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南方日报》
2010年01月25日
“血气不通”需适当释放风险
莞融资租赁业亟盼政府扶持
东莞有着十分密集的制造业,东联的业务本来应该趁势发展起来,但因为种种原因致使没有明显起色。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摄
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句话放在东联融资租赁(以下简称“东联融租”)有限公司总经
东联融租是东莞本土迄今唯一的融资租赁公司,其台商为背景的股权结构也一直以来备受多方关注,不过遗憾的是,其自2006年挂牌营业3年多来,业务长时间并未启动。
2008年下半年,有着深厚金融从业经历,并在著名的华尔街蛰伏数年的倪凌被东联融租幕后大老板———前任台商协会会长叶宏灯请来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股权。
引入境外投资银行
受制于注册资本相对较小,很难利用银行等融资渠道,为此,东联从境外引入投资银行参股,直接壮大了自身的资本金
倪凌说,来到东联以后,发现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几乎没有开展,从公司本身的原因来讲,一方面经营方向和经营理念有偏差,另一方面股权结构的束缚相当明显。
什么是融资租赁呢?倪凌解释说,通俗地讲,就是“买了不用的第三方”,也就是说融资租赁公司根据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履行出资义务购买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期偿还租金。租赁公司保留的是所有权转移的使用权,待租金偿还完后按约定再转移所有权。租赁公司经营的是有物权保障的债权关系。
倪凌进一步指出,融资租赁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就雏形显现,但直至最近几年,全国的融资租赁市场才出现了集中发展,融资租赁业也逐步回归主业,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其作用与独特的功能日渐显现。东莞有着十分密集的制造业,东联的业务本来应该趁势发展起来,但因为种种原因致使没有明显起色。
其中,股权结构单一是东联的核心要害。事实上,东联的注册资本只有1000万美元,挂牌两年后,到账的还不过500万美元,受制于注册资本相对较小,很难利用银行等融资渠道,直接导致东联租赁在做业务时的杠杆作用体现不出来,风险相对较低的大项目无从开展,小的项目又因为没有经验和配套的政策支持,轻易不敢涉足。
为此,东联开始进行股权改革,并从境外引入投资银行参股,直接壮大了东莞自身的资本金。据倪凌透露,目前东联的注册资本准备增资到3000万美元。
那么,拥有台商背景的东联融资未来的业务对象是哪些呢?倪凌坦承,由于很难掌握“两头在外”的台商群体情况,未来融资租赁业务将立足于东莞中小企业,面向珠三角。“我们去年已经做出了1个多亿的业务,目前的发展已经基本稳定了”。
抓大放小市场有限?
东莞融资租赁业务迟缓不前,与东莞企业家的想法和政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企业家的观念更新了,这项融资业务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倪凌认为,融资租赁有其他诸多金融服务难以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帮扶中小企业方面,更加灵活和直接,但在东莞获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并不高。
倪凌指出,比如说某家企业要扩大投产购买设备,但是因为一时资金不足,东联融租就可以直接从厂家买来设备转租给这个企业用,通过按揭付款的方式,只要每年固定支付租金和设备本金就可以。“虽然融资租赁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银监部门不对我们进行监管,但相当于帮助银行监管了企业家把钱用到哪里去了,是把融资拿去炒楼炒股了,还是用于企业发展了”。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暨南大学金融系副教授时旭辉的赞同。时旭辉说,融资租赁公司不必得到银监局的监管,自主性更强,但同时面临风险管控的压力和任务也就更大。
不过,时旭辉同时强调,在东莞融资市场上普遍有这样一种观点:融资租赁公司不愿意做中小企业,而大企业财大气粗,又不需要融资,所谓藏富于民。“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东莞的企业很缺钱,融资渠道很匮乏,而受制于东莞融资租赁市场尚未发展起步,市场上对这种融资方式接受程度非常低,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时旭辉说。
倪凌说,除了东联自身的原因之外,东莞融资租赁业务迟缓不前,与东莞企业家的想法和政策环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企业家普遍有‘重买轻租’的思想,认为买下来的才能落袋为安,但经济学上有句话叫‘拥有并不重要,使用创造价值’,只有东莞企业家的观念更新了,这项融资业务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但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倪凌继而指出,目前东莞对融资租赁的政策扶持并不是很足,没有明确支持该行业发展的政策与举措。而大部分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银行。但从银行贷款同时面临着一个问题,东莞大多数银行都是二级分行,审批权限有限,要很快得到长期资金的支持,尤其是购进设备投入生产,这样就相对比较困难。
