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航合办
航空运输学院

作者:徐敏

摘自《解放日报》 2008年10月22日

  本学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批飞行技术专业中的18名本科生,顺利通过美国飞行学校教官的考核,赴美接受为期一年的实飞训练。与此同时,工程大新一届2009级飞行员招生面试工作正在进行,报考者踊跃。飞行技术专业已成为工程大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又一亮点,也是本市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优秀案例。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模式。上海工程大与上航公司于1993年合作创办航空运输学院,学院实行“双主任制”,由学校和企业各自派人担任,双方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经费筹措等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相关举措。如今,该学院已有飞行技术、航空器械维修、国际货运、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民航商务、空中乘务等七个本、专科专业。

  校企合作办学,市场信息灵通,工程大航空运输学院的专业设置紧跟行业人才需求。据业界预测,未来三至四年,我国需要新增约7000名飞行员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国内非军事院校中的几所传统飞行学院,每年为民航提供的飞行专业毕业生约500人,即便再加上部队转业的飞行员,也难以满足国内民航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工程大与上航联合开办飞行技术专业,从去年起开始招生,培养具备扎实飞行技术理论知识和过硬飞行实践能力的飞行人才。该专业也成为本市高校中第一个培养民航飞行员的本科专业。又如,早些年航空器械维修专业招生数少,2003年开始航空公司对这方面人才需求激增,于是工程大该专业立即扩招一个班。今年学院又瞄准了新的“增长点”———空中管制与飞行签派人员,计划增设相关专业方向。

  在工程大航空运输学院,一学年有三个学期,“理论学习学期—工作学期—理论学习学期”,被称为“三明治”教学模式。“工作学期”设置了阶梯式要求:大一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求学生以“职业人”身份融入社会;大二要求学生从事的岗位实现宽口径专业对口;大三鼓励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每个“工作学期”有6—7周时间,本科生需参加三个“工作学期”,通过考核获得规定学分,并获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签发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践证书”,才能毕业。

  校企合作,还加强了高校科研攻关的实力。工程大航空运输学院在民航制造与民航服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完成了民航运输市场预测航线网络化与计算机仿真、民航客运服务质量、航空公司飞机融资租赁等一系列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上航等航空企业得到应用。据悉,上海工程大与上航公司的合作办学模式,被教育部、科技部、发改委确立为“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的十大典型案例”。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