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银行股上市的后患

作者 钟彭荣

摘自《全景网》 2007年09月25日

   推荐近来,银行股上市越来越多。在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上市后,又有北京银行上市和建设银行回归;近日,银监会又提出支持农商行上市;下一步还有中国农业银行以及更多的地方商业银行上市,等等。

  银行并不创造财富。之所以需要银行,是因为有钱人和用钱人之间需要信息中介、信用中介和服务中介。

  然而,我国银行业面临五大挑战:

    一、银行过剩

  中国的银行这几年增加非常快,已经出现过剩。有的城市不到一公里的街道有几十个银行网点。接下来又是外资银行可以不受区域限制设分支机构,又是300万至500万投资可以在县城以下设小银行,又是各地城市商业银行乃至农村商业银行纷纷上市,这些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获得巨额资金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网点,将自己由区域性银行变成全国性银行。大家都竞相增设机构,银行过剩的问题将日益严重。

    二、直接融资的发展使 银行间接融资的空间日益缩小

  我这里先引用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主编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一书中的资料:2002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仅占债务市场总额的20%左右。美国企业通过股权、债券融资比例达80%。“我国银行贷款在国内融资中所占比例基本上在90%以上”(第216、218页)。

  近两年随着股市的扩容和股价上,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扩大,但银行间接融资仍然占绝对的大头。

  我们应该看到,今年以来,因股市的赚钱效应和物价指数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银行存款出现了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将储蓄存款作为主要金融资产的城镇家庭的比重,由06年1季度的70.4%降至今年三季度的50.4%,短短两年下降20个百分点;而股票和基金占比同期却提高27.5个百分点。

  周小川行长希望利率为正,我看很难。就算存款利率为正,有理财意识的老百姓一般也不会存款,也会选择买股票或基金。买股票,就是50倍的市盈率,也能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获得2﹪的收益。之所以说资产保值,因为股票是股权资产,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其价值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与股权资产不同,存款是债权资产,是通货膨胀袭击的目标。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帮助债务人掠夺债权人。

  对于许多老百姓来说,实际通胀率远不止6.5﹪。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支出是小孩的学费,因为农村人一般都不止一个小孩;多数新增城市居民的主要开支是买房。这两部分支出的通胀率何止是6.5﹪!

  因此,我一直认为,一定幅度内的CPI上升对股市应该是利好。而股市一直把它视为利空,这是一个误会。正如吴晓灵副行长所说,“我们现在有38万亿元人民币的存款,其中17万亿为定期存款。在这种结构下,只要资本市场是平稳的,让大家有信心,不存在资金来源问题,只存在公众信心问题。影响资本市场只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和信心。” 也就是说,只要股市健康发展,银行存款向股市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转移的空间很大。

  对于老百姓来说,存款与买股有两个重要差别:首先,存款是债权资产,是通货膨胀袭击的目标;股票是股权资产,其价值不因通货膨胀而贬低。其次,持有股票可以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分享优质企业的高利润;而存款者却与中国企业的高成长和优质企业的高利润无关。因此,我们不应该将那么多优质企业拿到海外上市,而应该首先放在国内上市;不应该打击广大老百姓的投资热情,而应该鼓励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股票和基金投资,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既获取劳动收益,又获取投资收益。当然,鼓励全民投资并非鼓励全民炒股。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买基金。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以来,居民对基金的偏好明显高于股票。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由储户变成股民或基民,中国的融资模式将会快速地由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向股市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转化。

  最近出台的公司债条例以及“长江电力”80亿公司债获批,也是我国金融领域在直接融资方面迈出的一个重要步骤。据说,万科等一大批公司已经上交了发行公司债的申请。

  证券管理部门应当鼓励优质的上市公司首先通过发债来实现扩张,而不是通过增发股份实现扩张。因为后者增加了公司的股本总量,而前者没有。只要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高于债券利率,发债对公司股东都是利好。

  公司债是公司直接向老百姓借债,二者之间没有中介,省去了几个点的利差,既有利于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又有利于增加投资者的收益。

  除了股市和债券对银行存款的影响外,各种金融创新也会缩小银行业务的地盘。以企业设备采购为例,发达国家设备采购30﹪以上通过融资租赁,而我国的企业设备采购基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通过融资租赁的据说不到1﹪。中国的融资租赁之所以难以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其资金来源。它们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进行租赁业务,这就象服装经销商从零售商场按零售价购进服装再向外销售,怎么可能赚钱!

