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

作者:贾新光

摘自《新财经》 2006年11月13日

  一、全球汽车市场低迷,凸显中国增长势头强劲

  去年欧美汽车市场不景气,由于油价攀升,汽车销量下降。1~10月份,美国汽车销量为1,470万辆,是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的汽车销量都减少了26%,通用在美国本土市场的占有率从上年同期的25.6%萎缩到22.1%,福特则从20%下降到17.3%。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情况要好一些,但是汽车销量也下降了3%。由于业绩不好,经济效益差,通用和福特债券等级降至垃圾级,以致有人曾预言通用和福特将在半年到一年内破产。通用2005年亏损总额达到38亿美元,德尔福的破产让通用承担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养老金和其他医疗成本。2005年10月17日,通用汽车公司与联合汽车工人工会达成一项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暂定协议。根据协议,通用公司的退休人员医疗保健债务可减少大约25%,即150亿美元;该公司每年员工医疗保健开支可减少大约30亿美元。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指出,福特也有可能会宣布自己的破产计划,该公司累计亏损金额达2.84亿美元。

  去年欧洲汽车销量为1996年以来最差记录,其中法国汽车销量下降5.8%,西班牙下跌9.6%,英国减少10.8%,德国汽车工业大量裁员。

  与此相反,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企业在欧美市场取得良好的业绩。2005年丰田集团在全球完成生产量825万台,比上年增长9%;完成销售量809万台,比上年增长8%,均超过丰田2005年年初预测的数字,净利润可达104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本田公司2005年销售汽车335万辆,增长5%。

  尽管有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受到全球汽车工业的关注。1~11月份中国汽车产量完成514.47万辆,比同期增长10.24%;销售完成513.76万辆,比同期增长12.07%。其中乘用车累计生产352.29万辆,同比增长16.40%;销售351.53万辆,同比增长19.48%。其中基本型乘用车累计生产247.43万辆,同比增长20.05%;销售245.64万辆,同比增长22.52%。许多机构都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作出乐观的预测,中国汽车市场也就成为各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点市场之一。如丰田提出要在2006年汽车销量超过通用。根据丰田汽车的计划,在2010年前控制15%的美国汽车市场,在中国市场则要占到10%的份额。日产的180计划(即在全球增销100万辆)、现代公司的第五战略都需要中国汽车市场作为战略支撑。至于一些在本土不大景气的公司,更希望在中国市场上补回一些损失,所以中国汽车市场对跨国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2005年各跨国公司在中国表现各异

  去年,基本型乘用车以累计产量排行是上海通用(含东岳)、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现代、广州本田、天津一汽、奇瑞汽车、东风日产、神龙汽车:而以累计销售量排行依次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广州本田、天津一汽、奇瑞汽车、东风日产、神龙汽车。产量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东风日产(154.70%),其次是上海通用五菱(153.73%)、上海华普(117.27%)、奇瑞汽车(115.99%)、吉利浙江豪情(112.33%)、哈飞汽车(67.96%)。主要生产企业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金杯汽车、比亚迪、长安铃木等。销量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上海通用五菱(196.30%),其次是东风日产(167.89%)、上海华普(138.76%)、吉利豪情(111.46%)、奇瑞汽车(100.91%)、东风悦达起亚(67.23%)、北京现代(58.8l%)(见表1)。

  通用在华的两个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和上汽通用五菱分别以325,429辆和337,188辆的成绩,登上中国汽车年度销量总冠军和微型汽车行业亚军宝座。通用汽车在中国实现连续五年赢利,并首次成为中国汽车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双料冠军,共计销售汽车665,390辆,同比增长35.2%。其中,以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轿车为“主力”的雪佛兰和五菱两大品牌,在2005年均有突破性发展,销量占据通用汽车中国公司2005年销售总量的60%。

  东风日产取得异乎寻常的增长速度,超过170%。现代继续书写在中国的神话,2005年产销量增长了50%以上,超过23万辆。东风悦达起亚的产销增长也超过了67%。一汽丰田1~11月份产量增长43.86%,销量增长60.04%。神龙汽车的高速增长也增强了PSA在中国发展的信心,从2006年开始将加快新产品投放的速度。

  去年令人关注的是大众在中国“走麦城”,上海大众产销量分别下降36.40%、31.94%,一汽大众产销量分别下降19.59%、20.89%,丢掉了保持20年之久的产销量第一的宝座。长安铃木也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似乎没有像大众那么引入注目。

  三、跨国公司调整中国战略

  去年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如《汽车品牌营销管理办法》、《二手车经营管理办法》、《进口零部件整车特征管理办法》等等,同时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许多跨国公司都进行了新的战略调整。

