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金融租赁:抓住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摘自《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婧娴 2011年05月21日

  作为首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之一,民生金融租赁2008年4月18日开业至今,资产规模已达520亿元,累积创利超过10亿元。自2009年民生金融租赁开拓公务机租赁市场后,目前民生金融租赁已拥有35架公务机,规模居国内之首。

  2011年5月18日,民生金融租赁副总裁张博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细解公务机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高端民企客户中

  拓展公务机市场

  《中国经营报》:你们如何看待国内飞机租赁市场?

  张博:飞机是天然适合做租赁业务的租赁物,但是国内商用民航线飞机基本上被国外租赁公司控制和垄断,其中有很多方面原因。首先经营环境不同,国外市场在税收、厂商以及设立离岸公司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比较而言,国内租赁公司处于相对弱势的经营环境,很多还没有跟国际市场配套。其次,从经营管理水平来看,国内租赁公司与国际大型专业飞机租赁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全部民航机加起来2000多架,而全球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GECAS就有1600架飞机。

  数量本身不可怕,国外租赁公司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对行业以及飞机本身专业化的管理,这种经营管理处置的能力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非一时之功,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性。

  《中国经营报》:你们是2009年进入公务机市场的,背后有何机缘?

  张博:我们很难在传统领域上取得重大突破,但又不愿意放弃飞机租赁业务。于是选择了新的蓝海市场公务机。

  我们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研究,2009年正式进入市场,抓住了两个好机遇。一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公务机市场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是长期订单采购,定一架飞机,要先去谈价格签合同付定金,然后等待12个月、18个月甚至24个月才能接到自己的飞机,市场供需关系导致卖方强势的态势。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产生了大量的买方退单,厂商生产经营方面也出现一定压力,当时预期订单出现大幅下滑,所以说我们抓住机遇,获得了好的价格和机位。

  另外一个机遇是,中国公务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公务机主要消费对象是民营企业,其实高端民营企业对公务机并不陌生,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购买所需的公务机,只局限于零星接到厂商的信息,但厂商信息总是在自己的立场上推荐飞机,难以将整个公务机市场的机型做一个明确的比较。

  当时民生金融租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高端客户的基础,迅速形成第一批首发客户进入市场。第一个订单下单采购6架飞机,后来陆续都是以批量采购模式下单。目前已达到35架,预期今年年内公务机可突破50架,公务直升机一二十架,总计可达到70架,我们有可能成为亚洲最大公务机和公务直升机金融租赁公司。

  提供全流程服务

  《中国经营报》:目前,其他银行系、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都开始在公务机市场上开拓业务,你们如何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

  张博:在以融资租赁为基础业务之上,我们建立了一套从采购、使用、经营管理到退出的全流程服务,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如购买飞机时,我们会帮助客户以正确的价格购买正确的机型,在飞机引进和执管公司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工作。在客户飞机运营中提供管家式服务,帮助客户与执管分司进行日常业务管理的对接和协调。下一步将逐渐建立二手机置换市场,在首发客户使用三年到五年后产生二手机更换需求时,帮助客户搭建退出通道,转售二手机或更换新机型。

  我们正在运作和筹划建立自己可以控制的执管能力,包括在全国建立飞行基地,期望将来能为客户提供完整全程跟踪式公务机配套服务。

  我们今年也开始了一些新的开拓。如从产品领域上来看,希望从高端的公务机向私人飞机多元化发展,从公务机发展到公务机与公务机直升机并举的局面。目前我们公务机定位在4座以上的喷气式,未来可能拓展到私人飞机、准入门槛更低的飞机如单发螺旋桨、双发螺旋桨飞机,以消费娱乐型为主要需求的飞机也将成为我们服务的对象。

  此外,我们准备搭建公司自己的专业化和实体化服务并增强管理能力,如参与一些通航公司,发展由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通航公司,包括机场公司,在中国建3个到4个大型公务机基地,环渤海、华东、华南、中西部地区形成网状的公务机基地,希望下一步在这方面有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