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单一融资加大银行业
系统性风险

 

摘自《中财网》 2007年02月07日

  近日,著名金融信托专家、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孙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房地产问题,归根到底其实就是金融问题。没有金融掣肘,就不会有房地产问题,不会有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更不会有房地产行业目前的困境。
  孙飞说,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依赖性很强,而做为资金融通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不健全,致使银行业在中国金融系统中一行独大,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这使金融业背负着巨大系统性风险。同时巨大金融需求的房地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资金和土地是房地产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没有金融支持不亚于釜底抽薪。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对地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孙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根据长期实证表明,房地产信贷市场有一个怪圈,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一方面银行流动性过剩,大量的资金积压,需要扩大贷款,为资金寻找出路;而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急需资金,却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本来该是情投意合,如今却是望穿秋水,不得相见。这几乎是目前银行信贷的最大问题,而问题就在于金融系统的残缺性。"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资产总共是46万亿,而其中商业银行资产就占了40多万亿,信托、保险、证券所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它们的金融资产加起来才5万多亿,仅仅为商业银行的1/10。这么一来,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就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健全。
  孙飞认为,银行为了避免风险,必须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然而,宏观调控如果对房地产行业一再采用"堵"的政策,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事实上,业内对于从两年前就开始的宏观调控有个共识,那就是房价的上涨导致积压在金融系统中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调控房地产业来减小金融风险。在中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演义中,房地产业是波动最大的。但是,如果金融体制方面没有深层次的变革,地产业大起大落还会重演。
  中国金融机构目前技术含量其实很低,房地产融资主要还是靠商业银行,而金融机构也乐于向房地产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模式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房地产所获金融体系的资金中,99%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及按揭。
  而在国外,在美国这种信托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一家大的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超过商业银行。比如说美国的北方信托银行,它管理着2.6万亿美元的信托财产。
  中国四家商业银行加起来也没它大,2.6万亿资产相当于中国两年的GDP,国外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跟商业银行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平分秋色,而现在中国的差距太大了。在美国的房地产融资市场上,房地产信托占了23%,抵押占了14%,银行占了47%,保险占了12%。融资选择相对于中国多元化程度很高。
  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多地依赖银行,一方面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因为一旦房地产有什么波动,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业;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也将越来越困难,一旦国家出台什么政策,银行业也作出一些调整,房地产就会陷入金融危机。
  鉴于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土地控制,银根紧缩,而地产行业本身又先天不足,中国目前残缺的金融系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解决不了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对此,孙飞认为,鉴于中国金融系统的问题,一方面,民众储蓄高达15万亿人民币,积压于银行;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而面临生存危机。而国家宏观调控采取的政策是收缩银根,控制贷款发行量,把风险降到最小。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问题,没有建设性的做法。国家为了降低银行业金融风险,而把责任和风险推到房地产行业,让地产商们去自己寻找出路。然而这却是金融系统的责任,金融系统应该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创造融资机会去支持各产业发展。而事实是产业在自己创造金融渠道与融资方式,这又是一个悖论。
  那么,合理的逻辑是什么呢?对于产业金融需求,国家宏观调控采取的方式不应该是"堵"的方式,而是"疏导"。为什么银行里会有如此巨大的积压存款?为什么民众非要把自己的钱存在银行里面?当然,一方面由于面对的社会压力和不稳定性,储蓄不难理解;但另一方面也反映民众缺乏投资渠道,单一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是金融业面临的又一问题。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创造尽可能多的投资选择,比如,产业基金、信托、债券、保险等。这样做的同时也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就会减轻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路径依赖,银行对地产贷款的高风险性也就会顺势降低。
  其次,对于地产行业本身的融资残缺性,就要认真考虑融资方式单一的严重性,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就目前中国金融和国家政策现状,地产企业积极行动,拓宽企业自身的融资选择,融资渠道多元化、国际化,降低某种路径的断裂对企业资金链条的破坏性。中国地产融资的多元化,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总结起来,也无非是两种融资方式,即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记者 梁文艳)
  中国产经新闻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