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融时报》
2007年12月15日
春的脚步,有时细碎得让你无法察觉。
金融租赁业的春天,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临的。
春天真的到了
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融资租赁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大型设备销售等方面的作用。随后,立法、会计和税收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推进出现了喜人局面。200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更似润物无声的春雨,催生着万物。如果说此前的中国金融租赁业一直徘徊在冬天的瑟缩与迷茫中的话,那么,从2007年开始,金融租赁业处处流溢着春暖花开的气息。冬眠在金融租赁业门外的机构睁开了眼睛,他们感受到了春雨的甘甜:修订后的《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境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和租赁公司,在境内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银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成为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出资人;而融资租赁的四大支柱———法律、会计、税收和监管的政策法规体系也已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全国人大更把融资租赁法列入了立法范围。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当工商银行(7.99,-0.11,-1.36%,股票吧)率先获准成立金融租赁公司,当建行、交行、招行、民生等更多商业银行紧随其后、纷至沓来时,人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蓬勃生长的金融租赁业。“金融租赁业的春天真的到了!”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田青由衷慨叹道。
艰难的追赶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诞生的融资租赁业,20多年来的成长并不顺利。
作为我国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虽然1981年以来经央行批准,曾先后设立过16家,但由于少数金融租赁公司不专注租赁业务,某些金融租赁公司甚至出现了乱投资、炒股票、炒房地产、高息揽存、变相吸收公共存款和拿股东资产做回租,或者通过给股东贷款提供担保方式圈钱等违规经营行为,有4家高风险公司已先后从市场退出。到2007年3月,全国共有由银监会统一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12家,这12家公司中,有6家正常经营,其他6家公司有的已停止正常经营,有的正在实施股权、债务重组。20多年的风雨坎坷,行业坚守者最终所剩无几。一个只有数家公司支撑的行业,显然难以走入大众的视野。
然而,金融租赁业终究是前景广阔的行业。20多年来的行业起落,相当微小的业务规模,并不意味着行业本身夕阳西下。恰恰相反,这个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极不相称的行业,越是发展缓慢和滞后,越是显示出发展的急迫性,也越是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惊人的增长潜力。
由于融资租赁在促进投资拉动消费,尤其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设备更新、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融资租赁本身也拥有融资时间长、支付方式灵活、能有效控制资金应用等优势,因此,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业发展异常迅速。统计显示,2005年全球设备租赁交易额已达6000亿美元,发达工业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基本在10%以上,美国一直保持在30%左右。同期,我国的租赁业务交易额则在42.5亿美元左右,排名全球第23位,租赁渗透率仅为1.3%;租赁交易规模与GDP之比约为0.19%,全球排名第48位。
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没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繁荣的金融租赁业,这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正是金融租赁业发展的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机船及大型设备租赁的定单,大多花落外资银行或外资金融租赁公司手中,其间流失的巨大商机和财富,令人扼腕叹息。仅以飞机租赁为例,专家预测,2005年到2025年,我国将要新增飞机2880架,涉及金额2760亿美元。在国际成熟市场上,飞机融资有30%比例采用金融租赁方式进行。按照此口径计算,我国未来20年飞机租赁所涉及的资金将至少有830亿美元,合人民币6000亿元以上。然而,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商机,长期以来却只有几家实力微薄的金融租赁公司勉力支撑。即便到了2007年11月28日以机船租赁业务为主的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成立前夕,国内的东星航空仍将4亿美元的购机融资租赁合同交给了苏格兰皇家银行。
显然,改变金融租赁业跛足于经济的格局、追赶发达国家金融租赁业的渗透率,已刻不容缓。
新生代嫩芽初成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高度重视,监管部门的倾力推进,各类机构的纷纷响应,使金融租赁业终于迎来了行业转折。而商业银行对金融租赁业的介入,特别是国内首家由商业银行———工行独家发起设立、在中国金融租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银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更使我国金融租赁业进入了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会长胡继良所说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胡继良认为,商业银行介入金融租赁业,将会以其较为规范的经营管理,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网络、资金、客户、人才等诸多优势,带来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高起点、高层次的竞争,给金融租赁业注入全新的活力。国际经验也证明,租赁是银行信贷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在很多国家,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设备融资方式,车辆、飞机、办公设备等领域的租赁份额甚至已超过银行信贷;在租赁市场上,超过80%的份额由银行及制造商背景的租赁公司占据。在我国机船及大型设备租赁领域,虽然现存的几家金融租赁公司都先后涉足,但异常庞大的市场目前依然是一座亟待开垦的金山。因为如此,目前成立的几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无一不把目光对准了机船租赁领域,并且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依托工行目前作为国内最大飞机和船舶融资商业银行的优势,工银租赁开业第一天就将海航5.1亿美元的“大礼”揽入怀中,还分别与中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中航集团签署了租赁业务协议,可谓甫一亮相便咄咄逼人。
中国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柯卡生此前曾表示,“租赁市场很广阔,目前还远未得到深入挖掘;租赁企业间还远未形成像银行业一样的激烈竞争局面。银行设立租赁公司后,固然在资金、客户资源方面有租赁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更关注于一些大客户、大行业;外资租赁公司固然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人才储备,但从目前态势看,他们可能还将继续专注于个别产品领域和特定客户群体上,与现存的金融租赁公司基本不构成太激烈的竞争关系;况且银行的进入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还只是少数几家银行进行试点。”的确,金融租赁业“春天的故事”刚刚讲述,新生代金融租赁公司嫩芽初成,枝繁叶茂需要时间。因此,在这个春天播下的种子,在金融租赁业的金秋究竟能收获怎样的果实,人们需要耐心和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