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金融租赁逆市进军国际市场

 

摘自《证券时报》 2008年11月17日

  证券时报记者 仁际宇

  本报讯 在国内外航空运输业陷入低迷的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类飞机金融租赁公司却在大张旗鼓地向国际市场扩张。日前,继中国银行子公司中银航空租赁有限公司之后,工商银行子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也宣布将进军国际飞机租赁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银行斥资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银航空租赁公司。2007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分别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租赁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开始经营飞机租赁业务。不过,除了中银航空租赁公司,其他商业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一直与国际飞机租赁业务无缘。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工银金融租赁公司首席执行官丛林日前表示:“我们已开始与中国以外的航空公司进行接洽,希望很快能有进展。金融危机让每个人都担心,但航空公司仍将带给我们许多好机会。”

  目前,中国国内民航飞机数量已超过1200架,包括工银金融租赁公司在内的商业银行类金融租赁公司得以发展强劲的国内租赁业务。但是这些商业银行旗下的飞机租赁公司并不是租赁市场上的主流,目前中国民航机队规模的65%左右来自租赁,而外资金融机构占据了这个市场90%左右的份额。

  长期以来,较高的税收、法律问题和外汇结算一直是注册在国内的飞机租赁机构的主要困扰,此前唯一进入国际市场的中银航空租赁公司注册地就在新加坡。不过,日前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陈琼表示,银监会将支持中国飞机租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

  丛林表示:“工银金融租赁公司的优先目标是在中国大陆进一步扩张,但还须得到政府方面的全力支持,进军海外。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租赁机构将能够非常快速地发展,并在国际航空市场成为一个主要参与者。”

  但是,严峻的国际国内民航业形势却并不能令人放心。有分析指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航空业可能会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而提供飞机融资服务的银行已从2006年的30家跌至12家,荷兰国际集团(ING)是最近一家撤出此项业务的银行。光大证券分析师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航空公司基本上停止通过租赁获得更多飞机的努力,因为经营形势不佳,有不少公司飞机的利用率都很低,短时间内没有增加机队规模的需求。”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研究员余晓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进入国际飞机租赁市场是符合这些银行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这属于中间业务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样的财务杠杆来提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但是开展这样的业务,最终能否成功,主要还是要看航空业的景气程度。”

  李军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旗下租赁公司进军国际市场还有其他的原因,他说:“现在国际航空公司普遍财务状况不佳,这会刺激更多的公司通过低价出售飞机或售后回租的方式寻求融资机会,这或许也是中国租赁机构进军国际的原因之一。”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