在完善东联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倪凌也十分渴望东莞市能为融资租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和一定的风险补偿举措,解决这项融资服务的后顾之忧,使该行业可以放开手脚为东莞中小企业服务。
风险补偿机制是关键
当前最需要做好的就是加大宣传,使社会对这项业务有广泛的认知度,同时,应该有协会和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缺少风险补偿,企业完全自担风险搞融资而产生“气血不足”的问题,在时旭辉看来,也是当下支持该行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倪凌说,东联帮助企业把设备买回来,赚的还是息差,虽然表面上看企业所要支付的利息会高于银行借贷,但实际上,通过机器折旧等国家税收相关政策,还是非常划算的,不过,企业一旦资不抵债,东联就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曾经东莞有家小企业找我们融资,但这家企业的信用太低,我们本来打算把他的信用转移给购买设备的厂家,但回头一看,这家企业选的购买设备的厂方却不在广东,一旦出了风险,还要去外省处置,这样会极大地提高东联运作的成本。”倪凌说,实际上,融资租赁还是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在为东联分担风险的同时,也一定会帮助到更多的中小企业。
对于具体的方案,倪凌说,可以建议政府激励融资租赁业务在东莞铺开,“比如说,东联一年为东莞的中小企业融资10个亿,政府就可以奖励1%,虽然只是1000万元,但也相当于分摊了东联的融资风险,对引导企业和这个行业长期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时旭辉在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融资租赁业务发达地区做了广泛调研后认为,东莞目前融资租赁的市场不可谓不大,但关键是机构太少,只有东联一家,政府支持也不够,无法满足融资租赁业务和中小企业双方面的诉求,当前最需要做好的就是加大宣传,使社会对这项业务有广泛的认知度,同时,应该有协会和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总的来说,融资租赁业务在东莞尚处初创期,以后还大有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彭子英
记者手记
认知度不高,市场需求不低
王慧
融资租赁,通俗地说,它是一家公司将客户所需要的设备等资产购买下来,再租给客户并收取租金,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形式上类似于人们熟悉的“分期付款”。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冰火两重天,要么有些企业根本不知道融资租赁,要么就是企业主很有研究,并且千方百计希望在东莞融资租赁这个荒漠中,找到一丝清泉。
那么,东莞融资租赁市场究竟有多大?
根据市中小企业局的调研报告,东莞每年潜在的融资租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而目前全市每年实际发生的融资租赁交易额还不到5000万元,融资租赁市场饱和度不足0.8%,市场渗透率更是低至0.1%,都大大低于全国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对于高价大型机械设备,37.8%的租赁需求企业(包括现实的承租人和潜在的承租人)有意向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引进;对于低价的机械设备,21.6%的租赁需求企业有意向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引进。可见虽然融资租赁在东莞的社会认知度不高,但融资租赁的潜在市场需求并不低。
再来看看东莞机械设备市场的需求量。去年1月—10月,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已高达129.44亿元,增长209.21%,占全市更新改造投资总量的77.84%,投资总额及增速在珠三角地区中位居前列。不难看出,技术改造推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为融资租赁市场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强大的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市场,释放出了东莞机械设备流通市场的能量,从而引起政府部门对机械设备租赁行业的“好奇”。市经信局局长陈桂明坦言:“我们就是想通过调研摸摸东莞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的家底,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竟只有一家融资租赁公司。”
发展融资租赁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帮中小企业解决设备融资难,完成转型升级。目前,政府设想在吸引三五家有实力的外地融资租赁公司在东莞设立分支机构。陈桂明说,接下来会考虑制订机械租赁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但他也坦言,这一行业太新,全国也没有可参考样本,不知到时能否获得通过。