  (一)通用

  通用开始在全球实施新的品牌战略,在中国从低到高,推雪佛兰、别克、凯迪莱克三个品牌,为此上海通用开始全面接管雪佛兰的品牌管理。由于雪佛兰在中国过去并不是很成功,中间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产品的选择不适合中国的市场状况,合作伙伴金杯通用的特殊情况等等,而2005年雪佛兰品牌定位为以经济型轿车为主,这一战略取得显著成功。

  2005年通用公司在中国另一个大的变故是墨菲辞职。通用汽车在亚太区业务的85%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太东北部地区。因此,瓦格纳认为,将亚太总部移师中国上海,将有助于通用汽车更靠近业务中心,与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更紧密地合作,从而得以更高效地拓展今后的业务。通用亚太区总部迁来上海后,通用的管理中心、投资中心都会跟着进行这种转移,这必然对通用中国总部产生影响,亚太区总部对中国事务插手管理肯定是在增加而非减少。那么,作为直接管理中国事务的通用中国总部,势必与亚太区总部业务多有重叠。墨菲的辞职也正是由于这个复杂的背景。

  (二)丰田

  前年12月28日,丰田汽车对外公布了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内部结构调整计划,丰田将新设负责中国市场事务的“中国总部”,以及强化内部审计的“全球审计室”。丰田中国专务丰田章男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尽管丰田的目标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境界,但目前中国的现状却是“有山没有丰田车”。此次设立中国总部,目的在于提升过去设在亚洲总部之下的“中国部”的级别,从而加强对中国市场的管理。他将直接管理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和丰田北京事务所,此前一直负责丰田中国事务的丰田北京事务所的事务,将逐渐转到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在与广汽牵手后,丰田在中国的生产布局基本完成,形成了长春、天津、广州、四川四面合围之势。目前,天津合资工厂年产花冠和威驰12万辆,加上2006年初还要形成l0万~13万辆皇冠的产能,四川厂生产的柯斯达、普拉多一万辆,长春合资厂陆地巡洋舰产能为一万辆,再加上2006年佳美投产后的10万辆产能,丰田很快将在中国形成40万辆左右的产能规模。

  (三)福特

  去年7月7日,上市公司江铃汽车(7.74,-0.36,-4.44%)发布公告称,证监会已同意公司第一大股东江铃汽车集团公司,以其持有的江铃汽车41.3%国有法人股和部分负债合计净值4.5亿元,分别对江铃控股进行增资。由此,江铃汽车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江铃控股。而由于长安汽车(5.15,-0.24,-4.45%)在江铃控股中拥有50%的注册资本并成为实际控制人,长安汽车成功入主江铃。

  此次股权变动,表面上看长安汽车控制了上市公司江铃汽车,幕后的真正推动者其实是福特公司。2005年7月1日,江铃汽车公告表示,公司董事会已经选举福特中国董事长程美玮出任江铃汽车副董事长。事实上,福特汽车公司直接持有江铃汽车29.96%股份的流通B股;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又是长安汽车的合资方,双方各拥有合资企业长安福特50%的股份,生产福特蒙迪欧等乘用车型。

  由于马自达和福特的特殊关系(福特在1979年获得马自达25%的股权,1996年又将持股比例上升为33.4%,取得控股地位),再加上马自达与一汽的合作升级(从技术合作生产MAZDA6,到2005年3月底与一汽成立了一汽马自达销售有限公司,负责销售马自达旗下所有的车型),使得很多人猜测长安重组江铃之后,为福特腾出合资名额,此时马自达就是最好的桥梁,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福特左手牵长安右手携一汽的场面。

  (四)日产

  去年8月8日日产汽车表示,中国商务部已经正式批准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日产汽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部,从而全面取代此前日产在中国所设立的事务所。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将由以前的日产北京事务所所长石原忠志担任。新成立的日产(中国)投资公司将是日产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10.15亿美元。新的投资公司的职能主要包括:日产在中国的公共关系、日产品牌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工作。

  (五)大众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副总裁、大众汽车中国业务总负责人魏智博博士宣布,大众汽车将重新调整其在中国的策略,以保住其在市场的领先地位并在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中获得成绩。魏智博所谓的“调整”包括大众在中国的所有经营领域,特别强调了三个方向:一是确定准确的市场定位;二是提高销售的竞争能力;三是提供更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系列。大众2007年在中国的目标是占轿车市场份额的25%。这意味着如果2007年中国市场销售400万辆轿车,大众必须销售100万辆以上。

