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当代金融家》
2010年05月18日
文/本刊记者 冯 戈
近年来,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掀起了一股绿色金融创新之风,成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的一面旗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为探究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故事,本刊记者专访了兴业银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唐斌、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力勇和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华兵。
绿色理念铸就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理念作为我们兴业银行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兴业银行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我们对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形成的。”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兴业银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唐斌一语道出了该行“绿色金融”理念形成的脉络。
顺着这一脉络,我们看到了兴业银行公司治理理念从股东利益至上到兼顾利益相关者,再至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三段式演进与飞跃。兴业银行绿色金融故事,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变化背景下,经历了一个从懵懂到清晰、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早在2003年,唐斌和他的团队便在与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谈判过程中逐步接触到“利益相关者、环境社会风险、可持续金融”等新鲜名词,凭借后续统筹协调境外战略合作交流的广泛平台,他们更是直接参与并推动了能效融资、签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采纳赤道原则等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随着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大踏步前进,他们对银行社会责任、绿色金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的认识和思考也逐渐清晰和系统化。
在谈到如何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时,唐斌向记者讲述了兴业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一次理念碰撞。“在引资过程中,有外资股东提出银行应全面投保高管责任险、员工忠诚险和银行财产险。坦率地说,当时银行内部对此是有顾虑的,全面投保意味增加经营成本,而且当时国内保险公司并未设立上述险种。但是,本着对股东、员工和客户的负责精神,几经论证后,兴业银行还是推动国内保险公司设立上述险种并进行了投保。可以说,当国内许多公司还在就什么是利益相关者以及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进行讨论的时候,兴业银行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点绿可以成金,实现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其实并不矛盾。”在采访的有限时间里,“寓义于利”是唐斌多次提及的一个词汇。
“商业银行应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核心战略与价值导向,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增加社会福利,并在此过程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开辟业务蓝海,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兴业银行积极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寓义于利’。”
唐斌对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
在兴业银行看来,“寓义于利”是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产品创新、信贷投向、同业合作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植入社会责任理念,形成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创新,从而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
“以兴业银行推出的‘银银平台’为例”,唐斌介绍道,“‘银银平台’是兴业银行向中小银行同业输出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名称。通过将管理、科技、业务流程等作为可输出的产品,兴业银行与广大中小银行之间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银银平台’不仅延伸了兴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带动了一批中小银行共同发展,还减少了中小银行同质化重复建设的行为,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银银平台’开拓了商业银行全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模式,在国际和国内都独树一帜,走在前列。”
如果说,提出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是在源头上夯实了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推行“寓义于利”的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则给兴业银行开创绿色金融创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2006年国内首推能效融资项目、2007年签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声明》、2008年国内首家采纳赤道原则,2009年落地国内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2010年发行国内首张低碳信用卡兴业银行走过了五年不平凡的绿色金融探索之旅,绿色金融理念已融入兴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中,并落实到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金融工具、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中,为兴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金融创新开拓节能减排业务蓝海
“可持续金融业务是我们一不小心做出来的。”快人快语的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力勇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与记者的对话。
“2005年8月,获悉国际金融公司正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并寻找中国的商业银行作为其合作伙伴时,我们开始主动与其展开积极接触,本意是通过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的项目现金流管理技术。但在交流和论证过程中,我们却觉察到了国内能效融资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更加坚定了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的决心。在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最终在众多参选银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国际金融公司开展首期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唯一一家商业银行。”朱力勇如是介绍了兴业银行与能效融资项目的“结缘”过程。
2006年5月17日,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国内首创推出能效融资项目。根据合作框架,兴业银行参照国际金融公司认可的环保技术标准,按照自身的信贷审批流程,向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改型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则为贷款项目提供本金损失分担和技术援助。
通过这种独特的、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兴业银行成功地切入了中国新兴的节能融资市场,为发掘新的市场机会,开发培育新的核心客户开辟了广阔空间;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的援助资金和技术的效用也得到成倍放大,更加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节能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朱力勇坦言:“在当时能效融资其实并不为市场所关注,但是本行高建平董事长和李仁杰行长很有前瞻意识,敏锐地洞察到了能效融资对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向我们明确指示‘要把能效融资做大、做强、做出品牌’。须知,在当时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作为银行的掌舵人下这个决心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能效融资项目一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能效融资项目仅仅启动一年后,便被英国《金融时报》授予“2007年度全球可持续交易银奖”,兴业银行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金融机构,一举打响了其在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的金色招牌。
