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证券报》
2010年05月27日
■ 中证汽车评论
继房贷紧缩后,汽车消费贷款近期也开始有所紧缩。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北京及上海等地了解到,银行推出的车贷利率将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不同程度的上浮,而且针对汽车贷款消费者的资质审核更加严格。
“易贷中国”研究汽车信贷的分析师杨婧表示,银行贷款收紧,车贷消费格局将加剧生变,商业银行车贷市场将进一步下滑,而汽车金融贷款和信用卡购买方式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欧阳波
商业银行车贷趋紧
5月中下旬以后,各地竞相爆出车贷收紧和车贷利率上浮的消息。
杨婧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海确实收紧了汽车消费贷款,车贷利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对于资质不是特别好的消费者,贷款利率甚至将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资质好的消费者,在招商银行(13.75,0.11,0.81%)的贷款利率可能上浮3%左右。光大银行的汽车消费更苛刻,需要房产抵押才能够获得汽车贷款,部分银行则需要详细的资产证明。
中国证券报记者分别致电各大银行北京分行了解汽车消费贷款情况,从工商银行(4.37,0.02,0.46%)北京分行了解到,工行方面并没有明确表示车贷利率上浮,但目前的汽车贷款是需要先抵押后贷款,新车贷款额度最高80%,二手车贷款额度最高50%,贷款申请需要一定的资质,在审核方面更趋严格。
建设银行(5.03,0.04,0.80%)北京分行反馈的消息,要根据客户的资质来最后确定贷款的利率,部分资质不好的客户,上调贷款利率幅度将更大。贷款的最小额度为5万元,至少3成首付和7成贷款,一般期限为3年,可以通过先购置后抵押的方式来获得汽车消费贷款,当然还可以通过房地产抵押来获取个人消费贷款。
相比之下,农业银行的贷款审核资格更为严格。农行方面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在车贷方面审核比较严格,一般是政府机关人员可能才会通过审核,有资格获得汽车消费贷款。”
记者从农行北京分行了解到,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在农行北京分行开展的并不多,据透露只有一个业务办理点,同时建行在北京的办理点也不多,分布在北京的三个支行办理。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与房贷业务相比,汽车贷款业务一般都得不到银行的重视,特别是大型银行更没有积极开展这些业务,从大型银行的办理点稀少就不难看出。同时,银行方面在贷款额度上也倾向于中高档车型,低档车想要获得贷款基本上很难。相反中小型银行则表现得更积极一些,据悉中信银行(5.40,0.03,0.56%)将与BBVA(西班牙对外银行)下属子公司CORFISA合资设立中信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处于审批当中。
从各地的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多数银行都将车贷利率有所上调,同时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甚至对车贷推行了更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些都昭示着商业银行的汽车信贷消费将日益从紧。
三种车贷模式规模将有变
从目前的汽车消费贷款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信用卡。
据了解,汽车消费贷款最先是从商业银行开始的。但商业银行在放贷后发现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且汽车贷款业务整体利润水平和业务量也并不高,大型银行后来在汽车消费贷款上更加谨慎,在资格审核上近乎苛刻。
综合市场人士的看法,目前的三种车贷模式均各有优缺点。商业银行贷款所覆盖的车型广,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却不容易获得贷款。主要在于贷款者资格审查难过,手续繁杂,批准的时间周期也很长。
第二种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推出的汽车消费贷款,目前所占的市场比重较大。在审核上比商业银行要宽松,贷款方式灵活,服务方面更为迅捷。但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一般都是由汽车公司“自卖自车”,所以在车型上选择机会并不多。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劣势在于贷款的利率比较高,据悉平均水平在9%以上。
第三种方式是信用卡,目前最为年轻人所推崇。信用卡流程相对简单,车型相对较多,信用卡最为吸引人的就是首付比例低,部分更是推出了零首付的概念,而且部分还没有利息,只在办理的时候收取手续费。
“易贷中国”汽车信贷分析师杨婧表示,在商业银行紧缩后,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汽车消费贷款的三种模式将更集中到汽车金融公司和信用卡模式上。
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李先生原本有贷款买车的想法,大致的支出在8万元左右,但在车贷利率上浮后他认为将增加一些利息支出,目前李先生正在办理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意欲通过信用卡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但从商业银行反馈的消息,低档汽车的贷款大门基本上目前已被关闭。
李先生意识到,商业银行从紧的车贷措施,很可能使他放弃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意愿,转而将获得汽车消费贷款的目光投向金融汽车公司或者信用卡方式。
李先生的汽车消费贷款方式的转变,只是汽车消费贷款利率上浮后的一个缩影。依靠汽车金融公司和信用卡实现汽车消费贷款的模式将弥补商业银行腾出后的市场份额。
汽车信贷消费空间巨大
众所周知,在欧美一些国家,贷款购车的比例很高,美国贷款购车的比例基本超过80%。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信贷消费的比例则要小很多。新华信汽车产业分析师郎学红表示,汽车信贷消费依旧是未来汽车消费的一大趋势。
专家分析,国内汽车信贷消费起步较晚,而且在起步之初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诸多呆坏账,使得汽车信贷消费一度难以开展,部分商业银行也对汽车信贷消费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另外,国人在汽车消费上还没有养成信贷消费的习惯,国内诸多消费者对汽车信贷消费的流程、方式和成本等也了解不多。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汽车信贷消费占整体汽车消费的比重仅为10%,整体份额相比过去有显著提高,不过离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比重依然有较大差距。
