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徐工集团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摘自《新华日报》 2009年01月10日

   新华报业网讯 年底,上海。有着“亚洲工程机械第一展”之称的“2008宝马展”却迎着刺骨的金融“寒风”火热开场。让国人振奋的是,参展的众多国内外品牌中,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徐工集团展台场地达4320平方米,成为展会的最大焦点。

  去年10月以来,面对经济危机,国外工程机械行业知名企业如卡特彼勒、沃尔沃、JCB等纷纷“向右转”,以减薪、裁员等措施应对危机;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徐工为首的国内企业则集体“向左转”,非但不裁员,反而全面启动了产业拓展计划。

  据最新统计,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徐工令人欣喜地实现了逆市飘红,当月销售收入达20亿元,同比增长4.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400亿元。

  自主创新,与竞争者拉开“安全距离”

  2008年12月16日,徐工集团新产品鉴定会在徐州市科技局的主持下召开。百吨级起重机四缸拉销互锁式油缸等五个新产品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五个新产品中,有三个填补了国内空白,另两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更令人欣喜的是,徐工集团新近研发的高端产品、有行业“巨无霸”之称的500吨全地面起重机,还未组装完成,即被一山东用户“订下终身”。该产品的问世,一举打破了国外巨头在高端起重机产品技术上的垄断。

  采访中,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连用了四个“不容置疑”来分析当前“危机”与“机遇”的辩证关系:世界性经济危机不容置疑,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容置疑,中央保增长、促发展的重大政策不容置疑,徐工自身具有的行业领先优势不容置疑。

  自主创新一直是徐工领先国内行业、打造世界级品牌的重心。凭借一支6000余人的专业人才及科技精英队伍,去年完成重大研发项目100余项。目前,集团已拥有专利授权262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据统计,徐工集团所有主机企业均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被江苏省科技厅确认的高新技术产品达92个。

  刚刚开局的2009年,徐工集团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从去年的5%提升到6%。即将开建的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总投资达4.34亿元。这个研究院将成为徐工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告诉记者,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寒气逼人,但凭借多年来科技自主创新,徐工始终保持着与第二名年销售100亿元至150亿元的“安全距离”,领跑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产业拓展,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2008年12月中旬,在搜狐网站举行的“2008大型年度报道总结论坛”上,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徐工重型总经理张玉纯现场对徐工发展作如下介绍:

  “面对严峻形势,徐工将加快实现三个方向的产业拓展:一是向产业链上游快速拓展,在已经完成液压件、回转支承等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基础上,启动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驾驶室四个产业的扩张计划;二是快速推进挖掘机、重卡、高空作业平台等产业线的裂变,

  其中重卡将在两年内达到年产2万台,收入40亿元的规模;三是向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领域拓展,其中融资租赁业务将于2009年达到15亿元规模。”

  让时间继续向前推移,我们可以看出徐工集团产业拓展的清晰“轨迹”:

  去年6月,集团新成立徐州徐工挖掘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暂定5000万元,首期投资2亿元,计划3年内实现10亿元销售额。

  去年9月21日,徐工科技并购江苏春兰汽车公司60%的股权,重组春兰重卡,组建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重卡生产领域。

  去年10月底,徐工集团融资租赁试点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商务部和税务总局审核。根据规划,徐工租赁公司2009年融资租赁规模将达到15亿元,2012年达到50亿元。

  今年上半年,徐工还将推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铁路建设专用工程机械设备和前景广阔的风力发电设备,通过多开发全新的产品来支撑未来发展。

  行业人士认为,这次金融风暴,是对中国工程机械上千家企业一次重新洗牌。而徐工集团的产业拓展,都为徐工重新立于“洗牌潮头”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外打拼,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2008年12月,徐工波兰装配厂建成投产。在经济危机的“劲风”吹彻全球的当口,向来主张“内外兼修”的徐工,依然以充沛的底气走出国门,大手笔推进全球化进程。

  2008年,徐工投资建设了波兰、伊朗、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等六大区域备件服务中心。今后两年内,在目前40个海外经销商、6个备件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还将投资再投资2亿元,在中东、中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全面建立徐工产品的国际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国际市场拓展的进程不受影响,响应国家出口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全面建立更大规模的营销、服务、备件的全球支持体系,全力保证出口增长。

  今后,徐工将密切关注国外工程机械企业的变化,抓住时机实现购并具有全球销售网络或区域销售网络的工程机械专业销售公司的突破。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撑起徐工3年内达到2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

  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徐工的信心来自积聚几十年的发展历炼和从事工程机械行业的丰富经验。王民表示,中国制造业在逆境中更需要坚持梦想,经过这一轮经济危机,“中国制造”一定会在国际环境中崛起一批伟大企业,这其中,就有徐工。为此,徐工更加坚定到2015年,要实现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肆虐下,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而在工程机械领域,徐工则让国际市场重新认识了“中国制造”,也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国力量”。本报记者 李先昭 秦继东 庄传伟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