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贷款购车比例下滑到7.8%
汽车金融需要支持

 

摘自《搜狐博客》 2010年04月29日

  搜狐博客 崔东树 今年汽车消费信贷形势严峻,受到控制贷款规模和抑制房地产贷款的影响,汽车消费信贷比例大幅下滑。全国乘联会数据分析室的数据分析结论是:3月的汽车消费信贷比例仅有7.8%,需要在抑制房地产贷款时,强力扶植汽车消费信贷。

  打压房地产反而冲击车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1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新增5725亿元,同比多增369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8.4个百分点。信贷投放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细分起来则有一定问题,1季度个人购房贷款新增522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53.4%,比上年末上升10.3个百分点。而汽车消费信贷最多增长500亿元,这对车市的促进作用大幅减弱。

  全国乘联会政策室分析近期的消费信贷走势特征发现,消费信贷成为改善私人购车的重要途径。近年的消费信贷增长较快的是自主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企业的产品档次提升有效的改变了购车信贷比例偏低的困境。

  而中西部市场是消费信贷比例上升最快的市场,东部特大城市市场的消费信贷比例反而偏低。进一步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有利于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提升,并对中档以上市场起到不可或缺的购买促进。

  在强力控制私人房地产贷款的情况下,银行体系进一步压缩车贷,而保房贷,这是3月汽车贷款比例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抑制房市的政策进一步强化,汽车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全国乘联会政策室建议应该进一步鼓励汽车金融公司的低成本融资,确保汽车消费信贷的合理增长。

  一、消费信贷状态

  1、消费信贷比例

  2010年1季度的消费信贷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1月的消费信贷比例达到10.5%的近期高点,但较09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2月的消费信贷走势下滑到9.9%,较09年同期高出2.8个百分点,但3月的消费信贷比例又下滑到7.8%的低点,这个状态较09年3月异常偏低。

  由于09年的春节在1月下旬,而今年的春节在2月中旬,因此节前的消费信贷购车比例较高的特点没有改变。但今年3月的比例偏低还是异常。

  2、各地消费信贷比例情况

  从各地的消费信贷比例变化看,2010年的消费信贷基本均处于下滑状态,其中发达地区的1季度逐月下降幅度最快。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均出现下滑,其中浙江的下降幅度较快。

  北京、上海等消费信贷比例明显偏低。

  3、重点城市信贷比例的对比
  

名称 全国销量份额 各城市私车比例 各城市信贷购车比例
全国总计 100% 87% 8%
北京市 6.7% 89% 4%
上海市 3.3% 79% 4%
成都市 3.2% 89% 15%
天津市 2.4% 89% 5%
苏州市 2.3% 85% 11%
广州市 2.0% 86% 16%
深圳市 1.9% 87% 5%
杭州市 1.8% 86% 3%
重庆市 1.7% 82% 12%
南京市 1.5% 87% 10%
郑州市 1.4% 90% 7%
无锡市 1.3% 86% 8%
宁波市 1.2% 84% 7%
西安市 1.2% 86% 3%
昆明市 1.2% 88% 7%
武汉市 1.2% 86% 3%
长沙市 1.1% 90% 5%
石家庄市 1.1% 90% 8%
东莞市 1.0% 87% 2%
温州市 1.0% 93% 9%
唐山市 0.9% 92% 5%
潍坊市 0.9% 90% 14%
青岛市 0.8% 85% 14%
南通市 0.8% 89% 6%
常州市 0.8% 87% 10%
大连市 0.8% 85% 5%
临沂市 0.8% 93% 14%
长春市 0.8% 85% 12%
沈阳市 0.8% 86% 9%
合肥市 0.7% 78% 8%

  上面的图表是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狭义乘用车市场规模、私车比例、贷款购车比例的特征。

  从表中看的北京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狭义乘用车市场,占全国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份额的6.7%,但这与原来的北京独占全国市场10%以上份额仍是下滑不少。北京做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其私车比例并不低,北京狭义乘用车销量的89%是私人购车,而11%是企事业单位购车,私车购买比例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但北京的贷款购车比例仅有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全国狭义乘用车市场地位紧随北京的是上海,上海的销量份额是全国的3.3%,少于北京一半。但上海的私车比例较低,由于牌卖制度导致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的购车比例达到21%,几乎是北京的1倍。但与北京一样,上海的贷款购买比例也仅达到4%的低水平。

