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租赁支招厂商解难题

 

摘自《中国经营报》 作者:黄杰 2011年09月10日

  厂商租赁业务是金融租赁公司,也是融资租赁公司重点发展方向。

  “我们具有天然的资本管理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而厂商系租赁公司具有销售网络和设备资产的管理优势,因此未来的厂商租赁业务,一定是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设备金融事业部执行总经理蔡宇辉称。

  现实中,一部分厂商系公司已经远远脱离了其母公司设立租赁公司就是为了“促销”产品这一初衷,俨然变身金融机构。而按照国家规定,由商务部审批设立的厂商系租赁公司,其本质也是一家企业,其最大功能在于帮助生产厂商扩大销售,并非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蔡宇辉表示,厂商租赁业务未来或实现两类公司业务融合,使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财务成本优势凸显

  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设立,注册资本高达50亿元人民币的工银租赁,自2007年11月成立以来,积极开展飞机、船舶和设备租赁业务,屡屡斩获业界大单,成为金融租赁公司的行业翘楚。

  “工银租赁等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成本,要远远低于融资性租赁公司。”某厂商系租赁公司负责人坦陈。另一方面,厂商系租赁公司设立之初的目的,除了卖产品扩大销售之外,本意也是为厂商快速回笼资金。因此,国内大型设备厂商普遍与金融性租赁公司关系密切,希望获得大单买入。

  蔡宇辉介绍,按照传统销售模式,厂商本身并不参与买方的业务风险,但引入厂商租赁交易模式之后,厂商无形中变身为买方的担保人,承租设备则被以固定资产形式质押给租赁公司。鉴于这一业务需求,诸多厂商自行设立融资性租赁公司,用于厂商设备的融资交易买卖。但由于该类租赁公司一般为厂商全资子公司,这亦导致厂商母体的财务报表中负债率高企。

  这一判断得到了中联重科(000157,股吧)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万钧的认同。万钧表示,租赁之于大型设备厂商,正如房屋按揭之于房地产市场。这一业务一方面有效扩大了销售规模,进而带来营销与利润的双赢;另一方面,如果发展速度过快、融资规模过大,则会给厂商公司财务和报表造成“负债”压力。

  因此,如何将原本体现于融资性租赁公司和厂商母体的“负债”压力转移出去,同时又不影响厂商租赁业务扩大产品销售的业绩,便成为厂商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承担融资性业务的厂商系租赁公司愿意与我们合作,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蔡宇辉透露,目前徐工、三一、中联重科、厦工等诸多拥有自设租赁公司的大型工程机械等设备生产厂家,均已与工银租赁展开密切合作。蔡宇辉称,通过与厂商系租赁公司深度合作,工银租赁不仅仅在风险处理上找到志同道合者,同时也与厂商联合起来,获得了投资收益、服务收益以及期末残值收益三个方面的利益。

  探路厂商公司再定位

  面对这种诱惑,厂商系租赁公司不得不思量,如何完成自身业务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对租赁公司的定位就是一个管理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厂商租赁业务,有效提高公司产品销售业绩。除此诉求,别无他途。”三一集团党委宣传部一位人士介绍说,作为民营企业,三一更看重企业自身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并不奢求发展自身金融业务平台。

  事实上,包括徐工集团等国企在内,也在用管理的手段发展租赁公司业务。前述厂商系租赁公司高管表示,厂商公司发展租赁业务,根源在于厂商租赁业务可以大幅度提升公司销售业务,但另一方面,稍有不慎,厂商租赁却很容易膨胀,进而使得厂商母体“负债率”直线上升。“尤其对上市公司等公众公司而言,负债率一旦偏高,还会影响到发债、增资扩股等再融资业务,甚至会导致股民等投资者盲目看空,影响重大。”他说。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负债率可以达到80%~90%,但是对于制造业来说,负债率60%就已经是很高的水平。由于两个不同的产业对负债率的容忍度不同,因此“融资既要满足对销售业务的支持,也需要避免对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性现金流的影响”。万钧此前坦言,这是厂商金融租赁特有的“结构性问题”。

  在蔡宇辉看来,制造业与金融业本身就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标准,因此,具体体现在业务上,金融租赁公司会更加侧重于资金成本的管理与运作,不会过多考虑厂商产品的性能与技术升级。与此相反的是,融资性租赁公司本身脱胎于厂商,甚至被厂商公司全资控股,故而后者在发展业务时,不会特别注重资金管理,而是更加突出产品销售网络的建设、产品性能的类比、资产残值的管理以及企业品牌的塑造等环节。

  面对销售业绩与融资结构时,厂商更是不可能鱼与熊掌兼得。因此,厂商系租赁业务已经到了亟待“有收、有放”的结构调整期。

  蔡宇辉透露,除了工程机械等大型设备领域,工银租赁还期待能够在医院医疗设备、新能源和现代物流业等领域,与厂商企业取得联合突破。

  “合作双赢,斗则俱败。”前述厂商系租赁公司高管表示,无论租赁公司,还是厂商企业,所有的大型设备终端受众或客户群体,有80%源自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因此,厂商租赁业务未来最新的发展路径,很可能将是金融租赁公司与融资性租赁公司的产业融合之路。

  “预期租赁行业的内部分工未来将更加明确,即以工银租赁为代表的金融租赁公司负责融资,厂商系租赁公司职能则回归成为厂商母体的融资性业务的管理公司,致力于扩大产品销售,双方共同获得投资收益、服务收益和期末残值收益三块利润。”该人士称,这一模式一旦形成,则国内厂商设备融资渗透率很可能快速提高,并于2015年之前达到25%。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