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救赎 长丰汽车巨额开发支出牵出违规往事

作者:王大力

摘自《证券市场周刊》 2007年10月22日

  仅仅借助会计准则的变化,即令长丰汽车上半年获74%的净利润增长;但是在受益于新会计准则的背后,是长丰汽车在新会计准则施行之前便对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的事实,而这显然是违规的

  2007年6月末,长丰汽车(600991)开发支出高达2.18亿元,位居全部A股上市公司榜首。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长丰汽车在中报附注中,却仅具体列示了本期增加的2229万元。那么,另外的1.96亿元开发支出余额来自何方,又归于何处?

  与开发支出巨增情况类似,长丰汽车2007年二季度存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怀疑,长丰汽车很可能较早前将内部开发支出未按制度规定计入费用,而是于存货中挂账。近期有券商在调研报告中提出长丰汽车“2-3亿元的模具、夹具等”是否存在计提减值的问题,这更使得投资者对长丰汽车未来业绩忧心忡忡。

  无独有偶

  与上工申贝(600843)类似(详见本刊2007年9月29日37期《上工申贝国际化迷途》),表面上看,长丰汽车也是新会计准则开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极大受益者。

  长丰汽车200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2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3.4%,据披露:“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本报告期销售毛利较高的产品占产品总销量的比重增大。”然而,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

  2007年6月末,长丰汽车开发支出高达2.18亿元,位居全部A股上市公司榜首;开发支出占当期营业收入10.30%,仅次于开发支出过千万元的天士力(20.31,-0.49,-2.36%)(600535);开发支出与净利润的比率高达415.51%。这样,如果高达2.18亿元的开发支出都发生在2007年上半年,若按旧会计制度的费用化规定处理,而非按新会计准则资本化处理,则长丰汽车2007年上半年将出现巨额亏损。

  当然,长丰汽车受益于新准则的程度很可能没有这样大。据长丰汽车2007年中报报表附注“开发支出”中介绍:“期末开发支出余额主要是已经处于开发阶段的cf2与cs7项目以及cfa6400a3/g3_4g94_eobd项目、cfa2031a/e、cfa6470l3/m3以及cp2项目的正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相关支出。”

  然而,具体项目却仅列了期末余额2229万元,都为本期增加,具体包括cf2 项目 647万元、cs7 项目 596万元与其他项目 986万元。

  按长丰汽车2007年中报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如果依原会计制度的开发支出费用化的规定处理,2007年上半年,长丰汽车将增加管理费用2229万元,于是,净利润便仅有3009万元。换句话说,新会计准则使得长丰汽车2007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加2229万元,增加幅度高达74%。

  那么,除去2229万元,长丰汽车2007年6月末开发支出中的另外1.96亿元到底是何内容?来自何方,又归于何处?

  存货篮子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长丰汽车开发支出中的大部分系2007年二季度内增加。2007年一季报显示,长丰汽车开发支出3120万元,而中报却猛增至2.18亿元,增加了1.56亿元。

  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活动都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而对外购入无形资产则可能在季度之间分布不均衡。所以,我们判断,长丰汽车2007年二季度增加的巨额开发支出很可能并非增量,而是存量,即曾经发生的开发支出,如今重新分类至“开发支出”项中。

  或许不是巧合。与开发支出巨增1.56亿元类似,长丰汽车2007年二季度存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是方向相反。

  2007年一季末,长丰汽车存货净额6.54亿元,而二季末突然变脸为4.81亿元,为近三年披露的最低水平;减少额为1.73亿元,减幅高达27%(见表1)。

  据长丰汽车中报介绍,存货期末余额相对于期初余额减少29.91%,主要原因为本公司销售量增加,期末产成品减少及消化了10车库存材料。然而,这种“消化”是何含义,是出售还是另作他用,就不得而知了。

  表1显示,与年初相比,长丰汽车2007年6月末原材料减少超过亿元。而在长丰汽车2007年中报的收入类别中介绍,本期其他业务收入为4876万元,相应成本为3573万元。

  2007年二季度,长丰汽车一方面开发支出巨额增加,另一方面存货巨额减少,这令人怀疑,是否长丰汽车较早前将内部开发支出未计入到费用中,而是于存货中挂账,如今趁新会计准则的施行而转入开发支出?