  而全国第三大狭义乘用车销量城市是成都,其销量直追上海,估计明年应该超越上海。成都与北京一样,私人购车比例也达到89%,但成都的贷款购车比例达到15%,成都贷款购车比例是北京的3倍以上。

  而做为全国第四大狭义乘用车市场的天津的私车购买比例与北京相同,贷款购车的比例也与北京一样,仅有4%。

  汽车消费金融的开展情况差异巨大。从排名前30名的销量城市中可见,广州等个别南方城市贷款购车比例较高,而西部的成都、重庆,东部的潍坊、临沂等山东城市贷款比例较高。而东部直辖市类超级大城市的贷款比例偏低。

  二、消费信贷偏低原因分析

  1.汽车消费信贷体系尚在起步阶段

  发达国家汽车消费信贷兴旺,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完整的汽车信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信用制度健全、抵押制度完善,一切金融活动都在资信公司记录在案,并实行网络化管理,从而免去了银行鉴别申请人相关信息的繁杂手续,不但节约了贷款成本,也使贷款手续简便化。

  银行车贷的利率及门槛相对较高、手续繁琐、杂费较多。据了解,银行车贷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首付比例为两到三成,贷款平均利率大约是基准利率的1.4倍左右,优惠利率最多下浮10%。而房贷利率最低可为基准利率的七成。同时,银行贷款买车,除各种费用较多外,有户籍限制,同时还要求提供房产等固定资产证明。向银行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购车者提供有效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单位证明等十余种证明材料。如果选择信用担保,还必须提供担保人的身份证、户口簿、纳税单据等十余种证明材料。在办理过程中,还要经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核,以及办理新车牌照、抵押登记等多道程序,致使客户从支付首期款到提车要等上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另外,消费者在获得贷款前还要支付保费、担保费、抵押费、验资费等高昂的附加成本。

  与此同时,更为困难的是,客户即便完成了各项手续,银行也不一定能真实地评判出客户的信用等级。缺乏全国联网的汽车登记系统,也使银行贷后跟踪监控环节薄弱。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个人消费信贷的担保及保险制度,一旦发生借款人违约或车辆抵押物纠纷,不但银行耗时、耗力,法院还得介入,如此等等,都限制了车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2.银行现有汽车信贷管理水平制约着国内汽车信贷消费

  由于税收、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相关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的不配套,银行很难得到借款人的真实收入资料。使银行不得不对借款人的贷款资格进行严格审查,这又直接导致了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审批期限的延长和贷款期限的缩短,从而挫伤了消费者贷款购车和特约经销商配合银行开展汽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而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信贷体系将汽车商和汽车金融公司融为一体,具有汽车销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汽车专业信贷公司配合品牌促销、进行车贷利率分档、开展国际流行的分期租赁汽车业务,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合算的选择,进而做到拉动一个品牌的销售和扩大市场份额。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汽车信贷销售要求融资机构具备很多的专业知识,而目前国内能够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银行几乎没有或很难达到所需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3、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和能力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当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突出问题有以下:

  首先,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且成本较高。过去,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接受股东存款和向金融机构借款,2003年中国银监会发布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但至今还没有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准发行金融债,仅有个别汽车金融公司试点发行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在国外,汽车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债券、购车储蓄、以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借款等机构投资者出售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证券化等。

  其次,依靠银行批发贷款的汽车金融公司,面对高企的资金成本,只能将车贷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汽车融资租赁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不完善,融资租赁业务难以开展。融资租赁的法律特征是由出租人购买汽车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因而在融资租赁合同中,汽车购买人即所有权人是出租人,汽车所有权属于购买方即租赁公司。由于承租人没有车辆所有权,因而在办理机动车辆登记证、行驶证和核发车牌等手续上难以操作。

  再次,汽车生产厂家认为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放主体应该是国内商业银行。目前,汽车金融公司总资本也仅有人民币300多亿元,而这300多亿元基本已经发放出去了。虽然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债券,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的成本都很高,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过债券与到银行拆借的成本差不多。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过债券,所以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信贷金额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这主要是外资不肯大额投资,才造成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少的现状。如果各家商业银行不作为汽车消费信贷的主力军,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就无法成为汽车市场的推动主体和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4、房贷车贷需求不同步

