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纷纷抢滩
银行需关注金融租赁业风险

作者:中金亿

摘自《齐鲁金融网》 2007年10月17日

  摘要:近几个月以来,外资在中国金融租赁业动作频频,纷纷抢滩我国的金融租赁业务。由于我国金融租赁业务发展较晚,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信息化程度低,国际化竞争加剧,我国的金融租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

  外资抢滩金融租赁业

  6月份,由新加坡德龙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天津德通租赁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天津高新区,成为首家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租赁公司。而在本月初,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筹建一家从事金融租赁业务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美国银行出资人民币11.205亿元(或等值外币),占注册资本的24.9%。目前对中国金融租赁业不在少数,很多外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银行都在伺机进入中国内地金融租赁市场。

  对于外资频频向中国金融租赁业抛出橄榄枝,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金融租赁业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全球设备租赁交易额已达6000亿美元,其市场渗透率一般为15%-30%。而中国的租赁业务规模仅为42.5亿美元左右;租赁业务规模与GDP之比约为0.16%,全球排名第50位。正是由于中国租赁业的发展空间大,一些外资机构纷纷抢滩中国融资租赁市场,由于外资行开展金融租赁业务有着更加成熟的经验以及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力。

  我国租赁业存在信息化“瓶颈”

  在发达国家,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大大提升了租赁业的效率和功能,增强了安全性和拓展性。但由于观念陈旧、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租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令人忧虑。

  金融租赁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落后,金融租赁业作为新兴的边缘行业,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宽,具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涉及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租赁行业信息需求量大,信息的时效性、准确度要求高,而这些仅仅依赖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租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做好一单可以吃好几年”,意思是说租赁业往往较多关注大客户、大生意、大项目,单笔业务的收益非常可观。由此许多业内人士有一种误解,觉得银行、证券公司离不开信息化是因为它们的客户多、数据多、网点多,而租赁公司往往只有几个重要客户,所以大量投资信息化建设没必要。正是由于租赁企业经常做大项目,所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控制风险更加刻不容缓。大项目绝对不容闪失,一旦出现坏账,损失无法挽回。

  而银行贷款给租赁公司,租赁公司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将直接转嫁到银行,使银行面临坏账损失。

  中金亿观点

  我国金融租赁业务刚刚兴起,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较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是刚刚兴起,所以我国金融租赁业的信息化投入不足,观念陈旧,风险管理能力不强。而外资的进入又使金融租赁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银行可以发挥对本地市场熟悉的优势,加快拓展融资租赁业务。

  中国租赁业要参与全球竞争,必须与国际接轨,掌握与对手对话的“共同语言”,即管理信息系统,因为成熟的外国租赁业投资者、管理者信任的是系统内的数据而不是人。先期进入中国的外商独资金融租赁公司如通用电气、卡特比勒等跨国巨头,并没有急于在中国开展业务,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发适合中国市场实际的管理软件,为迎战中国同行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国银行业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加快信息化建设。

  另外,由于银行贷款给金融租赁公司,租赁公司的风险将直接转嫁给银行,银行要着力审查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纪录,在银行监控下专款用于购买出租设备,并以之设置抵押,抵押真实有物。减小风险。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