  根据原会计制度规定,内部开发支出需要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如果长丰汽车在新会计准则施行之前便对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进行挂账处理,显然是违规的。

  模具问题

  近期,有券商在长丰汽车的调研报告中,认为长丰汽车“新品投放丰富结构、预计销量逐渐增长”,并于其中具体介绍说:“CS7 产品预计2008 年4 月份上市,该产品基于原有产品飞腾底盘技术开发。飞腾产品为公司近年开发相对失败产品,预计2007 年销量仅为3000 辆,由于有2-3 亿元的模具、夹具等,是否停产以及相应的减值计提将较大影响公司业绩。”

  我们宁愿相信长丰汽车2007年6月末巨额开发支出的大部分,便是这“2-3 亿元的模具、夹具等”。否则,长丰汽车未来的业绩压力便更加沉重。问题是,将汽车制造企业的模具等计入到开发支出或无形资产的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让我们看一看其他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情况。

  上海汽车(27.05,-1.76,-6.11%)(600104)系将模具放于固定资产中。2007年6月末,上海汽车固定资产净值168.53亿元,其中模具26.92亿元。不过,上海汽车在2007年中报的固定资产结构中,有重分类的情况,将原值3.24亿元、累计折旧1.21亿元的资产的大部分从生产机器及设备重分类至模具中。由此可见,模具与生产机器及设备之间的划分是具有弹性的。

  而这种分类,也同时提供了调节利润的空间,因为二者的折旧方法是不同的。据上海汽车介绍,其机器设备是估计残值率为0-10%,折旧年限为5-20年,年折旧率为4.5%-20%;而模具按预计使用年限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福田汽车(600166)的情况则有些特殊。2006年末,福田汽车长期待摊费用余额1.77亿元,主要是原值为2.70亿元的模具。然而,2007年6月末,福田汽车长期待摊费用余额却仅剩2.78万元,其中的巨额模具已无踪迹。

  据福田汽车中报介绍,公司改变核算政策,将模具在固定资产—机器设备中核算;同时在会计政策中介绍,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模具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而福田汽车在2006年年报中介绍了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方法,模具按类别分别采用工作量法和使用年限法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按受益期平均摊销。

  至于长安汽车(000625),其在固定资产中对模具未单独分类,只是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政策中注:机器设备中的模具按预计生产量摊销。

  业绩压力

  长丰汽车系于2004年5月24日经证监会批准,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流通的。然而,自2004年上市伊始,长丰汽车的净利润便开始大幅度下滑,与上市前的巨额利润已判若云泥(见表2)。

  2004年,长丰汽车净利润1.30亿元,比上市前2003年的3.48亿元减少2.18亿元;2005年,长丰汽车净利润仅为2004万元,同比减少1.10亿元,减幅高达85%,自此,长丰汽车的净利润就未再上过亿元水平;2006年,长丰汽车净利润为3036万元,同比有所增长但幅度有限。

  显然,就长丰汽车近两年的有限净利润而言,其巨额的开发支出是否计入费用,或者巨额的“模具、夹具等”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就变得极具重要性了。如此,开发支出于新会计准则施行前违规挂账,或者相关模具等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却未计提,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些项目若按原会计制度规定计入到成本费用中,或进行计提减值准备,都将足使长丰汽车近两年出现巨额亏损。

  同样是上述券商调研报告,在其中的“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里认为,投资长丰汽车的最大风险之一是:2-3 亿元飞腾产品模具、夹具、剪具是否做大额减值准备以及如何处置,将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并影响股价的有效工具。

  挂账之后,总得处理与消化,只是需要一个好时机。

  曲线救赎?

  8月30日,长丰汽车的一则对外投资公告内容值得玩味。

  公告介绍说,为提高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人才潜能,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拟以现有的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为基础,投资设立湖南长丰汽车研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研发公司”)。研发公司拟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长丰汽车以自有资金和研发中心现有的办公设备等资产出资173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86.7%;原研发中心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技术骨干等自然人共同以现金出资26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3.25%。研发公司经营范围为: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究开发、试制、试验,技术咨询与服务,汽车改装与销售,整车、设备、零部件进出口业务。

  进一步,长丰汽车具体介绍了投资研发公司的目的和影响,主要有四:一是有利于按市场化要求建立高效的经营机制,研发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利于理顺财务关系,实现财务独立,直接面向市场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二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技术骨干持有研发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人才潜能,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考核和激励,有利于加强经营团队与公司发展的密切度,保证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利益;三是研发公司是从事汽车产品研发的高技术服务企业,属于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范围,有利于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四是成立研发公司,有利于业务价值和效益的体现,便于公司的后续发展。

