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金融租赁的推动力

 

摘自《IT经理世界》 作者:郑悦 2010年12月07日

  分期付款在如今的“卡族”中相当常见:用先付一部分钱的方式就可以提前享用自己心仪的物品。对一家公司来说,能否用类似“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享用一架飞机、一艘轮船或者其他大量工业设备的使用权?

  答案是肯定的。在金融租赁这个国外运作多年但国内银行再次进入只有三年的行业里,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在中国国际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海南航空、英国航空、柏林航空的飞机租赁项目以及华能集团12艘新建散货船、中外运长航集团的汽车滚装船、散货船……在轨道交通、能源、电信等领域的背后,都有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身影。这是一家2007年国务院确定试点并首家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开业的,由商业银行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

   工银租赁执行董事、副总裁闫峻希望信息技术推动金融租赁的创新

  在业内,工银租赁这样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习惯被称为“银行系”,以区别于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的“公司系”。2010年9月29日,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这标志着在综合经营领域,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均已完成金融租赁的布局。在“银行系”再次进入金融租赁市场的进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产管理和业务形态创新成了业务比拼的核心竞争力。

  以资产管理为中心

  以工银租赁为代表的“银行系”再次进入国内融资租赁行业背后有着曲折的故事。早在1981年,中国东方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和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被视作中国融资租赁的开始。当时国内仅仅把租赁业看成是在经济相对落后时的一种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途径。1984年,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交行等五大银行陆续依托银行所属的信托部门开始兼营融资租赁业务,归属人民银行管理。而中外合营的租赁公司或外商独资的租赁公司则由对外经贸部审批,形成了金融租赁和外商投资租赁分别审批的格局。

  1988年,国家对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政府担保无效,中外合资租赁租金拖欠凸现,而内资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则几近夭折。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审定了分业经营的原则,当年年底各银行和信托公司陆续退出租赁公司,金融租赁陷入停顿状态。1997年,为给金融租赁市场注入新的资金和活力,民营资本被引入进来。但好景不长,金融租赁成为替民营股东疯狂圈钱的跳板。“德隆系”借用上海新世纪金融租赁公司和新疆金融租赁公司,违规为股东提供巨额担保融资,2004年事发后,三九、明天、托普等一批民营金融租赁公司先后退出国内市场。

  考虑到对这一行业的规范与监管,2007年3月,银监会颁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对股东资格进行了调整,规定只有商业银行、租赁公司、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等,才可以成为主要出资人。也正因为此前的种种波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透明、实时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成为工银租赁从筹备成立就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工银租赁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闫峻:“工银租赁是一家金融公司,也是一家IT公司。”在公司正式成立前三个月,信息资讯部门已经提前成立。在闫峻和他的IT团队的努力下,工银租赁设计建设了国内租赁行业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租赁核心业务系统。考虑到租赁行业是一个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的行业,实现融合的是租赁物,这便需要对信息流和物流进行匹配,对租赁业务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信息资讯执行总经理孙东光及其团队的工作下,2008年年底构筑了统一信息平台管理系统之后,工银租赁在2009年自主开发了租赁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了客户、项目、合同、资产各层面的信息管理及流程管理,使得前、中、后台各部门充分协作。考虑到国外的金融租赁业务发展时间较长,在借鉴信息系统的相对成熟架构上,又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融资业务管理子系统,通过本系统可实现融资合同的自动计息、成本核算、以及账务的自动处理,融资业务由手工方式转变为自动方式。以及独立开发的租赁报价系统,从而实现了浮动利率租赁合同的自动调息。

  另外由于国外相关物权登记法规制度相对完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也更为规范。而在国内,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在信息质量上,工银租赁从标准入手考虑到资产分类及不同类资产信息的规范,以及收付款等各种财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并希望推动行业制定相应的标准。

  在这套系统的支持下,工银租赁在三年内,从注册资本50亿元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500亿元资产规模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系统管理的资产包括了58架飞机、65艘大型船舶,以及地铁、铁路、风电、水电、火电、港口、工程机械等各类资产650台套,管理的交易数量达近千个,管理的旗下项目运作平台数量9个,年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

  寻求创新模式

  在高速成长的行业现实中,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各家面临的挑战。截至2009年底,国内12家金融租赁公司租赁资产余额总计达到1507.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7.79亿元,利润总额22.36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120%、80%、61%。而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巨大缺口。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田青介绍,目前美国每年总设备投资额中有30%是通过租赁解决的,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仅为1%~2%。

  工银租赁一方面在租赁方式上寻求突破。比如借鉴国际上飞机租赁的典型交易结构,首创在保税区设立SPC开展飞机租赁的“保税租赁”模式,使得有效、低成本的跨境租赁模式成为可能。另外还利用天津保税港区的保税政策,与全球最大的船舶租赁公司SEASPAN及国内最大的航运企业共同实施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船——1.3万标准箱集装箱运输船租赁项目,开创了国内转口租赁新模式。

  目前,工银租赁借鉴国外先进做法,以及中国实际,已经形成三大类20项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而在另一方面工银租赁发挥资产投资和管理优势,与国内外大型厂商及相关机构合作,突出租赁价值,开发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工银租赁希望利用新技术寻求创新服务。在云计算方面,考虑到公司的行业定位是占据产业链上游,成为租赁产品的批发商。因此打造基于云计算的租赁平台,可以提供满足合作伙伴协同工作、信息共享的需求。这样可以基于平台,建立分销渠道,基于互联网实现最大范围的制造商、分销商和第三方合作伙伴。这也是基于中国是全球制造中心的现实考虑,因为制造业对金融租赁有着巨大需求以及相互支撑作用,如何寻找到中小企业隐藏在各地的需求,工银租赁期待以此挖掘商机。

  而在更深层次上,云服务把各种服务资源通过租赁的方式提供给终端用户,这与租赁业有天生的共同点。合约租赁已经渗透在各种种类资产租赁业务中,比如租赁医疗设备时提供设备维护,租赁运输卡车附带司机等方式。在提供租赁同时提供服务,这需要金融租赁公司对额外的资源进行额外的投资。因此,在基于云计算平台上,谋求专业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形成新的产品成为可能。

  在五大行之外,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也陆续获得银监会牌照,金融租赁业“银行系”竞争将更加激烈。和兴业、光大同时获批金融租赁公司牌照的还有“公司系”昆仑金融租赁公司,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联合组建的金融租赁公司,也是首家由大型国企发起的金融租赁公司,或将带动大型国企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另一方面,今年3月1日,台湾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宣布,旗下富邦金控创投公司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旗下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ITIC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Ltd.,简称中信资产)合资成立中信富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为两岸金融MOU生效以来两岸金融机构合作的首例。在这个竞争日渐激烈的行业,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创新将成为保持行业领先的法宝。“IT技术可以提升我们的市场反应能力,让我们可以用更快捷、更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而这也将是我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闫峻表示。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