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12月26日
“我们计划明年上半年开设合资养老金公司。目前我行正在和国外的养老基金公司商谈合作事宜。同时我们也在积极酝酿开拓融资租赁业务,但目前还没有明确合作对象。保险业务将是我
们下一步开拓的重点。”中国建设银行(0939.HK)总行批发业务部总监顾京圃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对建行的混业经营前景充满期待。
《第一财经日报》:随着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满,外资银行已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在你看来中外资银行在业务开拓上有哪些主要差异?外资银行是否会对中资银行的传统业务构成威胁?
顾京圃:我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外资银行很难取代中资银行目前的地位,特别是在批发等传统业务领域。总体而言我认为相比竞争对手中资银行尚有三个明显优势。其一是中资银行网点众多。其二,许多中资银行在融资之后资本金日益雄厚,比如建行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是13%,资金实力一定程度上决定银行的话语权。最后,中资银行拥有非常广泛的客户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自身的弱点,虽然这些弱点在短期内可能还不至严重影响我们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比如我们的IT系统包括网上银行建设方面比外资银行要落后不少,这方面的差距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将会相当大。物理网点朝电子化、虚拟化的业务过渡,以及银行通过网上服务进入家庭等,这些都是未来大势所趋,我感觉这也是我们目前的弱项。
《第一财经日报》:关于IT系统方面,建行目前已经完成全国范围的数据大集中。这对你们目前的批发业务有何助益?
顾京圃:目前我行的数据大集中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完成,主要功能还是限于报表处理和账务集中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开发。全国联网数据大集中的概念是建行最早在国内提出的,其目的是辅助全行的垂直管理,使总行能够方便地查询全国哪怕是一个边远小城市网点的每一笔业务数据。目前的主要功能是核算,但应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随着系统进一步的完善,对于我们批发业务的帮助也正在与日俱进。我们知道建行原先是以基建项目为主,各分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因此总行的宏观控制往往偏弱。在数据大集中之后,有助于加快改变这一局面,在业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上的提升目前已有一定成效。
《第一财经日报》:建行上市之后的募集资金十分充裕,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流动性过剩远甚于股份制银行。那么你是否也面临着钱太多而“压在手上”的问题?建行的批发业务是否存在找不到好项目的困窘?
顾京圃:流动性过剩是目前中资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建行而言,在局部或者说部分区域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当然要纠正的是流动性过剩不仅仅是因为资金庞大。其实建行在上市之前已经有贷款难放的感觉了。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我们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不断强化这个理念,因此在放贷上日益谨慎,好项目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对客户的选择也非常慎重。应该说我们的风险控制的手段和工具还要继续加强,所以这方面必然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第一财经日报》:按国际化主流银行的标准,非利差收入应达到40%或50%,建行目前的比重如何,今后怎样来提高这一比重?
顾京圃:我认为这方面各方的统计口径是不一致的,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建行目前的非利差收入比重按我们自己的口径是10%。我认为银行非利差收入高低与宏观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是密切关联的。由于国外货币市场的存贷利差较小,加之比较早地使用了资本充足率这一监管指标,为了增加盈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选择。提高中间业务比重可以减小对资本金的依赖,因此,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我行的规划,每年的中间业务增长比率是30%,战略的重点就是转变我们收入的来源和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