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战国

 

摘自《环球企业家》 2011年07月18日

  过去五年,中国政府实行的强制节能减排带来的不是只有叙电厂的关闭、拉闸限电和柴油荒,还催生了一个短时间内产值达数百亿、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的行业—节能服务。

  投资者如过江之鲫般涌入这个处于爆发期的陌生水域,过去五年节能服务类公司增加了十倍,达到近800多家,且仍在增长。他们瞄准的是,节能领域未来5年将达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但必须提醒所有玩家的是,并购整合将成为该领域下一个五年的重要趋势。在6月份的前10天内,施耐德电气接连收购了西班牙智能电网软件公司Telvent和印度储能技术公司郎明电源,并以6.8亿美元价格收购中国高压变频电机领先者利德华福。

  这三家公司从软件、储能、中高压变频等三个智能电网相关的领域,补足了施耐德在中高压领域里的业务短板。这是施耐德全球在过去3年试图由低压配电设别制造商向“全球能效管理专家”转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节能市场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不排除未来根据我们自身的转型,仍有并购的可能。”施耐德中国区副总裁王洁对《环球企业家》说。

  “这样的并购随时都在发生,而一年前还不是这样。”北京华控自动化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江涛告诉《环球企业家》。在节能服务一个市场空间还未充分挖掘的领域,绝大多数玩家都是类似于利德华福这样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的中小企业,如对锅炉燃烧技术进行改造的神雾、利用水蓄冷技术进行空调节电的佩尔优等。于江涛认为,对本地客户能源使用需求的了解是这些公司得以迅速成长的土壤。但从整个节能服务行业看,主流玩家正从单一节能设备供应和技术改造,开始转型为提供整体能源解决方案。

  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节能效果边际递减,中国节能客户对节能需求越来越复杂和系统化。对于这些综合性项目,中小节能公司很难承接。而北京可视化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前光对《环球企业家》说,事关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生死的还有融资瓶颈EMC模式项目初期改造投入成本高、回款周期长,同时开展几个项目则资金紧张。而大多数节能服务企业是轻资产模式,没有可抵押的厂房设备。

  基于对这一行业前景的看好,一些银行开始尝试以EMC的现金流收益用于抵押。同时,一些公司也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即便如此,中小型公司依然生存艰难。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分析师曹寅此前在融资租赁公司工作,眼见一批节能服务企业因为资金、收款问题而死掉。“这个行业暗礁太多,小企业被并购或许是好的结果。”曹寅说。

  目前,热衷并购的玩家有两大类,一类是如施耐德这样,在某一个节能领域居于一线阵营,现在试图将业务线覆盖整个节能系统。如此他们需要通过并购新产品线,以丰富工具箱;再一种本身就是能源生产、管理平台企业,利用自身管道或系统内客户资源优势顺势而为切入能效管理。比如,近一年内,神华、南方电网、中广核等央企也纷纷成立了节能服务公司。对他们而言,必须并购才能与其传统优势互为激发,获得更大商业回报。

  而所有并购者共同的驱动力是,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能源和碳排放国,而因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仍会快速增长。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仍将面临很大的节能压力。

  事实上,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节能市场因其本身节能效率和制造业的萎缩已停滞多年。而这些地区的节能技术近年已通过各种方式与中国市场结合。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中国针对技术和产品线的并购不会仅局限于国内。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