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武装”医械需考虑其成本效益

 

摘自《医药经济报》 作者:贾岩 2011年09月29日

   【慧聪制药工业网】 随着医改的推进,曾经不温不火的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这对于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可是意外之喜。

   医疗器械按照通俗的说法属于“耐用消费品”,虽然并不是所有医院所有科室都需要的,但因其价格昂贵,因此其销售增长也比较稳定。正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男主人公,为了卖骨密度检测仪而颠沛流离,昂贵的价格往往使器械比药品更难销售。

   然而,医改带来的大笔资金让一直期望鸟枪换炮的基层医疗机构生出了强烈的采购冲动,一群口袋里揣着大把金钱并有消费意愿的人涌入了这个平静的市场。据尚普咨询分析师预测,到“十二五”末即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翻一番,达到537亿美元,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至30%。全国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达8万多家,其设备添置、改造、更新换代的需求缺口庞大。

   在不少企业人士看来,医改是医疗器械行业难得的机遇。企业开始不顾一切地迎合这些“金主”的喜好,基层医院大肆采购,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出现了。

   一方面,企业虽然能够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设计出产品,但是很多企业却难以把服务和售后跟上去,众所周知,医疗器械行业和其他医药产品一样,其销售方式都依赖经销商,很多服务和售后的职能都由经销商来承担,但是,经销商对基层医疗机构根本没有足够的覆盖能力,从医改启动以来,此类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还曾经对此问题提出批评。可见,基层怎么做也不是轻松的话题。如果售后和培训跟不上,基层的医疗器械推广只能继续蒙尘。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把医疗器械用起来也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正在疯狂采购的大型医疗设备,需要考虑采购什么样的医疗器械设备,也要考虑医疗机构有能力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固然企业的培训和售后很重要,但如果与此相关的药物治疗无法开展,这样的检查也没有什么意义。根据卫生部的规划,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保基本”,而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如果采购一些核磁共振、超声设备,很可能无法应用起来,因为检查做完之后就要开展治疗,但是,基层医院又无法销售这方面的药物,治疗自然无法完成。以骨科为例,就算基层医疗机构能把片子拍了,但接下来的手术和药物治疗不能进行,久而久之,还不是要劳烦病人转而求助于大医院,最终基层医疗器械只能沦为装门面的“样子货”。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卫生部门的官员还是基层医疗机构持币跃跃欲试的院长们,都应该考虑配置器械的成本效益。我认为融资租赁恰恰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现在可以考虑的、能够体现较高的成本效益的模式。

   医疗器械租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国内不少民营医院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以轻资产的方式发展医疗服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外不少大医院也愿意采取这种模式,可以降低采购的成本,还可以给患者提供相对较好的医疗器械设备。

   对于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融资租赁也是讲求成本效益的办法。租赁的价格毕竟比直接购买的价格低很多,就算出现用不上以及售后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促进医疗器械的库存消耗,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服务。

   目前,医疗器械跨国生产商和一些国内生产商都在中国开展了这样的业务,照此看,融资租赁开展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
企业虽然能够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设计出产品,但是很多企业却难以把服务和售后跟上去,众所周知,医疗器械行业和其他医药产品一样,其销售方式都依赖经销商,很多服务和售后的职能都由经销商来承担,但是经销商对基层医疗机构根本没有足够的覆盖能力。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