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总裁蔡奎全空降厦工

 

摘自《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2009年09月04日

  文 本刊记者 仝亚娜

  今年60岁的蔡奎全可能不会想到,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居然落在了厦工。

  最终让蔡奎全下定决心的,是郭清泉的那句话。

  “来吧,我们很需要你。”

  如此富有人情味儿的一句话,让习惯了商业谈判的蔡奎全深受感动。

  那是2009年5月的一天,初夏的阳光打在烟台小城,清风吹过带着海水的咸味儿。如许多怀着任务而来、步履匆匆的人一样,郭清泉无暇顾及身边的景色。45岁的郭清泉是一名国企经理人,年纪不大,资格颇深,他执掌的厦门机电集团是厦工股份(6.45,0.02,0.31%)的第一大股东。从厦门到烟台没有直航,郭清泉不得不先飞到上海,短暂停留后再中转至烟台,颇费周折。吸引他做此番旅行的,正是蔡奎全。

  厦门机电集团是厦门市直管的十家大型国企之一,位居福建省百强企业前列,除了厦工股份外,旗下还有金龙汽车(7.41,0.05,0.68%)等上市公司。年届六十的蔡奎全到底是何方神圣,使得工作繁忙的郭清泉亲往相邀呢?

  1976年,韩国汉城大学毕业的蔡奎全告别了平淡的教师生涯,转投大宇重工,在此后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主要负责大宇重工海外市场开拓,先后在日本、美国工作多年,从无到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海外销售体系;但真正让他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声名鹊起的,是大宇挖掘机“后来居上”的传奇。成立于1994年的大宇(烟台)挖掘机自建成投产起,就连年亏损。1998年,韩国总部派出“海外拓展专家”蔡奎全前来诊断:大宇挖掘机在中国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吗?如果还将继续亏损,那是不是干脆关门大吉?

  事情的结果是:蔡奎全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让大宇挖掘机超越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立、小松、卡特彼勒等知名品牌,登上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并连续多年获此佳绩。显然,这一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蔡奎全也因此获得“引领中韩两国工程机械发展的传奇人物”之称号。

  “我们是‘后来居上’,也就是说,最后进来的,却领先了。”蔡奎全兴致勃勃地解释着“后来居上”的意思——这大概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成语了。

  那么,蔡奎全是如何做到的呢?没有任何品牌知名度的大宇挖掘机是如何击败了卡特彼勒、小松等大牌?

  8月12号,在厦工股份的总裁办公室里,这位新上任的“洋总裁”跟《中国机电工业》分享了他获得成功的两个故事:

  1998年1-5月份,大宇挖掘机只卖出了43台;6月1日,我来到中国,当时也发愁:该怎么办?摆在面前的都是难题:市场容量小,当时挖掘机年销售量只有两三千台;品牌知名度没有的;代理商体系也没建立起来……我想,得研究研究中国市场,于是,在开始的三个月里,我跑到全国各地去拜访客户:东北、新疆、内蒙古、广东……全都去过。在交谈中,我问用户:你觉得大宇挖掘机怎么样?他们就一愣:大宇挖掘机是什么?没有听说过(笑)。于是我就给他们讲。三个月跑下来,我分析了客户市场的基本情况:第一,客户有钱,但是不是那么多钱。二三十万有的,但当时一台新的挖掘机要七八十万,于是他们就只能到广东那边买进口的二手挖掘机用;第二,当时购买挖掘机都要用现金的,不给现金不给挖掘机,所以当时购买新挖掘机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只有他们才付得起百分之百的现金,一般的用户是没有那么多钱的。于是,我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OK!你给我三十万,我给你新的机器,你赚钱之后再付款给我。挖掘机销售的分期付款,我是第一个开始做的,当时采取的形式是20%的首付款,其余的80%一年期等额付款。那时候,还没有融资租赁,也没有银行参与,我就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债券部,自己管理,自己承担风险。

  “韩国总部同意你这么干了吗?”

  “当时韩国大宇重工的总裁来到中国,问我:你有几个脑袋?他的意思是:这么做风险很大,(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公司不可能保护你,你自己承担得起吗?”蔡奎全用食指顶着太阳穴,大笑着回忆。

  “那你是怎么说服他们的?”

  “我说:我们必须这么做,不然,公司会倒闭!”蔡奎全敲着桌子。

  “你自己就不害怕‘出事’吗?”

  “我也害怕啊!但我想:既然我当了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行动起来,如果只想这个有风险那个不敢做,那么对公司,对我自己,满足感没有的,成就感也没有的。再说,即使我没做,1998年或2000年或者再以后,总会有人去做的,只是我比较勇敢,第一个去做了而已。”

  当时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卡特彼勒、小松等许多同行都惊了,他们想:大宇疯了!看它会怎么样!(蔡奎全环抱双臂,眼珠向上,模仿出一副等着好戏上演的样子)其实,分期付款或融资租赁在欧美、韩国都有在做,但因为当时中国人对“信用”一词儿还比较陌生,更不用说信用体系的建设了,大家都不敢把这套东西拿到中国来做。但事实证明我做对了。马上,很多用户涌过来:当时他们的钱只够买二手设备的,我给他们新的机器,确保施工速度和质量,他们当然非常高兴!很快,日立、小松的客户也要求分期付款:为什么大宇可以,你们不可以?他们刚开始不能接受,慢慢也妥协了。于是,银行按揭、融资租赁也发展起来,现在都比较普遍了。

