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浪财经》
2010年10月26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0年10月16-17日在上海浦东召开。论坛主题:绿色金融创新与产业绿色转型。上图为大新华船舶租赁董事长高传义。(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孙洁琳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七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0年10月16-17日在上海浦东召开。论坛主题:绿色金融创新与产业绿色转型。上图为大新华船舶租赁董事长高传义。
高传义: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上海关于发展航运金融与金融租赁的几点建议。
刚才几位金融租赁公司的领导讲到关于金融租赁的发展,其实我非常高兴,去年在这个舞台上,代表租赁公司在金融机构的平台上只有我们一家,其他的租赁公司基本上都没有来。但是今年不一样了,今年至少有四家,民生租赁的周总亲自来。说明什么呢?租赁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喜人。投入的力量以及参与的人员是越来越多。
在上海开这个会,我想针对上海发展航运金融金融租赁的课题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分三个部分,第一个介绍我们的航运公司,第二个关于上海金融租赁现状,第三点几点建议供大家一起探讨。
海航集团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变成航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并存,并且三大支柱各占1/3资产总量一个综合性的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运营商,下边涵盖了七大产业。包括航空、旅游、商业、物流、金融、机场管理,还有酒店置业,这样七大板块。今天的海航集团已经不像大家以前想象的,只是有几驾飞机,几条航线那么简单了。上海嘉定超市我们刚刚收购下来,嘉定超市有130多家门店。管理14个机场,我们有57艘巨型的船舶,包括另外在造有51艘船舶。海航旗下租赁业务可以看一下,6家租赁公司,分别在船舶、飞机等基础设施租赁运用。到今年是600亿的资产规模。航空类有几家租赁公司,有长江租赁、扬子江租赁等。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专门有一家公司叫天津渤海租赁,他已经发了公告,我们很有可能是全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第三类叫大新华船舶租赁公司,是我们在中国设立第一家船舶租赁公司。
昨天大会给我们颁了绿色创新奖。获奖感言中我也讲到,现在租赁公司是欲火重生的过程。大量的投资、大量业务模式,造就了金融租赁业一个崭新的局面。中国的金融租赁业,我觉得我们已经不仅仅是COPY国外租赁公司做过的模式来做我们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本身的特点,中国的现状,市场的需求,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租赁模式,中国特色的经营发展之路。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这样的一些话题。
关于上海金融租赁、航运金融这一块发展的一些现状,航运金融这件事情,实际上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过程中,讲了很多国务院关于建设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当中,曾经提到重点发展航运金融业,2020年要有一个总体目标。上海提出来,用十年时间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航运金融,我的理解,是以航运业为平台,航运产业、金融产业、政府相关机构联合起来,为船舶、飞机、货物码头,以及海上运输提供服务的航运金融化。我扩大到飞机,不仅仅是船舶。首先我们有航空货运,这是显然的。但是包括客流在内的一个客运服务,其实也是大面积航运金融这一块。
航运金融参与的主体我也简单说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参与的机构很多,参与的内容也非常的多。不仅仅包括融资那么简单,还有包括了保险,包括了航运的产品,以及衍生的产品,包括资金结算,包括融资等等。参与的一些机构,这里都画出来有九个。实际上我自己认为,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最活跃的以及牵扯面最广,能够做的事情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租赁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牵起整个链条,发挥集合作用就是我们。所以金融租赁公司,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在航运金融发展中,应该起到率先和创新这样的一个作用。
国际上对于金融租赁服务和金融租赁体系做过评价,这是发改委曾经搞过一个研究,这是关于数据的比较。时间关系我不展开。
事实上现在航运金融在上海来说,我们自己感觉,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包括我们整个金融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航运金融创新的能力显然是不足的。航运金融相关业务机构,这方面明显缺少。特别是航运金融的人才,这方面缺乏也是很大一部分的制约。
说到这些,我想从上海发展航运金融提几个简单的建议,供大家一起探讨。我们自己觉得,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有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是航运的融资租赁,剩下的是航运的产业基金方面的,第三个是关于航运租赁物品推出机制,这个是三大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关于航运融资租赁。先说航空市场。预计到2025年我国飞机规模至少达到三千驾,按照60%的租赁率,我们起码应该拿到1300多亿美元。现在1300多亿美元,应该说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国外的租赁公司在占据着,我们国内租赁公司原来不到10%,现在有所增加,比如说增加到10%。我们到目前为止签约的飞机已经超过了一百架,整个规模慢慢地会多起来。
关于航运市场方面,全世界每年新船造价大约了五千亿元。中国这方面的需求,以及我们的生产能力,和国内外的用户需求,大概是1500亿美元的需求规模。但是航运租赁这方面占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按照国际惯例30%来算,我们最起码在这方面需要500亿,大概三千多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来发展融资租赁的意义自然就很大了。刚才周总也讲了很多的意义,这里我就不展开了。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这个就不用说了。
第二个关于航运产业基金,这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事物,最近几年刚刚把产业基金的事情推出来。航运产业基金可以做很多事情,依托航运业,依托产业资本,进一步打通船舶业与资本的通道,使航运产业做大做强,可以起到整合航运业的作用。这方面我们国家缺口至少有30%,这一块都是可以投入到航运产业当中去的。