  2003年,部分信托公司创造了融资租赁信托,把融资租赁和信托结合起来,通过发信托计划直接向老百姓融资,再通过租赁向企业提供设备,做得比较成功。这等于老百姓通过购买信托计划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设备),然后通过租金的分配获得投资收益,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高了老百姓的资金收益,因为租金一般都会高于贷款利率,更会高于存款利率。

  浙江、福建等地大量存在的“轮会”、“标会”,是老百姓以民间信用为基础而组织的直接融资活动。这种融资活动虽然出现过问题,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否定它的合理性,而应该帮助总结和完善。应该看到,浙江、福建等地的民营经济正是通过这种非正规融资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对于上述融资方式,老百姓自己也在不断完善。据我所知,浙江、福建等地“轮会”、“标会”至今仍大量存在,但近年来真正出事的也就是福建的福安。因为老百姓自己也在不断完善。

  我很赞成吴晓灵副行长的观点: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对内开放。我理解,对内开放的本质就是将金融活动由政府行为变成民间行为,把计划经济的金融变成市场经济的金融,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在有钱人和用钱人之间尽可能减少“第三者”,尽可能用成本较低的第三者代替成本较高的第三者,用效率较高的第三者代替效率较低的第三者。

  总之,中国金融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加快扩大股市等各种直接融资的比重,减少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以此提高金融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这样,主要靠吃利差为生的银行,其存贷款业务自然会不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让那么多银行上市,将巨额社会资金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建更多的、更大的银行及分支机构,用于吃利差,这与银行间接融资比重不断降低、银行业务地盘不断缩小这一金融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三、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使银行的物理网点及其资产成为无用之物

  当前,银行的主要业务平台是营业网点,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表现就是营业网点的多少。因此,银行扩张的方式就是增加分支机构,建更多的网点。银行业的这一现状与货币的发展阶段有关。

  货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铸币、纸币。当前正处在纸币阶段,即钞票加支票。银行之所以需要那么多网点,之所以要那么多人,就是为了点钞票、转支票。钞票点了一遍又一遍;一堆堆钞票,甲银行打捆,乙银行拆封,众多银行职工每天从早忙到晚。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买一套房子,房价180万,双方现金支付。买房人从工商银行刚取出180万现钞,在招商业银行交给卖房人。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将180万一捆捆拆开,用点钞机点过三遍后,再分别捆上,整整花了两个小时。如果没有点钞机,仅这一笔业务就得忙一天。

  最近,银行的中间业务似乎非常火爆,各家银行都有排着交水电费、买基金的长龙。正是从这一条条的长龙中,使一些银行看到了中间业务的前景,因而进一步扩大网点。其实,这都是暂时的繁荣,因为这些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币正在被电子货币取代。在电子货币时代,一不要钞票,二不要支票,各种支付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刷一下卡即可。比如大家买股票,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资金在一两秒钟内就买成了股票;相反,同样是敲几下键盘,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股票在一两秒钟内就变成了现金。其实,银行现在所进行的各种支付,都可以变得象买卖股票这么容易,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在那里忙碌,电脑和互联网可以很简单地完成这一切。

  经过不断完善,电子货币和网络支付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人们之所以大量使用现钞,之所以天天到银行排队,主要是习惯问题。事实上,从纸币到电子货币的转变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由互联网技术引起,但现在阻碍革命进程的主要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的观念和习惯。

  这场革命可以有两种方式完成:一是渐进式,即经过十年、二十年慢慢完成;二是激进式,即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措施、技术措施、政策措施、甚至行政措施等,在两三年内迅速完成。

  渐进式变革的后果是,我们当前仍然要按照纸币时代的逻辑大力进行以下工作:第一,印制更多的钞票。为此又不得不造更多的纸张、砍更多的树木;第二,生产更多的保险柜和运钞车。为此又不得不炼更多钢铁、烧更多的煤炭;第三,增加更多的银行网点。为此又需要建造更多的商业房产、进行更多的高档装修、购置更多的办公用品,等等。所有这些,在即将到来的电子货币时代都是无用之物。整个社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我们应该用激进式变革代替渐进式变革,将可能需要十年或二十年才能完成的货币革命,在两三年或三五年内提前完成,以避免渐进式变革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损失。

  激进式变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第一,宣传教育。把加快推进纸币向电子货币的转变作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动员全体国民加入到不用钞票的行列;第二,政策鼓励。以银行汇款为例,目前250万以下的柜台汇款收50元的汇费,而通过网上银行汇款只优惠10﹪,即收45元汇费。对银行来说,二者的成本大不一样。据银行工作人员讲,经常有人提着上百万的现金到银行汇款,办理一笔业务需要一两个小时,而通过网上银行汇款,不需要银行职工劳神费力。前者收50元汇费太少,后者收45元汇费太多。如果前者汇费大幅度提高,后者汇费大幅度降低,则较大的汇费之差,会促使更多的人由现汇改为卡汇。第三,技术支持。向用户提供更简便的电子支付工具,使那些年龄较大、不会上网的居民也能轻易地进行电子支付。

