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摘自《比特网》 2010年05月04日

  博客作者:陈淑华【网友评论0条 发言】0点击分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其制度的灵活性并且一般没有很重的历史负担,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自身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其制度的灵活性并且一般没有很重的历史负担,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自身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但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剖析

  2.1中小企业风险过高

  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注册资本数量小,组织规模也普遍偏小,缺乏技术与品牌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加上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人员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造成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很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造成银企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前者表现为资产信用不足,即企业缺乏偿债能力,后者表现为企业的道德信用不足,即企业缺乏偿债意愿。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并通过各种风险媒介暴露出来。这两种风险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选择贷款对象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违约惩罚机制不健全、抵押担保难以落实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面临很大的道德风险,最终形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中小企业抗御风险的基础——资本金较少,使得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难以赢得信贷市场上其他经济主体的信任,信用关系难以建立,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2.2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中小企业的风险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分为两类:一是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即交易之前授信方不知道但融资方知道的信息。二是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即签定合同后授信方、融资方的行为信息不对称。

  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讲,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即素质差、缺乏成长前景的企业会通过隐瞒真实情况、编造假信息等手段骗取信贷资金;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则导致道德风险,如改变贷款用途、用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逃废银行债务等。在信贷市场上,贷款者面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企业经营能力的信息不对称;二是有关企业或项目质量的信息不对称。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则主要指经营者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及经营者是否努力工作的信息不对称。

  银企间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难度和成本,难以防范企业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失信行为,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即使是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也很难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企业角度看,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同时也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担保人;加之相当部分的信息是内部化的难以传递的软信息,即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固有特征;其信息中定量的、易于编码传递的信息短缺,于是授信方、融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加严重,使授信方更加难以有效地判断融资企业的潜在风险。从中介服务机构看,我国尚缺乏独立的信誉高的资信评估机构,因而没有有效的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机制,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使其信息又基本上是不透明的。

  因此,中小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银行缺乏了解中小企业风险的足够信息,只能对其贷款采取保守态度。从银行角度看,在较低的利率情况下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结果是低收益、高风险;提高利率贷款给中小企业则会增加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因此,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面临着高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存在一定的歧视。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