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商报》 2007年12月14日
曾甚嚣尘上的200亿元奥运租赁大市场在2008年北京奥运愈发逼近的日子里渐行渐远。
中国社科院11月4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与预测》指出,2007年是奥运会筹办工作的决战之年,由于前期投入的蓄力爆发、设施建设的最后攻坚和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北京奥运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和爆发期。在奥运经济加速爆发的当下,奥运租赁市场的尴尬落幕尤为显出一种巨大的反差。
加速爆发的“奥运经济”
不可否认,自2001年申奥成功,“奥运经济”即相伴而生。而作为企业及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也首次将“奥运经济”概念纳入其中。
社科院指出,北京奥运会将首先带来丰厚的直接收入。根据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政预算,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有16.25亿美元的预算收入,支出约为16.09亿美元,收支相抵后可盈利1600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
而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2007年进入加速发展期的奥运经济其投资的带动作用也将继续加大。社科院预测,今年上半年,奥运及相关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持续改善,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与奥运直接相关的旅游、文化体育等奥运产业都将逐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目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育休闲、文化、奥运旅游、会展演出等高端奥运经济业态都已具雏形。
另一方面,北京奥运市场持续开发的效益明显。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是仅次于电视转播收入的一笔收入来源,这笔收益最初预算是4亿美元。由于企业参与热情高涨,市场开发超过预期,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收入有望超过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将超过20亿美元。尤其是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奥运产品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青睐,奥运商品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同时,奥运广告开发、彩票销售、奥运电视转播权等也会带来不菲的收入。
而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也是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迄今为止,在全国70多个城市,已有500多家特许零售店,仅在北京就超过200家。北京奥组委预测,市场开发收入有望超过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达到20亿美元。
此外,奥运旅游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科院预测,2008年,由于来自国内外的旅游人数大量增加,旅游消费将会带动商业、餐饮住宿、社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出现客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集聚,从而出现典型的消费高峰效应。
尽管整个“奥运经济”远未仅限于此,国内诸多企业对此也是摩拳擦掌许久,然而,这块无法数计的“巨大蛋糕”却并非自然地落得各行各业各得一份,对于更多企业而言,这块蛋糕更像是“看得到、吃不到”。这其中就包括200亿元奥运租赁市场商机狂飙后的销声匿迹。
租赁行业的“独角戏”
事实上,奥运租赁市场的商机早在3年前就被众多专业租赁公司和厂商发觉并迅速展开行动。
记者了解到,在2003年首届中国租赁业展览会和论坛上,诸如以创新融资租赁模式闻名于租赁界的上海金海岸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当时就打出“创新租赁服务奥运”的项目,并专门组织奥运项目小组,准备在环保设备、运动器材、通讯转播器材等领域为奥运服务。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美国迪尔、JLG、德国利普赫尔等中外租赁企业在当时也纷纷开始选择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就是希望能在奥运方面提供租赁服务。