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未来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将存在巨大的空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
在5月中旬召开的某次汽车行业论坛上,相关人士就透露,在汽车振兴计划的临时性刺激政策退出后,相关部门正拟定汽车信贷消费扶持政策。可以预见,扶持政策在出台后,将有效促进汽车信贷消费市场的有效增长。
汽车金融公司将受益信贷收紧
□易贷中国 杨婧
受信贷紧缩影响,近期陆续有银行提高汽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达到10%-15%左右。经历了年初几个月的销售激增,此次来袭的银行车贷紧缩,汽车金融公司或将充分受益。
在一派产销走盛背后,银行车贷为何突然加重“砝码”?易贷中国联合创始人陈顺爱认为,由于银监会出手对违规操作贷款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银行对于贷款业务的发放自然会变得更为审慎;同时,对紧缩形势下银行利润的弥补考虑,也是造成银行车贷利率上浮的主要原因。
在北京,此前绝大多数车贷利率与央行基准利率持平,3年内为5.4%,3年-5年为5.79%,而现在均要上浮10%以上,并且银行开始严格执行差别化对待。银行给出差别化利率主要是考虑客户的个人资质,如果资质未达到银行理想标准,贷款利率甚至可能会上浮20%-30%。
由于信贷额度有限,银行不得不通过此举提升
“贷款效率”,同时也有风险控制的考虑因素在里面。车贷业务偏向高档车消费者发放,中低档次消费者短期内很难申请到汽车消费贷款。
在车贷变局的紧张氛围下,主管部门计划推出汽车信贷扶持政策,鼓励车企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提高消费者贷款购车比例。通过低息放贷方式,直接扶持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信贷业务部门。
一般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利率比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的利率高几个百分点,一旦汽车信贷扶持政策出台实施到位,那么贷款利率降低,将有助于释放消费需求。
面对旺盛的消费需求,即使是在信贷紧缩的情势下,消费者其实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车贷。首先,除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外,消费者也可通过办理信用卡分期获得购车缺款,如果资质够好,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分期购车的产品可以免利息免手续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节省支出,而且大部分信用卡分期购车的分期额度与消费额度分开,分期购车之后,消费额度不被占用,仍可正常使用。
其次,消费者也可考虑通过汽车融资租赁的方式来买车,即消费者向具有融资租赁经营资格的出租人提出特定的车辆采购请求,由出租人为消费者购买指定车辆,在合同的约定期限内出租给消费者。期满后,该车辆可以象征性的价格无条件过户给消费者。
政策紧缩不必悲观
□本报记者 顾鑫
从年初的购置税优惠缩水到目前的车贷利率上浮,政策层面对于汽车消费的利好似乎越来越少。此外,还有更多的利空传来——有传言称车船税改革方案已经形成草案,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不少人担心,政策对于汽车业的态度是不是从鼓励变成了打压?
不可否认,政策确实在紧缩,今年政策对于汽车消费的刺激不再像去年那么强烈。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政策不会打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汽车业。对于政策的变化,我们不必太悲观。
从政策退出的角度看,我们不能期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政策长期持续下去。实际上在退出时,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比较温和。购置税的优惠尽管缩水,但依然存在;汽车下乡政策还在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据传也将在5月末到期后延续。
从新出台的政策看,车贷利率上浮尽管对于汽车销售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并不能作为管理层要打压汽车业的信号。银行提高车贷利率的背景是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而货币政策的紧缩并不是专门针对汽车,更主要是考虑到当前的通胀状况和宏观经济复苏状况。
另外,车贷利率上浮负面对汽车消费的影响程度应比较有限。爱建证券研究员褚艳辉表示,美国、日本、西欧的消费信贷渗透率分别为90%、75%、70%,而国内仅为10%左右,国内贷款买车的比例并不大。
旅行者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蒋黎则认为,银行的房贷受到政策限制,为了完成年度的个人贷款额度,必然要在车贷方面下功夫。据了解,一些银行的车贷政策依然比较宽松,而信用卡分期购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至于车船税改革,我们期待政策进一步明朗。比较明确的是,汽车保有环节的限制力度将会增大。面对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压力,汽车的使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汽车保有量比较大的城市。
这类政策是否意味着打压汽车业呢?我们认为更应该看成是为促进汽车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预期中的政策其实并不仅有利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今年将由13个扩大到20个,政府还将选择5个城市进行试点,补贴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如果试点实施效果较好,获补贴城市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有望正式起航,并成为中国汽车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晓虞今年在公开场合曾多次表示,中国正在从一个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这是目前汽车业面临的最大基本面,担心政策会打压是杞人忧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