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证券时报》
2008年11月01日
中国银行业之前享受了令世界艳羡的高利差,可以说活得很是滋润。银行业在国家抑制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的一次次加息中曾经风光无限。就在人们沉醉在美好前景而笑谈市梦率之时,金融危机突袭,对银行业造成了多重冲击。国家为刺激经济缓解企业状况而结束了长达6年的加息周期,开始连续降息……三季报显示银行业业绩增长已经明显放缓,过往动辄3位数的同比增长率已经美景不再。如果说中国银行业没有受到此轮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部分是因为其相对保守的经营策略,相对简单的业务模式及资产负债结构,那么这些原因也同样使银行暴露于利差收窄的不断威胁之中。业务多元化和全能银行转型在目前阶段是中国银行业分散盈利来源风险,突破增长模式的有效途径。然而多元化并不是完美无缺,其风险性在缺乏良好的金融监管的情况下不容忽视。其实与国内银行相比,美国银行在业务多元化发展方面已经迈出了较大的一步。美国商业银行此次在次贷危机中栽的大跟头,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迫于竞争激烈,利差缩小的无奈,为提高收益而铤而走险将手伸向风险很高的低信用客户……
声音
政府为防止经济放缓所采取的政策调整措施,将影响到银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向内需的转型,银行业对于资金流向的引导将起重要作用,银行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优化贷款和收入结构。银行业对于风险的重新思考,也有可能使其对于综合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更为慎重。
新华财经认为,国内的监管能力、金融机构的成熟度和IT技术的应用程度,都使银行还不适合在现阶段快速推进综合经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稳健经营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策略。另外,在综合银行的环境下,投资银行或证券业务的生存空间将遭受挤压,国内是否要走向这样的发展道路也值得思考。
———《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冲击有限》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向内需的转型,银行业对于资金流向的引导将起重要作用,银行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优化贷款和收入结构。银行业对于风险的重新思考,也有可能使其对于综合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更为慎重。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中国银行业的境外投资受到外汇管制及监管机构审批的限制,总体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在美国的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大的是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尤其是中国银行,但目前都在可控范围内,而其他中小银行受到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对于雷曼兄弟的风险暴露,按已公布数据统计,中资行相关的风险敞口已达3.8亿美元,其中工行持有量最多。从风险敞口的组成来看,具有优先偿还级别的高级债券所占比例超过50%,估计中国银行整体的风险暴露较为有限。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国内银行业发展道路》
欧美金融机构的格局正在发生颠覆。由于金融危机严重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大多数金融机构的股票在股市上成了烫手山芋,信心的丧失和“羊群效应”令投资者争先恐后抛售金融类股票。结果是金融股股价一落千丈,行业并购的大好机会也应运而生。
一些受危机影响较小、资金相对充裕的金融机构为收购忙得不亦乐乎。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全国金融公司和美林,西班牙国际银行收购联合莱斯特和布拉德福德-宾利,法国巴黎银行收购富通部分业务,英国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部分业务。
在大规模兼并的刺激之下,“规模制胜”逼迫着其他银行也要扩大规模。法国巴黎银行收购富通部分业务,促使法国储蓄银行和人民银行加速合并。意大利的银行并购也十分红火,数据显示目前意大利前五大银行集团已控制全国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德国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大多数银行是互助银行或储蓄银行,但金融危机重压下,政府可能会力促银行间的并购。
“弱肉强食”成为当今银行业难以规避的法则。经营不善、股价大幅缩水的银行成为同行觊觎的对象。也许各国政府的救市计划能够缓解困难银行暂时的困境,但从中长期来讲,经营不善的银行仍然会被市场淘汰。像金融体系需要彻底改革一样,欧美银行业的版图将彻底重划。
———《金融危机使欧美银行业版图重划》
刚刚结束的银行业三季报业绩披露,让投资者们感受到了曾经劲舞的大象正在放缓脚步。环比增幅的下降,揭示了业绩快速增长后已显出的疲态。央行两月内三次降息、房贷优惠政策的出台,让人多少对银行业的前景有几分迷茫。如果利差收窄的趋势形成,银行业能否维持往日的风光?在全球金融风暴之中,中国银行业这艘刚刚驶出港湾的巨型航母,能否独善其身呢?
