。

  机构的设立为航运人才提供了施展的平台。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尹弘表示,在近两年内,已有两批航运经纪公司在上海试点工作,210人获得航运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这些航运人才活跃在国际航运市场,成为上海加强与国际航运市场深度链接的纽带。

  此外,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中国船员招募中心等船员服务机构已进入筹建阶段,将在船员培养、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受欧债危机影响,不少欧洲银行逐渐关闭船舶融资大门,不少企业遭遇“融资难”。上海“化危为机”,趁势打开航运金融服务的“窗口”。截至2011年底,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累计引进4个融资租赁母公司和11个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租赁标的物涵盖26架民航客机、6架直升机和3艘船舶,租赁资产规模超过10亿美元。此外,上海还在筹建首期20亿美元的融资租赁项目贷款资金池,引入第三方机构为项目提供上下游配套服务。

  源头活水: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

  航运经济的主体之一是“船”,一支强大的五星红旗船队是中国成为航运强国的重要标志。上海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洋山保税港区实现政策的创新突破,为悬挂外旗的中资国际航运船舶回归登记开辟新途径。

  2012年3月,经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复,洋山保税港区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保税船舶登记”的试点区域。此举不但降低中国船队营运成本,也为中资机构开展船舶融资、海上保险等高端服务创造机会。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说,上海还将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在海关、外汇和税收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进一步充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体系。

  为激发航运企业的经营活力,上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航运企业渡过难关“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上海贯彻执行洋山保税港区内国际航运、物流、仓储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累计减免营业税47.14亿元,有力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2012年1月,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上海启动。专家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硬件条件已堪称世界一流,而金融、法律等软环境建设正在高起点上进发。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推动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贾远琨 何欣荣)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