  在日韩厂家的围攻下,要想实现100万辆这个目标,必须实现南北大众的整合。魏智博也坦承,整合南北大众困难重重,需克服诸多障碍。大众汽车将改变先前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分别生产“互补车型”的策略,将向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提供全系列产品。大众旗下斯柯达、西亚特等八大品牌都有可能拿到中国来,以解决大众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后续车型不足、品牌延伸过度的问题。

  四、跨国公司投资新趋势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产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对全球1000余家跨国公司在华产业投资趋势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结论是:跨国公司在尝试进入阶段通常采取“介入性投资”(象征性的与中国国内企业共同出资,参股比例较低,不占经营主导权),对华投资的目标是追求贸易权益;而在进入整备期后,对华投资目标转型成为利用资金、网络、信息等综合优势,提高出资比例。为确保经营利益,投资整备期跨国公司的独资、控股、实质性投资在对华投资中的比例将增加。投资整备阶段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开始步入“收获期”,另一方面要适应全球产业发展,根据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变化继续追加和转型投资,开拓中国市场,以巩固和完成其整体战略布局。这样势必带来新一轮对中国的产业战略投资,也为中国各地政府吸引外资提供了良好机遇。

  处于投资整备阶段的跨国公司,未来投资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继续保持技术优势战略,加速基础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将高端产品和技术开发保留在母国。此类公司将会继续扩大对华的生产投资。第二,目前投资地点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对服务贸易领域投资需求增多,开始加强建设销售通路体系,实施树立品牌战略,此类公司另一个重点是扩大销售与售后服务的投资。第三,一些生产制造型跨国企业完成对华组装工序的转出,将进入深化技术转让阶段。比如在IT领域,以软件和系统集成开发为主的技术型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强在华业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技术开发人员的潜力,开始纷纷把应用性研发中心和项目设立到中国,培养本土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国外的研究成果证明:第一,与国际间接投资相比,FDI的根本特征在于拥有企业的控制权;第二,跨国公司对FDI企业的控制权来源于其垄断优势;第三,为保护垄断优势并获得最大利润,跨国公司通常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第四,在一定条件下,外方同意组建合资企业,但会谋求企业的控制权。

  跨国公司控制关键技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外合资企业只能向跨国公司或跨国公司在华的独资子公司购买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二是合资企业的技术部门由跨国公司控制,对中方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三是国产化零部件的采用与推行须征得外方的首肯。控制关键技术能够间接地独占完整的收益权。由于核心技术产品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公开的市场价格可资参照,跨国公司通常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将核心技术产品或技术使用权卖给一个“价格接受者”,阻止东道国投资者分享由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垄断利润或租金。由于必须得到跨国公司关键技术的供应,合资企业的前端命脉——供应能力就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能有效地防止关键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迅速扩散,避免东道国的企业通过“干中学”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

  跨国公司会根据市场扩张战略的需要,在中国成立多个合资企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每一个合资企业的市场范围缩小了,削弱了单个企业的谈判能力,既能防止中方对国内市场的潜在垄断,有效地抑制某些合资企业中方所拥有的管理和决策优势,也能避免中方可能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对合资企业市场资源的控制。

  在中国汽车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后,跨国公司投资目标逐渐转向利用技术、信息、网络、资金等综合优势,重点转向研发、采购、销售和服务领域。主要包括:

  1.关键零部件生产。关键零部件生产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具有很高价值的环节,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整车制造企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由于中国加入 WTO以后,对发动机和零部件合资生产允许合资、控股和独资,所以跨国公司开始控制供应链。外资控制供应链有两种方式:一是建立控股或独资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二是将原有的合作企业引入中国。

  2.技术研发。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车型技术,都需要合资企业项目公司支付高额的知识产权费用,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赚钱的主要盈利点之一。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独特性,直接引进产品在中国生产是很难成功的,必须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开发,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比如通用上海泛亚中心(它在通用中国产品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众在上海建设试车跑道等等。

  3.销售服务。领域拓展销售服务网络,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实现价值转移。

  4.金融服务。汽车金融业务的运营集合了汽车产业及其延伸的相关服务价值链,是汽车产业链运转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跨国公司都已经进入汽车金融领域,力图获取最大的利益。