从梦想回归现实
银行业在国家抑制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的一次次加息中曾经风光无限。先前的好事成双与当下的祸不单行让银行业整体环境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大幅波动。从各大上市银行刚刚发布的三季报中可以看出,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已经明显放缓,过往动辄3位数的同比增长率已经美景不再。剔除翘尾效应,银行业绩环比增速急剧下降,建行已经出现了环比负增长。而此时为刺激房地产市场而推出的一系列信贷政策对银行业的短期影响较为不利,住房贷款利率与五年期存款利率已经极为接近,银行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榨。
中国银行业之前享受了令世界艳羡的高利差,可以说活得很滋润。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在当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问题重重,各行业普遍出现业绩增长放缓甚至大幅下滑的情形下,国家出台一系列“劫富济贫”措施以缓解当前
矛盾,也在情理之中。2007年至2008年年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推行的石油暴利税及成品油价格管制,令中石油、中石化双雄很是受伤,看来“亚洲最赚钱企业”的这顶帽子不是那么好戴的。银行业在国家抑制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的一次次加息中曾经风光无限,飞速增长的业绩让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泡沫论不是那么肯定。税率调整对银行利润的推波助澜,更让人们对其头顶金灿灿的皇冠确信不疑。就在人们沉醉在美好前景而笑谈市梦率之时,资本市场随外围的大幅回调对银行业造成了多重冲击。资金从资本市场快速撤出,并以定期存款的形式躲在银行这只大金柜之中;国家为刺激经济、缓解企业压力而结束了长达6年的加息周期,开始连续降息;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困难、资金紧张而对银行贷款质量构成威胁;美国住房抵押债券大比例违约及境外投行的倒闭令银行的减值准备迅速膨胀。先前的好事成双与当下的祸不单行,让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大幅波动。
从各大上市银行刚刚发布的三季报中可以看出,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已经明显放缓,过往动辄3位数的同比增长率已经美景不再。剔除翘尾效应,银行业绩环比增速急剧下降,建行已经出现了环比负增长。而此时,为刺激房地产市场而推出的一系列信贷政策,对银行业的短期影响较为不利,住房贷款利率与5年期存款利率已经极为接近,银行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榨。资本市场的低迷使得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形成,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攀升。非对称性降息让银行业很是“受伤”,而即便是对称性降息,也由于存款结构中逾50%的活期存款受降息影响较小而稀释了资金来源端的受益。面对降息周期,银行业颇显无奈。面向未来,银行业的前景似乎掺入了诸多暗淡色彩。
因受美国次贷危机而倒下的金融企业还在不断增加。美国最大按揭贷款商CountrywideFinancial,美国最大储贷银行WashingtonMutual,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IG,他们名头上的美国最大似乎并未显著提高其安全性与防御能力。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富通集团,这些美国境外的金融企业也未能受到地域保护而躲避重击。人们不免对银行这一素来以稳健著称行业之脆弱感到惊讶。中国银行业相对于外国同行来说目前处境尚好,但暂时的相对平静之后是否隐藏着一场暴风骤雨?已成惊弓之鸟的人们,开始逐渐改变乐观预期,对银行业面临的压力预期有所放大。
房地产:银行业隐忧所在
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商品房改革之后资产负债表中已经积累了占总贷款近三分之一的房地产相关贷款。其实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在这三分之一房地产相关贷款中,占比较多的是个人房贷,其总量大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两倍。中美两国在住房抵押贷款方面有一点很大的差别,美国人的抵押是以房产为限进行追偿,银行无法触及个人的其他财产。而在中国,追偿权利是要延伸至房产以外的其他资产。换句话说,在中国要想赖账成本更高一些。
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商品房改革之后,资产负债表中已经积累了占总贷款近三分之一的房地产相关贷款。也许这正是曾有房地产开发商提出的“地产与银行谁先倒下”之威胁论调的部分原因。银行虽然不见得会被这种恐吓吓
坏,但暗自里也是捏了一把冷汗。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监管标准,是8%的资本充足率和4%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大比例坏账,住房贷款客户出现大量断供的话,放大的杠杆足以对银行的生存问题提出挑战。联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似乎真的令一些人对开发商的威胁论调产生担心。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首先,在这三分之一房地产相关贷款中,占比较多的是个人房贷,其总量大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两倍。从贷款质量上来说,个人贷款要好于房地产相关企业贷款。本轮房地产快速增长放量的阶段,其房价离目前的高点尚有一段距离,而且中国人的高储蓄率降低了个人房贷的高杠杆危险。中美两国在住房抵押贷款方面有一点很大的差别,美国人的抵押是以房产为限进行追偿,银行无法触及个人的其他财产。而在中国,追偿权利是要延伸至房产以外的其他资产。换句话说,在中国要想赖账成本更高一些。而且,美国银行通过持有按揭资产抵押证券等方式,总计持有的房地产相关资产达到了超过60%,风险暴露度要远高于国内银行业。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银行业在房地产危机中惨遭重创,也是由于大比例持有房地产企业相关贷款资产。国内银行相比在这一点上要好很多,只有不到10%的贷款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从资金流动性角度讲,国内银行也在改善之中。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债券发行条例的颁布,为银行补充资金拓宽了途径。而次级债券的发行,也为银行迅速补充资本金提供了有效工具。目前存款定期化趋势在提高银行资金成本的同时,其实也相对锁定了资金来源,有利于缓解短期资金波动的冲击。