居美国机械销售第一位的美国迪尔公司2000年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迪尔设备租赁有限公司。而就在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第二个月,上海迪尔的北京分公司宣布成立。当时,公司购置了大批高空作业车,期望能在奥运工程和场馆建设中租赁出去。迪尔北京分公司除了与行业协会进行紧密接触外,还开始和奥组委财务部门、市场部门进行直接联系,从多方着手了解奥运会各个项目方面的具体内容,希望尽早找到合适的项目进入实质阶段。
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则专门向北京奥组委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全面阐述了他们对用租赁促进奥运的想法。建议书提出,租赁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也能规避风险,“租”肯定比“买”更科学。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认为,根据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包括基础建设方面的工程机械设备、电视转播设备、奥运交通运输设备、治理环境污染设备、体育设施、电梯设备、立体停车设备、相关奥运的其他大型设备等物资都需要租赁。
租赁行业协会的一些专家更是估算,其中奥运设备投资最少要300亿元人民币,可用于租赁的设备约200亿元,如果租赁公司能够参与其中一般的项目,为他们实际带来的市场空间就有100亿元。按照3%的租赁行业平均利润率来测算,参与其中的租赁公司将分到3亿元左右的利润。
此外,建议书不仅对如何在奥运建设中运用租赁手段作了设想,还进一步分析了奥运租赁的风险和解决办法。建议书提出,任何租赁项目都是有风险的,奥运租赁项目也不例外。为了吸引投资者投入奥运建设,奥运租赁项目也应该在某些地方得到租赁偿还的保障。
为此,建议书提出,奥运项目的设备融资租赁不应该是全额融资,项目法人(承租人)应该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租金偿还的保证金。如每笔租赁业务由承租人率先拿出30%左右的保证金,并且由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其余的风险由租赁公司和设备供货商承担。这样,租赁公司除了负责融资外,还担任租赁资产管理的角色,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的建议书中,还有由奥组委、租赁行业组织及大型租赁企业联合组建奥运租赁服务部和奥运租赁集团的“大胆设想”。建议书认为,奥运租赁服务部可专门研究、组织、管理奥运租赁项目并负责开发租赁产品,奥组委可根据筹建工作的需要,列出需要租赁的物资清单。奥运租赁服务部负责对可租赁项目进行筛选、整体规划和设计。
在完成租赁项目的筛选和规划之后,建议书建议成立“奥运租赁集团”,整体承包奥运租赁项目,由奥组委作为整体承租人,用政策性担保或奥运收入担保。该奥运租赁集团可由一家租赁公司或行业组织牵头,与奥运承办单位洽谈一揽子协议,争取共同的优惠政策,统一采购、统一租赁、分别融资。奥运会结束后,则由奥委会和租赁行业组织组成的机构监管。
其时,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认为,组建奥运租赁集团既能减少政府投资又能为租赁公司带来巨大利润,将项目选项、担保、资金筹措、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都一并解决。
然而,在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逐步全部结束之时,奥组委仍未就此事做出明确答复,北京奥运最终会有哪些设施以租赁的形式取得,到目前为止,奥组委也始终未予以公布。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及专业租赁公司几年的忙活更像是唱了一出一厢情愿的“独角戏”。
奥组委的“缺席”
租赁行业的忙活概来源于中央政府提出的“节俭办奥运”的理念。事实上,北京奥组委物流部相关官员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态,奥组委对于物品的租赁,将从使用时间上进行考量,但原则是“能租则租”,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对于部分设施的使用,将采用“赛后物资,赛前处置”的方法。
曾经经手大运会租赁工作的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庆林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大运会筹备组这种以租代买的形式至少为政府节约了将近一半的资金。而承办大运会租赁的北京周天英邦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夏同对此也颇有感触:“如果购买,仅大运会餐厅供1万人使用的桌椅一项就要150多万元。而15天的租赁费,组委会只支出大约20万元,实在是省了一大笔钱。在大运会后,我们又将这批桌椅出租给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筹备组,之后再卖掉。对我们来说,这20万元除去运费等开支大概能赚到其中的10%至15%左右。”
郑庆林向本报记者证实,去年北京奥组委物流部曾委托北京市商务局和租赁协会进行奥运租赁市场的调研,协会之后也已经完成初步的调研报告并上报至奥组委,但奥组委一直未公布采购清单。
