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京报》 2007年02月13日
银监会降低金融租赁公司设立门槛,民生等多家商行陆续将有大动作
“前度刘郎今又来”,1997年各商业银行被责令退出金融租赁业,孰料10年之后商业银行又重新被允许进入这一行业。本月初,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并从今年3月1日起实施。新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只要达到“五个标准”就可以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资本充足率符合注册地金融监管机构要求且不低于8%;最近1年年末资产不低于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最近2年连续盈利;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最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暗自准备
对于商业银行为何重新回归金融租赁业,此前已有银监会官员表示,商业银行进入融资租赁行业,是为了及时履行和兑现入世承诺,使境内外银行在开办融资租赁业务方面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
依据自身的资金优势和客户基础,商业银行主持金融租赁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在目前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也是由商业银行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此外,商业银行在专业人才、客户资源、营销网络、无形资产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也无疑会给目前萎靡不振的融资租赁业带来新气象。
但对于重返金融租赁业,大多商业银行却讳莫如深,有的甚至矢口否认。但有业内专家证实,多家银行实际已经间接进入金融租赁领域。如民生银行已于去年上半年专门成立了金融租赁服务部,目前其租赁业务资产已达100亿元,规模在全国金融同业中处于前列,另外有的银行还特意请专家为其员工进行金融租赁知识的讲课培训,只待一切瓜熟蒂落才会对外公布。
此外,中国银行已于去年12月18日以9.6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的100%已发行股本。业内人士估计新办法出台后,中国银行也有望迅速进军金融租赁业。
解决金融租赁业融资难题
目前我国金融租赁业的萎靡不振,按现行有关规定,租赁公司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限,利用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仅有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而不能吸收社会法人存款、不能进入货币市场。但融资租赁是资金密集性服务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在全面放行进入金融租赁业后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融资问题。
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租赁专家委员会成员沙泉表示,2000年出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是在我国入世前颁布的。“入世第一天我国就对外承诺可以按照《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在中国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但实际上到如今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申请金融租赁业务。”
由于在商务部注册所需注册资本只要1000万美元,而且商务部“只管生不管死”,审批之后不会对融资信贷企业进行监管,相对于银监会5亿元人民币的门槛和严厉的监管措施,外资银行于是纷纷选择到商务部那边去注册。
“从国务院‘非公36条’这个大的背景上来看,银行重新介入金融租赁业务应该是国家为解决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发展中间业务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而特地出台的政策。”沙泉同时认为,融资租赁业三起两落,每次银行都是最终受害者。
“过去很多金融租赁企业利用自己的‘金融特权’把自己当成一个转贷银行,有的甚至脱离了主业去炒股,结果引发大量的坏账。今天重新修订相关规定,也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仍需降低融资成本
专家表示,目前国外金融租赁机构几乎垄断了干线飞机、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的市场,而我国金融租赁企业没有与制造厂商对价的能力,成本压不下来。
据了解,我国每年都用金融租赁的方式从美国波音公司买飞机,GE(通用电器公司)可以先以9折优惠到波音买飞机,然后租赁给我国航空企业。而我国的金融租赁企业若到波音公司去购买飞机,相反还要加价10%,采购环节就压不下价格,租赁费就更高了,航空企业两相权衡,自然会选择GE而不会选择本国金融租赁企业了。
“航空公司也要看乘客的脸色,”沙泉说:“行政命令是不管用的,我们以为有资金就可以做飞机租赁,但航空公司只认价格,价格下不来,就不找你做。”
尽管商业银行已经在金融租赁业重新起步,但在金融租赁领域的一些动作仍显得生涩。一位金融租赁专家表达了他的担心,他对记者说:“有一次我给银行界的人讲融资租赁,我问他们谁在融资,他们有人说是承租人在融资,而实际上金融租赁是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承租人根本见不到钱,反而要向出租人支付租金。”
因此,有专家指出,目前民生银行与国家电网公司和空客A320合作,走的是和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共同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的道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把进口飞机的业务都垄断过来,以降低租赁成本,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另外,可以为国内航空公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改变其长期依赖外资进口飞机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