这占贷款总额近10%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是银行真正的风险所在。在银行意识到资产负债表结构中房地产企业贷款已经到了足以警戒的比例,并且市场出现调整之时,便开始了收紧贷款;而房地产企业在疯狂之时大量拿地后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在潜在购买者抱着“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币待购,或者在高昂的房价下已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时,房屋销售急剧放缓,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犹如雪上加霜。此时,政府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意在稳住地产与银行这两根权重很大的经济支柱。
政府救市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而相互关系又比较复杂。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经济转型将会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过程,经济增速放缓会影响大众的消费预期,如果继续指望通过房地产市场来大幅拉动经济难度很大。而如果措施不当放松信贷标准,加大杠杆,会对经济增速拐点后的信贷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房地产企业应该采取价格调整措施来度过目前周转资金紧张的难关,今后将开发重点转向针对正常居住需求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理性需求,使房地产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乐观一些思考,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作用下,还是有很大希望刺激经济平稳转型,而银行在调整存贷结构后,在信用体系支持下,开发中小企业及成长行业过程中有希望再度出现业绩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能银行:看上去很美
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步伐在近两年越走越快。从银行系基金公司,到融资租赁公司,到参股保险公司,都体现了银行业多元化发展,提高效率的思路。混业经营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金融法律法规监管之下,人性的贪婪会诱使银行家们突破道德底线而将客户资产暴露于高风险投资行为的动荡之中。相比国外银行的百年历史,中国银行业整体还显稚嫩。中国的全能银行发展之路一定要将风险控制放在重中之重。
如果说中国银行业没有受到此轮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部分是因为其相对保守的经营策略,相对简单的业务模式及资产负债结构,那么,这些原因也同样使银行暴露于利差收窄的不断威胁之中。业务多元化和全能银行转型,在目前阶段是中国银行业分散盈利来源风险,突破增长模式的有效途径。
有人笑称始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其精彩程度令比弗利山庄的明星大导们汗颜。高盛银行在叱诧风云了140年之后,终于弯下了高贵的身段,戴上了他曾经极为不齿的“泥腿子商业银行”的称号,更令人们咂舌的是,他竟然向花旗银行抛出了橄榄枝,不耻下嫁但却尴尬地遭到了拒绝。一时间,商业银行的地位在风雨飘摇中似乎得到了大幅提升。华尔街通过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已然面目全非。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颁布后的10年,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成为过去,商行与投行在分分合合之中,演绎着金融业的动荡历史。商业银行凭借庞大的资本实力与较低的杠杆风险,在这一轮暂时占了上风,混业经营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银行混业经营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及机构的建立,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的距离越来越近,银行在充当中介机构、促进资金合理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面临挑战。如果信息获取的成本急剧降低,凭什么要让银行美美地吃去这存贷之中很大一段的利差呢?美国商业银行此次在次贷危机中栽的这个大跟头,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迫于竞争激烈,利差缩小的无奈,为提高收益而铤而走险,将手伸向风险很高的低信用客户。其实与国内银行相比,美国银行在业务多元化发展方面已经迈出了较大的一步,花旗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是贷款、中间业务及信用卡业务三分天下的局面。
中国银行业在近阶段的发展中,虽然也在积极推行业务多元化发展策略,但中间业务与信用卡业务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可怜。可以说风险与机遇是相伴的,中国银行过于单一的业务结构,使其对利差调整的敏感度比较高,但同时,业务结构改善提升的空间也比较大。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步伐在近两年越走越快。从银行系基金公司,到融资租赁公司,到参股保险公司,都体现了银行业多元化发展,提高效率的思路。
然而,多元化并不是完美无缺,其风险性在缺乏良好的金融监管的情况下不容忽视。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推出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是在经历了惨痛的金融行业大洗礼之后推出的祭祀之礼。在危机中,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银行破产,总数超过一万家。危机使议员格拉斯及许许多多的美国人民相信,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有悖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对股市大跌和经济萧条负有重要责任。对此法案的褒贬,人们看法不一,但毫无疑问,混业经营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金融法律法规监管之下,人性的贪婪会诱使银行家们突破道德底线而将客户资产暴露于高风险投资行为的动荡之中。相比国外银行的百年历史,中国银行业整体还显稚嫩。中国的全能银行发展之路一定要将风险控制放在重中之重。
徐明强,1977年出生,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德邦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金融行业研究员。曾服务于美国OperaSolutions金融咨询公司为美国大型银行提供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中美两国银行业有深入研究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