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 金融来加油

 

摘自《金融时报》 作者:张耀昆 2011年10月20日

  曾经有大学这样招生。

  教务处长:“考大学嘛,要有资格。”

  校长指着小伙子手上的老茧:“这就是资格!”接着问:“你想学什么?”

  小伙子:“我想学拖拉机。”

  这是1975年拍摄的电影《决裂》中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招生的一个场景——凭手上的老茧录取学生。

  荒唐的年代成就荒诞的作品,但荒诞中也有真实。“我想学拖拉机”就真实地道出了小伙子的心声,因为那时用机器干农活对于普通农民而言,是一个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曾在河北乡下住过一段时间。那时生产队干农活最给力的就要算牛和驴了,大车的轱辘还是木头做的,就是上面钉了好多大铁钉的那种。批林批孔时,看了宣传画我才知道,敢情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坐的也是这种车。后来爷爷所在的生产队买了一匹马,队里的叔叔大爷时不时会在其他队的社员面前炫耀一下,因为其他队没有马。村里的孩子们常带我到公路边玩,而且每次都要呆上小半天。开始我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后来才知道,他们耗上两三个小时,就为看一眼路过的汽车。

  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梦,在那时一点都不夸张。

  30多年过去了,今天农业机械的普及程度绝非昔日可比,农业机械化这个梦已经圆了一半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谈及实现农业机械化,我们会自认而然地想到财政支持。实际上,金融的支持同样重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业机械化始于资本主义渗透到农业领域之后,那时还是19世纪,没有政府补贴。因此,农业机械化与资本天然相连。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要有合适的农机提供给农民。这个过程包含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技术到商品的转化,二是商品货币交换的实现,这其中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主导的金融领域,更要起到应有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时,应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实现可持续性,可以用短期产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流动资金需求问题,用中长期产品解决固定资产积累和拥有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问题。农业机械要发挥作用,还要让农民买得起。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单户农民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购买大型农机,还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机构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融资便利,如推出联保贷款、“农机公司+农户”贷款等。此外,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到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行动中来,农行、农信社、农发行和邮储都要发挥应有作用,使资金支持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推广农业机械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不仅可以解决农机设备的可获得性问题,而且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新产品的应用和普及。目前金融租赁行业在农村的开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农民对租赁业务的了解不够,信用意识淡薄,风险保障制度欠完善等。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其中征信系统和物权登记制度的建立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建立财政支持制度,并引入保险机制,以保障租赁物安全和农户利益,降低金融租赁业务风险。

  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直接融资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农业机械的生产尤其重要。我国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可利用这一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农机生产企业利用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技术进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向农机企业投资,也可利用资本运作,通过对农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规模优势。

  农业所具有的弱质性,使农业机械的使用面临着较大风险,完善的保险体系可以分散这些风险。《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应该说,这一政策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农机保险业务也应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目前,农机政策性保险和互助保险都有一些实践,但还存在着农民保险意识不强、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险规模小等问题,在保费定价和理赔环节也有待完善之处。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政策性保险和互助保险的定位出发,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构建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机保险体系。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蓝图则更令人憧憬。按照国务院的规划,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要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作家阿来在《大地的语言》一文中说: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可见,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实现农业机械化,就是为了使这种保障更加坚实。金融机构也应站在这样的高度,千方百计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助力、加油。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