机械设备租赁事故隐患不断
业内人士称融资租赁或是“解药”
去年“12·4”台商大厦塔吊断裂坠落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组得出结论,事故是因为租用了一年半的塔吊出现质量问题。租赁的塔吊出事故并非个别现象,建筑方租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是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传统的租赁模式正被诟病为“租、管、用”脱节。为此,一种新的设备使用模式正在形成。
传统机械租赁易出事故
随后,东莞市建设局对全市的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包括塔吊、施工电梯、物料提升机)进行为期13天的专项检查。在专项检查中,市建设局共签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2份、暂时停工通知书17份,28个单位和45名责任人员被扣分,其中有7个市属重点工程榜上有黑名。
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安全隐患。东莞市建设告示的整改通知中,整改责任单位都落在施工单位及项目经理头上,监理企业也要协助整改,但租赁单位往往不在整改视野内。东莞市安监站一名负责人认为,机械租赁过程不属于建设行为,只要机械设备手续齐全、持上岗作业操作,租来的设备都能在工地上使用。
这种宽松的做法很容易让人忽视机械租赁背后的暗流,东莞市东城安监站一名负责人透露,许多租赁设备之所以产生安全事故,与租赁市场混乱有必然联系。东莞市建设局调查显示,台商大厦塔吊坠落原因是设备出现了重大质量问题,该塔吊自2008年5月租用至事故发生止已作业一年半时间,塔吊安全维护和管理出现疏忽。
传统的起重机械“租用期满后归还”,对于资金不足,或工期较短的建设方而言,这有利于节约成本。但是,这种双方买卖市场存在极不稳定的因素。东莞市一家致力于塔吊起重机租赁的公司董事长称,传统机械设备租赁存在的问题是:“‘租、管、用’脱节。”
租赁中,出租方有时会隐瞒设备的安全实况,大型的设备通常有跟随机器的作业人员,但机械日常维修应由施工方还是出租方负责,一般合同中都未说清,这造成设备管理不善。
建设方大多没有大型设备装拆技术人员,严重依赖安装单位安装,而这些单位为了减少风险,往往先安装后报审。当发生重大事故时,安装单位就以未签订合同或只提供安装方案来推辞敷衍责任。
东莞市建设局公布的起重机械专项检查中,许多设备安装手续和验收记录不全、施工现场没有持证司索工和司机、塔吊使用现场无硬地、积水难排等问题,正好印证了设备租赁中存在“租、管、用”脱节。
租赁混乱与安全隐患的样本
东莞市建设局一负责人称,东莞南城街道某在建的市属重点工程是租凭市场混乱的一个样本。该建筑工程被查出塔吊、施工电梯的安装合同、安装方案不能反映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塔吊使用非原厂附墙,无厂家设计证明;施工电梯安全装置失效,维修保养记录、运行记录和安全技术交底不全,尽管如此,施工电梯仍强行运作。
该工程的建设单位、四川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施工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不愿多谈被停工整改的具体原因,但是透露了被查的塔吊是租赁而来的,安装和随机人员都是出租方公司派来的。该负责人还称,尽管曾有监理企业提醒要整修,但是迫于工期紧张,加班加点施工还怕误了工期,不可能大规模停工检查。安监站负责人也称,该工程曾一度拒不接受安监站停工整改而强行施工。
这起施工设备安全隐患的背后,除了有出租方公司疏于管理使用中的设备,甚至忽视设备安装规范,也透露了建筑方故意违规加剧混乱。
建筑方故意忽视设备安全隐患,通常的借口是工期紧迫,尽管这个借口在事故和死伤面前是多么难圆其说,但还是被长期滥用。
东莞市庆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名负责人分析,建筑方不“珍惜”租赁来的机器,除了存在侥幸心理外,更应该引人重视的是,目前的机械租赁合同对事故责任分成并不清晰,履行中容易发生纠纷;合同对双方责任界定、违约索赔的说明含糊。
该负责人称,要解决这种混乱状况,根本是要在签订租赁合同上下功夫。
融资租赁可破困局?
由于传统机械租赁存在设备“租、管、用”脱节,许多有识之士认为,“租、管、用”中的“管”最难治理,却是最重要的一环。机械融资租赁被认为是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管理漏洞。
当建筑工程规模较大,工期较长且项目资金富裕,自购大型机械费用接近租赁费用2—3倍,且设备利用率较高时,许多建筑工程项目承包方往往会选择自购设备方案,这具有施工总体成本较低和设备管理方便等优点。
许多资金并不宽裕,但发展后劲较足的工程承包方,敢于试水的都尝试起融资租赁这种非传统方式,简而言之,融资租赁操作方式相当于按揭购房,只要有银行愿意提供贷款,买方分期还款,最终房子就是买方的了。
东莞市亮剑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一名负责人称,随着机械租赁市场乱象发生,许多中小型建筑公司开始意识到独立拥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好处,不但能够增加自身实力,还有利于规范设备管理,这对于经常与租赁公司产生纠葛的建筑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南方日报记者马喜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