  然而,细细品味,上述四方面目的都很朦胧,且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比如,“直接面向市场以应对市场的变化”,难道公司目前的研发任务不饱满,非得从事公司之外的其他研发工作?置于公司整体中,采用研发中心的组织形式就不能“直接面向市场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又如,“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技术骨干持有研发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难道专门的研发中心等组织形式下就不能调动积极性,特殊的研发部门可以进行特殊的管理与激励,非得成立独立法人才能进行有效激励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长丰汽车的管理力便需要提高了。

  其实,很多相关企业都是采用“研发中心”的形式,比如上海汽车,在其2007年中报中的在建工程中,便有“研发中心扩建”一项。

  我们认为,长丰汽车成立研发公司之举,应该有利用这平台进行某种运作的考虑。

  上述投资研发公司的公告中同时介绍说:长丰汽车在原研发中心的所有资产约2亿元以托管形式交由研发公司使用,研发公司应对托管资产进行造册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确保资产保值,公司财务部指令专人对托管资产进行管理。研发公司使用该项资产承接公司的研发项目,需向公司支付的该项资产使用费从公司应向该公司支付的项目研发费用中抵扣;研发公司使用该项资产承接除公司之外其他客户的研发项目,应向公司支付该项资产的使用费。

  如果这约2亿元的原研发中心资产便是上述开发支出的话,那么,经过这种“成立研发公司—托管—支付使用费”的一系列运作,倒可以避免大额的减值计提,而是通过使用费的方式逐步消化。于是,未来业绩很可能得到救赎。

  资金谜局

  近年来,除了业绩不尽人满意外,长丰汽车的资金也日益趋紧。

  2005年末、2006年末与2007年6月末,长丰汽车的营运资金分别是-3.60亿元、-8.98亿元和-10.25亿元;同时,长丰汽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逐渐萎缩,分别是7.63亿元、4.06亿元与1.87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又居高不下,分别是-4.53亿元、-4.27亿元和-2.63亿元(见表3)。

  据2007年中报披露,2007年3月20日,长丰汽车与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融资租赁合同》,公司将冲压生产线压力机、冲床等物品以9000万元的价款转让给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再以融资租赁方式回租上述物品,租赁期限为3年,月租息率5.9325‰(如遇人民银行调整贷款基准利率,则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调整幅度进行调整)。

  这种融资租赁的安排,便是长丰汽车资金匮乏的一种表现。而伴随着长丰汽车资金紧张而来的,是其2007年中报的另一些数字的不和谐展现。

  首先,是高货币资金与高银行借款的“双高”情况加剧。

  2007年6月末,长丰汽车货币资金余额高达9.54亿元,比2006年末的5.78亿元增加3.76亿元。与货币资金同时巨额增长的,还有长丰汽车的短期借款。2007年6月末,长丰汽车短期借款13.91亿元,比2006年末的9.39亿元增加4.52亿元。可见,这种高货币资金高短期银行借款的情况比年初有所加剧。

  据长丰汽车中报介绍,2007年6月末货币资金中,有6.82亿元属于其他货币资金,主要是汇票及信用证保证金。

  其次,是拥揽巨额应收银行承兑汇票,却不积极进行贴现等方面操作,以降低财务费用,缓解资金压力。2007年6月末,长丰汽车应收银行承兑汇票3.60亿元,比年初的2.57亿元增加1.03亿元(见表4)。然而,在中报的披露中,却未提及贴现情况。

  令人不解的是,与其借入巨额短期银行借款,为何不将这些银行承兑汇票予以贴现,以减少利息支出?难道是长丰汽车的资金运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注意到,长丰汽车有着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运作的传统。2003年末,长丰汽车应收票据曾高达8.02亿元,而2004年6月末却突然减少为3.77亿元。长丰汽车在2004年中报中介绍:相对于2003年12月31日,2004年6月30日的应收票据余额减少53.03%,减少4.25亿元,主要是由于本公司今年票据贴现较多。

  应该强调的是,早在2004年,长丰汽车资金方面的疑团便已现苗头:一是上述应收银行承兑汇票的巨额蒸发,以及相应短期银行借款的突增并居高不下;二是极高比率的汇票保证金。2003年末与2004年6月末,长丰汽车“其他货币资金—汇票保证金”分别为2.96亿元与1.43亿元,而应付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2.90亿元与1.58亿元。

  这样,2004年6月末,长丰汽车汇票保证金与应付银行承兑汇票比率高达91%。甚至,2003年末,长丰汽车的汇票保证金居然超过了应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数额!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