据记者了解,北京奥组委物流部相关人士在去年10月曾表示,年底将全面开始奥运物资租赁公开招标工作,但直至目前也未曾见到奥组委的任何租赁进展情况的公布和透露。截至日前,记者多次致电北京奥组委物流部询问关于奥运租赁市场公开招标及采购清单的进展情况,对方均一直推诿而未予以回复。
北京奥组委一位人士透露,现在的奥组委办公地点奥运大厦就是从航遥中心租来的,而大部分的办公家具是从金世纪酒店用品有限公司租赁的,但目前还没有办法统计需要租赁的东西有多少。比如具体到一套桌椅,都会涉及到尺寸、颜色、规格、数量等,只有到了奥运临近时,等全部清单明确后才能开展具体的工作。
对此,有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专家认为,关于奥运租赁的筹划和管理应该提早重视起来,按奥组委透露的上述时间表显然已经滞后。从目前来看,一些普通消费品参与到奥运租赁当中来的可能性是不大了,但一些提供专业设备的租赁公司和厂商应该还有机会,另外在与奥运相关联的各种活动中,临时性租赁也会有需求。但是,专家指出,奥组委对于上述相关物资公开招标及采购信息的滞后与不透明,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大多数企业跨进“奥运大门”的步伐。
尴尬的“潜规则”
按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庆林的介绍,按照国际奥运会的惯例,奥运租赁理论上可分为出租服务和融资租赁两种基本模式,前者解决中短期租赁物件使用问题,后者主要解决设备的长期投资问题。出租服务一般应用于下列情况:为奥运的一般性工作运转提供出租服务,比如,提供办公设备、食堂炊具、餐桌、餐椅等物品的出租服务;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向运动员、教练员提供摄像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研究分析比赛的设备和运动员受伤后需要防护、恢复身体所需的医疗器械以及特殊项目专用体育训练器材等;此外,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融资租赁则可以为奥运建设提供新型的投融资模式。通常融资租赁的物件是机械设备,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少不了添置永久性固定设备,因此如为奥运服务的外部附属设施、公路、环保设备等适合融资租赁。
郑庆林告诉本报记者,无论出租服务还是融资租赁,利好颇多。然而,租赁行业理论上成熟的市场期盼却在现实中遭遇了中国诸多特殊的“潜规则”。北京市租赁行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直言,奥运会物资的使用,本应本着先租赁的原则,但由于北京奥组委内部实行的是各部门抽调员工、协调分工合作、各司其责的态度,一旦涉及到各部门权力范围内的采购设施,出于各部门长期自身利益考虑,各部门仍是宁愿购买不愿租赁。该人士说,一般而言,各部门由政府财政拨款购买设施后处置空间更大,在奥运结束后可留做部门自用或由各部门自行处置,这显然比租赁谋求的利益空间来得实在。同时,有些部门亦一直持有更多地购买物资有利于改善中国基础设施条件的观点。
另一方面,由于奥运赞助商产品将占去本可以采取租赁方式而获取的很大一部分奥运物资份额,对于大多数非奥运赞助企业而言,奥运租赁的大门仍是紧闭的。按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承诺,奥运会物资的使用将首先采用奥运赞助商提供的物资。
按社科院的报告,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为举办奥运会筹措资金、物资及相关服务;二是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发展。而截至目前,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已基本完成,包括12家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在内,共有56家国内外企业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赞助。据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截止到目前,诸如奥组委办公及“好运北京”系列测试赛所需的大型设备,临时场馆的租赁设施等奥组委涉及租赁的项目大部分,还仅限于其奥运赞助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等等签约企业当中。
同时,北京办奥运相比往届奥运会有所不同,在申办奥运会时,北京承诺了不少永久性的体育设施,以达到世界单项体育协会的要求。郑庆林说,“由于场馆是永久的,对临时设施的需要就会少很多,而涉及租赁的份额也会少很多。”
据介绍,目前国内的租赁企业已达上万家,集中在工程机械、办公设备、汽车租赁、体育用品、儿童玩具等多个领域。然而,数量虽然不少,但市场渗透率相当低。“美国80%以上的设备靠租赁得以流通使用,租赁总额高达2600亿美元,占全球租赁总额的45%,市场渗透率高达31.7%,而中国租赁的渗透率只有万分之三。”业内人士曾说,如果奥运租赁项目能获得奥组委的支持,租赁行业将借势被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行业规范也将由此夯实基础。而目前看来,离奥运租赁市场的这种期盼显然已愈来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