  五、跨国公司整合销售网络

  近十年来,汽车市场的购买主体发生了极大变化,从集团消费为主演变为以私人汽车消费为主;中国汽车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家流通主渠道垄断演变到多元化经营,流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代理发展到品牌专卖。进入2l世纪以来,4S店风靡一时,但是2004年汽车市场的低速发展,汽车价格的不断降低,4S店模式受到极大的质疑。《汽车品牌经营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汽车营销模式发生很大影响,2005年跨国公司的销售系统有了新的转变,对原有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同时加强了对销售系统的控制。由于《汽车品牌经营管理办法》要求跨国公司对进口汽车设立品牌总经销商,各公司或将进口汽车和地产汽车销售业务整合到一个体系,或者单独设立进口汽车销售公司。另外各跨国公司都加强了对销售网络的控制。

  (一)丰田

  丰田汽车制定了到2010年为止、在中国的汽车销售专卖店扩大至1000店的计划,将比当前约140店增长7倍以上,使丰田汽车销售店数量与德国大众公司在中国所拥有约1010店的庞大销售网相匹敌。目前,丰田在华已建有三条销售渠道,其中包括丰田分别与一汽和广汽合作建立的销售丰田品牌汽车的网络。雷克萨斯从丰田的销售渠道剥离出来,是丰田全球的统一计划。

  (二)大众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对全国经销商网络的整顿重组取得较大的进展。除了对现有的600多家经销商进行重组,淘汰了其中的20多家之外,上海大众还提升部分二、三级经销商的级别,对在销售或服务上有单一强项的经销商进行整合。同时,一般和经销商两年一签合同的上海大众,此次和约100家经销商只签署了一年期合同。

  上海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叶永明阐述了2005年大众营销工作的八大重要转变。一是整车销售上开始关注直销;二是转变营销方式,从传统给经销商压库式的营销思路,到产品引导市场与市场引导产品相结合的思路转变;三是在区域营销上,由关注宏观消费,到关注区域和细分市场,以及细分市场中的目标消费群体;四是网络管理上由只关注网络合理布局到关注网络效率的提升;五是关注经销商的能力、财务、人力资源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六是推广服务营销,从关注车辆维修服务到关注人,以前是关注配件买卖,以后要关注对人的服务;七是把经销商管理纳入上海大众整个体系之中;八是对配件渠道进行集中管理。

  另外根据大众集团的安排,斯柯达在中国的经营授权给上海大众,由其全权负责生产、销售、网络和服务。斯柯达将于2007年在上海大众国产,当年达到4万辆的产能目标,最先国产的将是斯柯达中端产品欧雅。

  据《北京参考》报道:奥迪、大众、一汽集团于2005年6月签署备忘录,隶属一汽大众的奥迪事业部单独挂牌,一汽大众奥迪产品销售业务将归入奥迪事业部,财务实施独立核算,奥迪中国所辖进口车业务,也由奥迪事业部接管。“四环军团”在华的离心路线图逐渐浮出水面。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的地位相对特殊,向一汽大众经管会直接负责;但又不是一汽大众的全资子公司,行政级别与权限应略高于现在的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在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成立以后,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的业务重心,将转向大众品牌的营销工作;而奥迪中国的存在价值也将变得模糊不清。由于进口车业务将逐渐过渡向奥迪事业部,奥迪中国的职能将局限于品牌传播与政府公关。

  (三)福特

  从2005年8月1日开始,原有的长安福特市场、销售和服务部门职能,将由长安福特的销售公司来行使。长安福特方面表示,这一举措旨在通过重组及加强市场、销售及服务部门的功能来支持其业务拓展战略。该销售公司并不类似于其他品牌独立于合资公司之外的情况,仍在长安福特合资公司框架之内。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福特的全球产品战略,其在任何一个区域市场内都是力争前三的企业,而设立销售公司,则是福特实现在中国市场冲击三强的重要一步。出任长安福特销售公司总经理的汤德为同时担任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负责中国营销体系管理。分析认为,此举实际上是福特控制汽车销售工作的开始。

  马自达也曾经努力整合在中国的销售网络,但是没有成功。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总经理山田宪昭说,马自达的战略是今后中国产的马自达品牌轿车都由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销售。2005年年初,福特和马自达曾计划把马自达3交给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来销售,但长安福特拿到马自达3的生产权后,其刚刚成立的长安福特销售公司希望能销售市场看好的马自达3。因为福特在进入中国的四年中仅仅投放三款车上市,其中嘉年华一直销售不佳,蒙迪欧表现一般,福克斯才刚刚上市,投资长安福特的经销商几年来基本上没赚到钱,都希望通过马自达3改变盈利状况。所以马自达的销售网络整合并不顺利。

  (四)宝马

  自2004年11月起,宝马集团为大中华区市场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部门,负责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业务,以进一步强化宝马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史登科博士被任命为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在汽车金融方面,外资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11月2日,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将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亿元,并为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全资所有。该公司将首先开展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经销商服务,并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此外还将开展保险业务。