  这一“冒进”的举动,不仅使大宇挖掘机声名鹊起,也引领了整个挖机行业的变革。试想:同样100万现金,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全款购买,只能买一台挖掘机;但引入分期付款之后,就能买3-5台,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购买力,市场容量随之扩大,换言之,挖掘机行业的蛋糕更大了。“我的贡献大,你们应该给我奖励。”在一些业内会议上,蔡奎全有时会这样跟同行开玩笑。

  我的第二个成功故事是建立起大宇挖掘机的代理商体系。刚开始一切从零做起,对代理商也没有什么资质要求。假如我在北京遇到你,你问:蔡总,我做你们的代理商吧。我就回答:可以,你做。但是,队伍建立起来之后,我就开始培训他们:代理商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要有销售、售后服务、配件等各种各样的考虑。2000年左右我们已经有了100多家代理商,在培养发展过程中淘汰了很多,现在只剩40家左右,不过,他们每一个的实力都很强,水平也很高了,许多都是MBA毕业的,一半以上都是行业的领头人物。建立代理商队伍,再培养他们,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很困难、很复杂的。

  就是凭借这两个“成功故事”,大宇挖掘机反败为胜,连续数年市场占有率第一;蔡奎全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挖机行业的江湖地位。2005年4月,大宇重工正式被斗山收购;半年之后,蔡奎全就离开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摇篮,来到特雷克斯担任中国区总裁。“大宇(烟台)只有挖掘机一个产品,特雷克斯有58个!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蔡奎全原本想借助以前的经验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然而,数月之后,却因“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黯然离去。

  有那么一段时间,蔡奎全似乎从奋战一生的江湖中消失了,他在烟台搞了一家小公司,给大宇造船服务,自给自足。期间,不乏有国内外惜才之人前来邀其“出山”,都被婉言谢绝了。自1976年加入大宇重工,几十年荣辱与共,蔡奎全已经在心里将此地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归宿;2005年,大宇重工被斗山并购,看着自己一手培育起来的大宇挖掘机由“斗山(大宇)”的联合品牌取代,并将最终消失的命运之后,蔡奎全自然会觉得心痛,萌生世事无常的想法。

  “我已经老了,做不动了,精力不够,体力也不够……”蔡奎全对前来拜访者说。2009年4月,厦工第一次来找蔡奎全时,他也这么回答的。不过,一个月后,经过与郭清泉的促膝长谈,蔡奎全的想法开始改变了:“想想也是,才六十岁,身体还很健康,难道就这么待下去?”

  蔡奎全是个不肆张扬之人,儒雅、坦率,有着清俊的外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交谈时,他喜欢用双眼直视着你——在六十岁的年纪,我从未见过还有谁拥有这样一双清澈的眼睛。这大概与其星座有一定的关系:射手座是一个活力四射、追求自由的星座,没有太多心计。蔡奎全是一个事业驱动型的人才,他身上有着一股做事的冲动,而非对名利的过度渴望。

  众人的视线从未离开,只是暂时沉寂。在蔡奎全“重出江湖”的消息公布之后,就有业内人士发来短信称:此君开拓能力极强,厦工业绩可期。

  问题是:江湖很大,可去之处很多,蔡奎全为何偏偏选择了厦工?难道真是因为郭清泉的那一句话?还是有别的考虑?

  “我想是缘分吧。”在许多场合,蔡奎全都对此追问一带而过。“缘分”真是一个大众答案,可以用来搪塞或解释许多疑问。只不过,每个“缘分”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先说“新东家”。成立于1951年的厦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探路者,1964年,中国第一台装载机在这里诞生,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厦工装载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遥遥领先。然而,最近六七年来,厦工的地位遭到全面挑战:不仅装载机的冠军宝座被迫让出,挖掘机等新品的研发与市场开拓力度也明显滞后于同行,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风险日益凸显。

  2006年,厦门机电集团成立,成为厦工的第一大股东。年仅42岁的郭清泉走马上任,倡导变革管理,致力于打造一支国际化的职业经理队伍。厦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在工程机械行业拥有话语权,挖掘机至关重要。于是,早在2007、2008年,厦工就开始四处招揽人才。接触者众,中意者乏。当蔡奎全出现在眼前时,求贤若渴的郭清泉怎能不为所动?蔡奎全拥有大企业管理经验、国际化背景、挖掘机市场开拓能力……样样具备,正是“新东家之所欲也”。

  再看“洋总裁”。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蔡奎全是一个事业驱动型人才。来到厦工,年薪待遇固然重要(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还记得蔡奎全决定去特雷克斯时所说的话吗?“58个产品,1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更大的平台”,是的,厦工也同样给他提供了做事的平台。“如果能用几年的时间,借助我以前30年的经验对一家国企进行改造,搭建起发展的平台,那么我的人生历程会更有意思。”这是蔡奎全之“所欲”也。

  虽然双方情投意合,但“新东家”和“洋总裁”很快将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9-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