  据报道,中国银联的POS机移动刷卡缴费业务即将在全国推广。届时居民在家中通过刷卡就可以完成各种缴费。该技术从2006年起在天津全面试用,天津市已经有80﹪的家庭通过在家中刷卡缴纳水、电、燃气等各种费用,一不要去银行排队,二不要收费找零。

  最近,中国银联还推出了“信付通”刷卡电话支持业务和“家付通”数字电视支付业务。“信付通”通过固定电话刷卡实现支付;“家付通”在家中便可享受电视购物和缴费等服务。前者已在上海、北京等15个城市推广,后者已在青海试点。


  为了加快推进电子货币和网上支付,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应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国家财政拿出几十亿甚至数百亿资金支持技术攻关,都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它为国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止几百亿。

  随着纸币被电子货币所取代,各家银行满街的储蓄所和营业部就会成为多余之物。当前,众多银行纷纷上市,从股市上拿到巨额资金后,按照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比着建网点,比着对营业网点进行高档装修,比着购置各种各样的办公用品和交通工具,这些东西对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会毫无用处,将会作为无用资产从银行的资产清单上删除,投资者将会因此而遭受巨大损失。

  随着纸币时代被电子货币时代所取代,银行业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第一,银行储蓄所、营业部将会被各家各户的电脑所取代。人们的各种支付都在自己的电脑里完成,银行的物理网点逐渐消失;第二,区域性银行将被全国的银行甚至全球性银行所取代。特别是存款银行(如我国的邮政储蓄),很难进行区域限制。那些信用较好、存款利率较高的银行,全国人民都将资金往里存,甚至国外资金也往里存;第三,银行的优势将由吸收存款转向发放贷款。其核心竞争力将会由网点、资本转向人才。有了一批优秀的放贷队伍,可以放更多的贷款,可以用更高的利率放贷,可以确保贷款本息的按期收回,这样的银行就可以给予储户较高的存款利率,全国的储户就可以将资金存入这样的银行;第四,全国就不需要那么多银行,至少不需要那么多存款银行。美国著名市场专家特劳特讲,许多行业竞争到一定程度,最终主要是两两之争,即老大和老二之争。如饮料主要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争,胶卷主要是柯达和富士之争,等等。在网络经济时代,将会有更多的行业变为两两之争。如过去全国需要办许多书店,在网络时代,可能有“当当”和“卓越”两家书店就够了;过去需要很多的报纸,网络时代可能有新浪、搜狐就够了;过去需要许多民航售票点,网络时代可能有“携程”和“e龙”两家就够了。银行更是如此。特别是存款业务,一不需要物流配送,二不需要考察企业,所有活动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全国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吸收存款的银行;第五,以吸收存款为主的银行和以资金运用为主的金融机构将会发生分离。前者以资金采购为主,后者以资金运用为主。后者将有多种业态:有的以放贷为主,有的以融资租赁为主;有的是专业性的,如专做房地产方面的融资业务,有的是综合性的;有的是区域性的,有的是全国性的。


    四、银行业非正常的高额利润将消失

  最近,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与之相伴的惊人存贷款利差,中国银行业利差比国外高14倍。14倍的利差是如何算得的,中外银行的利差是否有那么大的差距,我没有作详细论证,但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其二,我国的存贷款利差比较大。正是这种高额利差,才使得我国银行业有如此高额的利润。我国股市有一个“参股金融”概念。某上市公司一旦参股银行,其投资收益就大增,股价就大涨。一个行业长期获得大大高于其它行业的利润率,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这种高额利润可以称为非正常利润。

  我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取得大量非正常利润,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垄断经营。过去晋商办票号不需要任何人批,想办就办。当票号的利润高于茶叶时,就会有一大批茶叶经销商改行做票号。这样,经营茶叶和经营票号的利润率很快就会拉平。

  我国银行业之所以能长期获得高额利润,就是因为垄断经营。这种垄断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融资方式的垄断。整个社会的资金必须存入银行,企业需要资金只能找银行贷款,否则就是非法集资。河北一位企业家叫孙大午,因贷款难,就向周边农户集资,虽然集资本息都已如期支付,但最终仍然以非法集资的罪名被判三缓四。二是银行业经营的垄断。办银行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获得批准。这样,已批准的银行就具有垄断经营的特权。