  央行发布的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明显回落,特别是2009年第2季度至今,这一紧缩趋势尤为明显;储蓄和投资意愿则不断加强。统计显示,只有15.3%的城镇居民愿意“更多地消费”,43.6%选择“更多地储蓄存款”,41.2%倾向于“更多地投资”,包括购买债券、基金、股票等。

  个人消费贷款需求与上季持平,为66.8%,其中,个人购房贷款需求指数为65.2%,较上季下降1.6个百分点,个人购车贷款需求指数为60.3%,较上季提高0.9个百分点。。

  造成居民消费意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居民认为物价、房价偏高,对未来通胀预期不减,这也导致房价已经升级到危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问题。而车市应该是较好的。但国家打击房市,却让车市最受伤,银行乐意房贷,而首先紧缩车贷。

  5、受房贷影响-银行车贷吃紧

  进入3月,银行信贷规模收紧影响范围已经在车贷上显现出来,多数银行延长了车贷的审批时间并上调了车贷利率,多数银行的车贷利率都是基准利率上调10%,而去年大多是基准利率基础上下调10%,之前有的汽车商和银行推出的零首付、低利率等促销手段已难以再现。还有银行将其信用卡分期购车的手续费相应上调,上调幅度在0.5%-1%。而部分信贷额度极为紧张的银行甚至暂停了车贷业务。尽管汽车金融公司具有审批手续简单、速度快等优势,但是由于银行利率更低,购车者依然更愿意选择银行的贷款,如中信银行汽车金融服务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7.07%,而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贷款利率在8%以上。汽车金融公司的资本金额度有限,而且资金成本高,银行仍是主体,信贷紧缩先收缩车贷,而后才冲击房贷,汽车市场压力较大。

  我们认为一旦汽车金融公司利率下降,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进汽车金融公司的大门。而目前银行体系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抑制房价飞涨的政策性贷款收紧,车贷仍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助力。

  三、扩展、完善汽车信贷模式 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1、经济运行状态分析

  央行发布的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明显回落,其中房价上涨是主要因素。而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5%,经济增长结构将发生明显改变,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将大幅提高。

  中国政府提高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警觉性是正确的,但房地产和卖地收入是保证地方政府债务安全的重要保障,房地产的高增长对地方政府的意义重大。在这几个矛盾的共同影响下,房地产的政策不会严厉。房价空调,而最严厉的贷款收缩政策目前对车市的打压远大于房市。

  据乘联会调查,09年末的居民购车贷款比例达到11%,这比08年的8%有明显提升,但目前的信贷紧缩政策出现后,银行为保证房贷而压缩车贷指标,这将是对车市的重大压力,今年的车市仍充满政策危机,前期期盼的汽车金融政策利好先被信贷收缩利空冲击,这车市几个点的增长率损失不小。

  2、建议强化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支持

  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我国具有明显的行业垄断性质,几大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而又自成体系,实行独家经营,致使银行间的竞争不能有效的展开。没有竞争力的市场垄断严重阻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各个银行的汽车信贷业务不但没有得到扩展,反而处于萎缩状态。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就必须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向国外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培育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

  汽车金融服务除了购车信贷这一核心业务外,还包括保险、金融抵押、商业融资等多方面的业务,使汽车工业尽快由单一的制造业转变为与金融、保险、服务业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现代化综合产业。

  近日,央行联合银监会发文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这将直接降低汽车金融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汽车信贷消费。汽车金融公司是主要为汽车购买者及销售商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截至目前,我国共有汽车金融公司10家,资产总额为378亿元。

  目前,相比商业银行贷款,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利率要高出不少。相比银行贷款,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购车手续更加简洁,并且具有灵活性,只要经考察达到公司所制定的标准,便可以提供贷款。另外,由于汽车消费信贷风险较大,贷款期较短,为保证利息收入,商业银行大多偏好“大”车。同时,目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仍以合资品牌为主,因此,中高级轿车消费群体更容易获得汽车贷款,而有很大一部分潜在中低档汽车信贷消费需求尚未得到释放。而随着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金融公司的成立,预计部分潜在中低档汽车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中低端汽车市场将因此而有一个较大增长。

  与此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利率高于银行利率的现象,主要是国内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有限。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能靠拆借市场和股东的出资作为资金来源,这种资金募集方式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政策性融资渠道的支持。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