有一些同志可能知道,有一些不太了解,国际上有一些成熟的模式,比如说K级基金,这个K级基金投资主要投资在船舶制造和船舶航运里边,可以占到56%集装箱运输过程当中,他们参与进来。新加坡有一个加MFI,这也是一个航运的产业基金,这个数据可能不太大,21亿美元,我觉得这个有点小了。但是他这个意思,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只要是投资在新加坡的航运产业里面,MFI就会提供支撑和赞助。这样的一些模式,其实在中国都还是很少听说,或者说还没有开始。
我们确实有这个想法,引导我们的民间资本进入航运产业。大家都知道,民间资本温州最多,民间的资本我们自己去温州做过调研,他们自己讲说,现在有统计的,民间资本至少超过八千亿元,还有一些地下钱庄未统计在内的。这些资本有炒房子、炒矿,现在据说又炒法国的酒庄去了。这一块实际上有一部分进入到航运产业。现在造船,有很多是用民间资本的方式造的。几家合伙,你出三百万,我出五百万,几家合在一起,再加上银行。这种模式其实就应该是我们现在做的模式。引导像温州这样的民间资金进入到我们航运业,应该有很大的放射效应和辐射效应。
关于第三方面航运租赁业务退出机制这一块,应该说很多的内容是被看好的。我们说退出机制主要是租约合同到期以后,或者是提前宗旨的时候,船舶资产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二手船舶市场。大家可以看到二手船舶市场的量,红色的是中国,中国只是占到1/5左右,甚至更小。这个和我们所谓航运大国这样的地位,还是非常不相称的。这方面对于船舶的交流,船舶二手设备市场,后续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关于航运船舶登记,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登记本身就很少,在上海也只占到1/2到1/3。说明什么呢,上海现在要做航运的金融中心,还有很多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这样的一些现状,我们自己考虑,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建议。首先一个,叫设立租赁业务税收特区。这件事情呢,应该说是我们自己考虑来考虑去,参考的一些国际上的一些惯例,参考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我们提出了我们的一个建议。它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基本上参考爱尔兰的基本建设,系统建立起能够扶持航运业的政策和法规,在上海建立一个租赁业务特区,吸收飞机、船舶等租赁性的公司落户上海,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方。爱尔兰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有一些研究报告没有在这里体现出来。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均GDP600多亿美金,通过二十年的时间,重点发展就是发展飞机租赁业和船舶租赁业,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们人均GDP达到了6万2千多,大概占到全世界最富的排行榜,他占了第六位。他靠的就是很好的政策,很透明的法规,很好的监管过程,吸引了全世界飞机租赁业里面前二十强、前十八位都到爱尔兰注册自己的租赁公司。包括我们国家,很多租赁的飞机,都是通过爱尔兰,在爱尔兰注册的租赁公司,来到中国来搞的租赁。换句话讲,咱们中国的航空业,大量的利润都送给了爱尔兰,应该是这个概念。我们讲这件事,实际上我们就是想说,这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可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全国去做这件事。但是我们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做这件事,完全有可能。现在天津、上海、重庆、深圳等等几个地区,都在争着吸引更多的租赁公司,都在争取拿到更多的政策。比如说关于SPV在保税区去做业务,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但是这只是解决了眼前两三年内怎么开展业务,而我们要看的长远一些。比如说我们用这样的政策模仿爱尔兰,或者是借鉴爱尔兰的经验,我们在中国,特别是号称压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来搞这件事,它的意义尤其重大。我打了一个括号,可以吸引大概万亿元的投资。这绝对不是虚拟的。十几家租赁公司在爱尔兰的资产规模就是上五千亿美金,就是这么一个规模。所以我们吸引1/3过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将来我们中国的资本还要走出去。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这样一种政策,靠的是这样一种国际竞争力。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十年,考虑怎么去做。这是关于租赁税收特区我基本的一些想法。
剩下还包括租赁登记,我们如何降低我们目前设立单机公司、单船公司租赁平台,怎么能让他们的业务尽快开通起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推动我们国家和主要业务模式之间,制订优惠税收的政策。这样的一个政策,实际上是便于将来我们在中国的租赁公司。实际上已经有租赁公司走出去了,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出去了,已经把自己的租赁公司涉到境外去了。我们在香港也设立了我们的租赁公司,也把业务开展到国外去。但是运营税不降低,这个门槛就过不去。这个是值得大家考虑,值得大家研究的。
第二个建议,研究设立二手交易的船舶中心,要制定二手船舶买卖的标准,带动长三角地区船舶交易、租赁业务的发展。这一块实际上上海有一个航交所,我去调研过了解过情况,实际上真正在上海船舶交易,也就是大概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去航交所登记,也有很多航交所没有登记,内河航运更少到航交所登记。登记有技术上的保证,有融资的平台,最后有信息的发布,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其实就是靠我们搞综合服务。
第三,拓宽国内融资渠道,设立产业基金,完善管理政策,引导广大民间资本进入航运金融业,支持上海航运金融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呼吁,需要上海市有关方面来共同探讨。
第四,携手全国设备租赁及二手设备委员会,研究设立或利用现有航运金融研究中心,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航运金融的发展。我这里为什么提一下全国设备租赁及二手设备委员会,有一个私心我是那儿的副会长,公心是全国设备租赁及二手设备委员会,他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通过做一个二手租赁师的认证,这个认证对整个租赁业提升素质,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平,提升人员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他们做关于二手设备市场的技术标准,这方面的工作其实在国内也是首创,而且意义非常重大,涉及到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不仅仅是工程机械,也包括机床设备,包括所有的设备,包括汽修,包括船舶,市场至少是十亿以上。这件事情做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上海应该把这件事情好好做一做。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