  二是政策给予。国家规定了统一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等于给各家银行规定了固定的利差。银行只要吸收尽可能多的存款,并将这些存款贷出去,利差就会相应增长。中国的贷款一直都是卖方市场,有钱一般都不愁贷。而贷款又有抵押,100万贷款,要150万以上的资产作抵押,这种生意几乎是傻瓜生意,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三是人为的卖方市场。近年来,我国存在着资金相对过剩的状况。国家一万四千亿外汇储备需要寻找投资去向;资本市场则是所谓流动性过剩。但与此同时,却是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大量的城乡待业者就业难。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融资渠道不畅,人为地造成融资活动中的卖方市场。正是这种卖方市场,为银行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随着金融创新和各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融资渠道的出现,银行业面临新金融业态的竞争将日益激烈;随着银行业本身的开放和各种民办银行、外资银行的大量涌现,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随着利率逐渐放开,优质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进行竞争,银行高额利润的时代很快就会结束。就象商业一样,只有象沃尔玛、国美这些能做到“天天低价”的优秀企业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大量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我坚信,商业的今天,将是银行业的明天。人为地让一个行业长期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将为市场经济这个“天理”所不容。


五、两大重要贷款对象
存在较大风险

  我国的金融一直是国有大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大银行不愿做小生意,不太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近年来,几大银行的县级机构基本都是多存少贷,甚至只存不贷,成了县域经济的“抽血机”。2005年末,临汾市尧都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只有127亿元。2006年6月末,徐水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只有23.2亿元。

  大银行将资金集中后,在贷款方向上有两个过多:一是对大企业放款过多,二是对房地产行业放款过多。

  我国银行界一直有企业越大越安全的观念。对中小企业贷款慎之又慎,对大企业贷款则是有求必应,一贷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计划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企业之所以安全,是因为一旦亏损,有国家财政补贴。现在,大企业一般都已成为上市公司,许多企业都有大量的外资股。这些企业再出现亏损,国家财政不能象以前那样补贴。

  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企业越大就越强,即所谓“做大做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大做亏,甚至做大做垮。因为企业规模是社会信用水平、企业体制、企业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函数。企业规模越大,“委托—代理”链条就越长,给人“捞”的机会就越多,从中“捞”的人就越多。人们捞与不捞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二是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水平。过去晋商做得很大,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分号掌柜的权力非常大,“捞”的机会很多,但很少有人捞。正因为没有人“捞”,许多商号才能成为百年老店,有的甚至经营几百年不垮。


  晋商的大掌柜、二掌柜、分支机构的掌柜以及众多的员工之所以不“捞”,因为晋商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晋商的诚信体系由以下方面构成:学徒:从本地选,要有保人;管理者:主要从内部产生;选掌柜:要考察祖宗几代;员工:必须在本地娶妻,家有人质;劳务市场:区域性经理和雇员市场;身股:既是激励,也是约束;关公:既保平安,也时刻在监视自己;商会:既是情感网,也是约束网;归宿:落叶归根,光宗耀祖。在这种信用体系下,不讲信用的成本无限大。因此,给他机会也不敢“捞”。而现在没有这样的信用体系,不讲信用的成本很低,所以不少人一有机会就“捞”。许多企业之所以一大就亏、一大就垮,就是因为大企业给人“捞”的机会多,从中“捞”的人多。

  近年来,股市和银行在联手吹泡泡。大企业又是上市融资,又是巨额贷款,企业规模迅速膨胀。而有些大企业的领导人,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领导人,做大的冲动非常强烈,都想进入世界500强。这种愿望不能说不好。但我认为,中国现有的信用水平、管理水平,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支撑大企业,硬要人为做大,最终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大做亏,甚至做大做垮。而一家大企业出事,就会牵连到不少银行。韩国的教训一定要吸取。

  建行研究部日前发布报告指出,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近年来,我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呈攀升趋势。由于贷款中存在虚假按揭和把关不严的问题,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得到了贷款。这正是我国房贷的风险所在。

  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8年。最近央行连续加息,个人房贷支付不断增加,意味着个人住房贷款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建行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通过金融创新,使房地产开发的资金供应不要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而是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如房地产投资基金、信托、融资租赁信托等等。

  去年以来,我们对房地产开发商预收购房款进行限制。这一政策的用意是好的,即防止购房人的资金损失。但应看到,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不是购房人,而是银行。购房人预付购房款,木质上是购房人向开发商放贷,是直接融资。开发商通过房价打折,使购房人获得了丰厚的资金收益。不准开发商预收购房款,等于取消了购房人向开发商放贷的权利。购房人只能将钱存到银行,由银行加几个点的利息后,将资金贷给开发商。这样,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的直接融资,就变成了购房人、开发商和银行之间的间接融资。银行第三者插足的结果是,购房人失去了预售房价打折的好处,银行增加了存贷款利差,购房人的利益被转移到了银行。因此,要真正保护购房人利益,不应简单地禁止预收购房款,而是要对开发商预收购房款的行为加以规范。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