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会“飞”吗?

作者 何禹欣

摘自《www.eastmoney.com》 2007年09月21日

  看起来象是中国造大飞机雄心的延伸,又象是中国银行们太有钱的又一个明证。

  忽然间,大小银行都不约而同地盯上了飞机租赁业务。虽然当事人不情愿吐露细节,传闻中交行、工行、民生和招行都有意开展飞机租赁业务。9月初建行与美国银行已经获得批准的合资金融租赁公司,据说也志在租飞机。中行,则是开此风气之先者。早在去年底,便以9.65亿美元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资产负债一并吃下了。

  行业分析师们认为,目前中国飞机租赁的供给非常有限,主要租赁资源被几个国外大公司所垄断,致使国内对行业定价权和供给方案都“不由自主。”银行的介入,一方面有助于缓解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运力扩张,但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打破外资垄断。对银行而言,这也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和中国最大飞机的供应商也赞成说,商机确实存在。9月18日,波音调高了自己对中国新飞机需求的预测。据估计,未来20年,中国将投入3400亿美元购买3400架新商用机。

  但银行监管者对此业务的寄望,更为高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本月中旬的航空租赁高峰会上表示,未来20年中国飞机租赁融资额至少在800亿美元以上。壮大国内航空租赁业,不但有利于促销国产飞机、支持大飞机研发项目,还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欧美的贸易平衡。

  业内专家解释说,过去中国租赁的飞机是一种跨境租赁,由国外的租赁公司在境外购买,然后在境外出租给中国国内公司。因而只能算作外国公司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而不是商品贸易进口。“为了减轻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政府抓一下飞机租赁,这也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然而,这种“政府一呼,银行百应”的模式是否合乎市场经济的规律,又具不具备有商业可行性呢?飞机租赁并非普通的按揭贷款,对专业性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熟悉各种机型的性能,还要求对全球飞机市场的把握能力。此外,与飞机制造商之间的渊源也很重要。以堪称中国和去全球飞机租赁市场头羊的GECAS为例,除了提供全方位的融资租赁服务,其兄弟公司也是全球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之一。

  更现实的是,相对于银行业的热切,中国并没有相应的航空专才储备可以呼应。在新近接受英文媒体Airline Business采访时,中国民航总局局长的杨元元承认人才匮乏是眼前最大的问题。“中国航空业有超过30万从业者,”杨元元说,“其中能够阅读Airline Business的非常少。”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