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在开放格局中
形成核心竞争力

记者 徐立京

摘自《经济日报》 2007年03月24日

  市场开放 促进发展

  记者:就您的实践和感受而言,2006年我国银行业的开放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郭树清:在过去一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对外开放开始步入新的时期。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分步放宽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地域和业务范围,来华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和投资参股的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到2006年9月底,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283家营业性机构。目前已有29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21家中资银行。引进外资190.2亿美元。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不仅吸引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消费者和企业得到好处的同时,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从利用外资方式看,国家和企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和国内投资银行业的日益发展,为我国以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降低融资成本、减少金融风险提供了条件,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记者:如何在同台竞技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关系到银行业改革开放全局的大问题。您认为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是什么?

  郭树清: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营销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我们更熟悉市场,更了解客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保持这些优势。但也应该看到,在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创新能力、成熟的经营模式,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

  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的取消,我们在市场上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外资银行带来的压力。一是它们争取高端客户的能力非常强;二是它们对高级金融人才的争夺很激烈;三是它们在一些技术和产品上确实有优势。所以,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而且还将更加激烈。

  记者:未来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将主要在哪些方面展开?

  郭树清: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是根本性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服务水平,二是风险控制能力。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互为依存。两者归根到底统一于现代商业银行的文化,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和机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我们选择了流程再造来推动这一机制的建立,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建行全面推进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原则。如今,建行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和团队正在迅速发展,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型有了良好开端。从总行到遍布全国的14000个基层网点,所有业务条线都开始围绕客户和市场高效运转。举个例子,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通存通兑,客户凭建行定期、活期储蓄存折、存单,在全国任何一家建行营业网点都可以直接存取现金、转账、账户查询。我们为客户办理交易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大量增加。

  记者:也就是说,开放格局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进一步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那么,您认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和银行体系结构已经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郭树清:我国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期。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从总体上说是更加完善和多样化了。大中小不同的规模,东中西不同的地域,全国性的、城市性的、地方性的,还有3月1日刚成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当然也包括日益增多的外资银行机构。银行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市场对金融服务日趋旺盛的需求,银行业对经济发展所应起到的"造血"、"输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要看到,在共性文化的基础上,各家银行的个性文化会越来越突出。首先是市场定位会拉开差距,对客户的选择会明显有所区别;其次是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在共同的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是风险偏好也将越来越不一样;第四是内部员工的认同方式也会各有千秋。这会有助于我国银行业从总体上形成专业化的各有特色的服务体系。

  巩固优势 加强创新

  记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对于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郭树清:近年来建设银行与名企、名校联手,建立战略联盟,例如发行万向龙卡、清华校友卡,携手打造国际信用品牌。深层次的考虑是要巩固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在特色领域拿出我们有竞争力的产品。

  就建行而言,经过50多年积累形成的传统优势领域主要有4个。一是基础设施融资在国内数一数二;二是住房按揭贷款开办最早,金额最大;三是信用卡业务增长迅速;四是一些中间业务基础较好。针对这4个方面,我们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巩固了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记者:那么,在突破传统银行业务、进行综合经营方面会有怎样的布局?

  郭树清:在新的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是,要及早进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虽然银行业总规模在扩大,但仍有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把综合化经营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金融形势及市场变化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课题,是日益成长的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同业竞争的主动应对。2006年以来,建设银行已与20家基金公司合作,代销基金74只,新增托管基金列市场第一。人民币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手机股市业务的推出受到市场欢迎。今年,在继续做好投行领域之外,还将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信托、保险等业务。

  记者: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一个关键是人才。前面您也谈到外资银行人才争夺战所带来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在人才方面营造自身的优势?

  郭树清:面对外资银行或其他同业在人才方面咄咄逼人的竞争形势,不少人担心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其他竞争对手的"人才培训学校"。其实,股改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日益壮大,以其优秀企业文化和美好发展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间,一展抱负。

  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是机会公平。要使员工在银行的事业发展中有平等的机会,能最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公平竞争中,按照市场价值标准体系给予员工公平待遇。

  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感到事业有前景,职业生涯有规划,发展有空间。要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归属感。在今天的建设银行,一个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企业职位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从董事长、行长到基层员工,全行全员岗位聘任,形成了公开选拔、市场招聘、专家推荐、竞争上岗等多渠道的选人用人机制。

  加快发展 服务大局

  记者:作为最早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效应在建行的体现也应该是充分的。您感觉上市对于国内银行业、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郭树清:优质企业尤其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市,让投资者享受这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同时通过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来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改变中国传统的金融结构,建立一个拥有风险分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上市以后,在严格的境内外市场监督和约束下,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大大超过8%的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降至5%以下,并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最难的是商业精神、商业文化的真正扎根。依法设立的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独立性不会成为太大问题,但是其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符合市场惯例,能不能把握住战略性的商业机遇,会不会把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协调统一,则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因而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通过自身改革成果的巩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记者: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来看,不论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还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论是抓好节能降耗,还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都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将有何作为?

  郭树清:积极配合宏观调控,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国有商业银行责无旁贷,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各个方面都有许多金融创新的需求,可以开辟很多新的增长点。比如说完善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体系,除了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控、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外,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建设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已经超过公司类贷款的40%,我们在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当今世界上,金融服务与科学技术一道构成了一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必须搞好金融的改革发展。构建一个既能推动经济增长,有效配置资源,又能减缓经济波动,合理分散风险,同时还能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金融体系,对于我国保持持续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