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拓宽融资路
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输血”

 

摘自《安徽日报》 2009年02月01日

   2008年12月底,省中煤三建公司通过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金融租赁,从招商银行合肥分行获得一笔1亿元的资金,用来购买企业的生产设备。该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有别于传统信贷模式的新的融资方式,去年我们为企业融资2亿元,是个令人鼓舞的开始。”通过融资租赁,企业获得设备升级换代的急缺资金,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银企双赢,皆大欢喜。

   类似这样的金融创新,2008年可谓亮点颇多,银政、银企、银证、银保、银信合作推陈出新,品种繁多:保理、各种融资券、信托理财产品等成为信贷融资的有益补充,金融创新不仅为我省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输血”,也为银企带来滚滚财源。

   银企共赢之道

   去年4月29日,我省历时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银企对接活动成功闭幕,对接会贷款合同金额440亿元,承诺金额过1100亿元,为全年金融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众多金融创新产品在此次对接会上也展露锋芒。

   银信合作,创造“理财+信托”就是一个典型,即银行通过向企业或个人销售理财产品获得资金,再通过信托公司提供给企业,既不占用银行贷款限额,又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2008年全年,我省国元、兴泰两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就新增逾百亿元,超过全年信贷新增量的十分之一,成为积极参与地方建设的一股融资新势力。

   此外,去年全省通过发行各类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形式,共融资88.5亿余元,大大减轻了企业对银行信贷这条“独木桥”的依赖程度。

   中小企业受益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小企业更容易分享金融创新的成果。银行业内人士分析:“因为大企业往往受传统信贷资源的青睐,而金融创新的政策天平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量身定制,创新推出150多项小企业授信产品,有效提高了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满足了小企业差异化需求。

   2008年金融创新的一颗新星——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就是一个实例。

   去年下半年还是“星星之火”,到了年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已成“燎原之势”。省政府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批准筹建的现有58家,9家已经正式挂牌营业。首家成立的舒城惠民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后,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就累计向186户小企业和城乡居民发放小额贷款1亿元,利息收入120万元,在支持县域“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良好效益。

   像上文的金融租赁,同样也是适合中小企业的一种便捷融资方式。

  比如企业上项目资金不足,可以提出由银行和租赁公司出资购买指定所需设备,而企业只需付租金即可使用,租约到期时企业还可通过较低价格取得设备的所有权。招行方面称,“这种方式能有效弥补企业生产前期资金不足的难题。”

   此外,保理、国内信用证、徽商银行推行的动产质押贷款等,都为中小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提供了方便之门。

   绷紧风险之弦

   在去年11月30日我省举办的首届“金融合作与区域发展”泛长三角区域金融高层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作主题发言,在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他也强调,银行既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又要防范由此可能出现的风险。

   采访中,有部分商业银行行长实话实说,虽然现在国家的信贷政策是适度宽松,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但日常的贷款他们仍然很审慎。如果银行对于企业的风险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到位,信贷额度再多银行也不敢放。

   徽商银行是我省中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之一,在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不良贷款率一直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控制模式非常重要,既是为了自身,也为了保证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了解,在传承以往风险控制经验的基础上,徽商银行投入全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如进行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制定“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小企业信贷政策、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评级和小企业客户评价系统等。因此,徽商银行成立三年多来,小企业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一直持续优化。

  纵观全省,不良贷款率首次降至一位数,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38亿元。(冯珉)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