2008年2月,兴业银行再度携手国际金融公司开展能效融资项目二期合作,并将贷款范围从以往的“能效”扩展至“节能减排”相关项目,贷款产品也相应更名为“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对此,朱力勇解释道,“从‘能效’到‘节能减排’,虽只有数字之差,却足以说明兴业银行在可持续金融业务的创新和敏锐意识,体现了兴业银行对日益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独木难成林,单一的业务品种不足以带来庞大的业务量。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兴业银行陆续开发出一系列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模式。
“在原有能效融资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量身定制了7种融资模式,这7种模式几乎覆盖了所有参与方的需求,包括:节能技改项目贷款模式,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公共事业服务商模式,设备供应商增产模式,设备融资租赁模式,碳金融模式。”
朱力勇介绍道。
为了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产品的创新,兴业银行还于2009年上半年在北京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节能减排贷款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兴业银行的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得益于良好的组织架构建设和丰富的产品序列品种,兴业银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节能减排融资领域的市场份额,并在2009年提前实现了“三年投放10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公开承诺。
“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223笔,贷款总额165.83亿元,所支持项目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3178.04万吨,相当于北京出租车(按7万辆算)停驶22年或关闭73座100兆瓦的火电站减排的二氧化碳量。”朱力勇不无自豪地介绍道。
朱力勇进一步向记者透露,兴业银行已经将绿色金融服务的触角拓展到了能效金融、环境金融、碳金融三大板块,覆盖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CDM、SO2减排、污水处理和水域治理、固废处理等六大领域。
朱力勇表示:“我们将在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上下更多工夫,如积极参与碳金融和环境金融等。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市场。节能减排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正在迈出第二步、第三步……”
环保信念引领赤道原则新篇章
2010年3月27日20时30分,随着电闸被迅速拉下,瞬间,兴业银行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的总部大楼楼顶巨大的四面灯箱广告一片漆黑,同时熄灯的还有大楼内所有兴业银行的办公室和位于底层的营业部。与此同时,兴业银行分布在全国的500多家经营机构和两万多名员工也加入了“地球一小时”全球公益环保行动,用简单而直接的熄灯举动支持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
对于兴业银行的员工来说,诸如此类的全行性环保倡议活动他们已经见惯不怪。自从兴业银行开展能效融资乃至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以来,绿色环保的理念已在行内得到潜移默化的普及,员工们都自豪并自觉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对此,负责落地实施赤道原则的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华兵深有感触。
“做环保是一种信念”,这是华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引入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后,我们开始逐步关注到银行的环境保护责任,为此在行内任命了两个环保官员,负责全行环境风险合规管理。我是其中一名环保官员。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便注定了我与‘赤道原则’之间的缘分。”华兵笑言道。
赤道原则是一套国际先进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和自愿性行业基准。该原则倡导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有在项目发起人确保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能提供融资。目前,全球共有69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兴业银行于2008年对外正式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相比国际上那些声名显赫的赤道银行,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兴业银行还是一家相对年轻的银行,但这并不妨碍其在绿色金融领域成为中国最具战略眼光的银行。从推出能效融资到采纳赤道原则,兴业银行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当记者问及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的初衷时,华兵给出了如下回答:“初识赤道原则,本行董事会就敏锐地意识到,采纳赤道原则可以成为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升公司治理文化的切入点。从某种程度上说,采纳赤道原则是兴业银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
正是在兴业银行董事会的战略引导和高级管理层的重视支持下,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故事中从此添上了有关赤道原则的新篇章。2008年6月,兴业银行董事会全票通过采纳赤道原则的议案,随即成立了以行领导为首、总行相关部门组成的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法律与合规部增设可持续金融室,自上而下地推行赤道原则。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对外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启动了为期一年的赤道原则实施体系的建设工作。
作为中国金融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兴业银行在摸索前行中肩负的责任不可谓不重,遇到的困难不可谓不多。赤道原则虽仅包含10个原则,其实施标准却囊括了8项绩效标准和63个行业的环境健康准则。若要让这套先进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兴业银行注定要经历一个从水土不服到自我革新的过程。
“赤道原则的采纳对兴业银行来说不啻为一场革命,它完全革新了银行在项目融资方面的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理念,并涉及到相关制度体系与信贷流程的全面梳理,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刚于去年底完成了赤道原则实施体系建设工作的华兵不无感慨。
2009年12月,兴业银行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在福建永安正式落地,标志着兴业银行已在赤道原则方面实现了从内部体系建设到落地具体项目实践的巨大突破。
“采纳赤道原则,某种程度上不仅是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帮助客户提高其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过程。跟客户的沟通实际上比想象的要容易,多数客户了解到赤道原则事实上是一套管理和防范环境社会风险的先进工具后,他们就非常乐意在项目实施中遵守赤道原则的要求。”这就是华兵在实施首笔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中得到的深刻体会。
“我认为,采纳赤道原则正是兴业银行落实‘寓义于利’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的具体行动之一。”华兵对记者感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赤道原则授予银行一套工具和方法来帮助和指导客户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促使项目以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方式开展。对于兴业银行来说,采纳赤道原则,不仅可以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盈利目标,同时也是兴业银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