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年05月27日
印度市场只是柳工试水海外的第一步,北美市场更为柳工看中,北美是全球第一大机械产品市场。5月24日,柳工副总裁闭海东向本报记者透露说。
海外扩张
作为国内装载机、挖掘机的龙头企业,柳工隶属于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持有柳工44.37%的股权。
柳工董事长王晓华表示,公司目标是,到2012年销售额增长到300亿元。为实现上述销售目标,柳工将把“国际化”和“兼并重组”作为重要战略手段。第一步是在海外设厂和投资,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兼并收购。目前公司还没有海外收购的想法。
“国际化战略的思路是利用全球资源为中国服务,不仅把产品销售到国外,更要利用国际制造,将品牌、服务、配件都输送到国外。”柳工战略发展部部长王太平表示。
据悉,柳工在印度设立的海外生产基地将投入运营。该基地共投资约一亿元,面积近300亩,主要生产装载机和挖掘机。2009年计划年产装载机500台左右。未来将达到年产装载机2000台、挖掘机1000台的能力。
闭海东告诉记者,国际化最大表现是在当地实现本土化。
以柳工印度生产基地为例,拟招聘全部管理人员及员工200余人,其中柳工国内派驻人员只有十余人,主要负责建设、营销、生产、工艺、技术等工作。而总经理等重要职务由印度人担任。财务、大部分员工也都在印度当地招聘。此外,柳工位于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公司的总经理也都由当地人士担任。
日前柳工有意新进入中东市场,已与沙特经销商进行了几轮谈判,拟规划在当地设厂。“我们与沙特的经销商合作了五年,对方对柳工包括中国经济都非常看好,双方商谈进一步合作。”闭海东表示。
相对于印度市场,柳工更多的兴趣在北美市场,2007年,北美是全球机械产品第一大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更聚集了卡特比勒、小松、特雷克斯等国际巨头。闭海东表示,对于这一市场,柳工仍在探索中。他说,由于北美的法律、环保、技术准入等条件很高,而且机械设备的需求多集中在采矿业,给国内企业进入带来一定难度。
“中国产品的售价、成本不到外资品牌的三分之一,若能保持合理性价比,并能提供良好服务,则很容易角逐北美市场。但是中国企业应该避免价格战。相比而言,印度等全球第二类成长市场的壁垒并不是很高,当地政府积极支持,这是柳工重点进入的海外市场。”闭海东强调。
目前在柳工全球120家经销商中,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已在印度、澳大利亚、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渠道。“2007年柳工年销售额10%来自海外,2008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15%。”闭海东透露。
柳工2007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出口整机2700多台,同比增长87%。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94%。
业务整合
王晓华还透露,柳工将把挖掘机作为核心主业,产品线也将全面铺开。目前,在工程机械十六大类产品中,柳工仅有六七类产品。
柳工2007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整机销售30575台,比去年增长37.76%。其中装载机销量超过27000台,同比增长3%。挖掘机年销量为2100台,同比增长18%。
王太平告诉记者,尽管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来自装载机,但是一台装载机价值只有挖掘机的三分之一。柳工决定将挖掘机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王晓华透露说,今年2月,柳工以8958万元全资收购了安徽蚌埠市振冲安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并成立了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由此柳工进入了汽车起吊架领域。
王表示,柳工在收购完安徽等公司后,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人员、文化的整合。
对于工程机械业目前的价格战以及是否存在内部整合机会,王晓华认为,这需要借助行政手段,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柳工等机械企业曾联合倡导过行业整合,包括出台相应行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以使行业市场集中度更高,避免恶性竞争,并规避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运营成本过高、出口竞争力下降等现象,但是该倡议尚无结果。
记者了解到,柳工业务还渗透到融资租赁。
去年12月,柳工与全资子公司柳工香港合资成立了柳工租赁公司,其中柳工出资510万美元,控股51%。据悉,一般融资租赁收入大约能占全部经营收入的30%左右。
王晓华透露,前香港公司手续已获批准,现在主要等商务部最后审批。龙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卡特比勒、小松等也都涉足该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