  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推出“弹性信贷”,消费者付完不低于车价30%的首付款后,在最后一个月留下不超过贷款额的25%作为尾款,以使消费者的月付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消费者还贷到最后一个月时,对其尾款的处理可以拥有三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一次性结清尾款,获得完全的汽车所有权;二是对尾款再申请为期12个月的二次贷款;三是在售车经销商的协助下,以二手车置换新车。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汽车批发贷款服务的国内合作经销商已达180家;而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公司在全国20个城市也已超过110家。对汽车金融公司来说,利好消息就是政府正在研究开放“融资租赁”,个人征信系统也在加快步伐。

  六、部分外资面临生产能力紧张

  虽然国家发改委认为5~10年后中国汽车工业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但是2006年部分重点企业面临生产能力紧张的问题。

  (一)本田

  广州本田2006款雅阁于2005年12月28日在广州正式下线,同时还举行了广州本田事业计划发布会,公布了2005年的产销情况,同时定下了2006年26万台的产销计划。曾庆洪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广州本田2006年的生产能力有36万辆。一厂只有24万台,二厂下半年投产,规模是12万台。因为建一个工厂要有一定的周期,没有18个月很难建设一个全新的工厂。从厂房的建设到设备的调试大约需要18个月,10个月建设厂房,半年时间调试设备,因为下大雨我们推迟了两个月,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因为产能有限,不是有意控制产量。在2006年,广州本田能力极度紧张,将面临市场形势很好却无力增产的尴尬局面。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本田把新车型思域放在了东风本田。

  (二)日产

  2005年前11个月东风日产累计实现轿车产销140,667辆,同比增长达168%,成为2005年国内车市增长最快的轿车厂商,预计2005年全年生产15万辆左右。2006年东风日产的销售目标为20万辆,2007年则为30万辆,即使不断改造扩产,到2007年,现有的广州花都厂区将出现生产能力饱和,东风日产不得不从现在就要考虑第二厂区的建设问题。

  (三)现代

  北京现代在2005年5月份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扩能改造,实现了产能从15万辆到30万辆的飞跃。中新北京网2005年6月17日报道,因工厂改造工程而停产近一个月的北京现代已经完成并恢复生产。改造后,北京现代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整车和30万台发动机。为扩大产能,北京现代将在顺义现有厂区的西南方向建设第二工厂,并于2006年正式进入筹备期。北京现代发展规划本部部长崔成起透露,第二工厂的产能将为20万~30万辆,将负责生产三个车型,工厂将于2007年启动投入生产。

  (四)标致雪铁龙
  去年12月26日8时58分,在神龙公司总部大楼财务结算中心的大厅里,随着总经理刘卫东按动销售终端系统的商务开票键盘,屏幕显示:公司年销量首次突破14万辆,其中东风雪铁龙品牌系列产品超过l0万辆,东风标致307超过四万辆。公司自成立以来,年销量从五万辆提高到10万辆,经历了四年时间;从10万辆提高到14万辆,经历了两年时间。刘卫东指出,2006年将先后投放三个全新车型产品,产销量将有更大增长,经营业绩将会比2005年更好!公司副总经理华日曼在同记者谈话中说出了2006年几项计:一是产销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2006年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二是2006年有三款新车上市;三是产能提升计划。2006年生产经营规模会达到l8万~20万辆。

  神龙公司网站称:未来6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实现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神龙公司全面落实提升战略方针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二期工程建设(30万辆工程)的全面开工,将为神龙公司的生产经营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变化。2006年二期工程建设将全面建成。

  (五)通用

  目前上海通用汽车拥有金桥、烟台、沈阳四大生产基地,金桥南厂、金桥北厂、烟台东岳汽车、沈阳北盛汽车四个整车生产厂,以及金桥动力总成、烟台东岳动力总成两个动力总成厂。其中金桥基地的生产能力为年产32万辆整车,10万台自动变速箱、20万台发动机,其中金桥整车南厂建筑面积大于18万m2,规划产能为两班年产16万辆整车;烟台基地年设计产能为12万辆整车,37.5万台发动机;沈阳基地年设计产能为4万辆整车。2005年10月13日,上海通用北盛汽车二期项目顺利试桩,项目占地32.5万m2,一期生产别克GL8陆尊系列车型,产能为五万辆,二期项目预计2008正式建成投产。

  上海通用汽车年总产能可达到48万辆。2005年1~11月份,上海通用产量为19.69万辆,增长25.15%;东岳产量为7.77万辆,增长54.67%;通用北盛产量为2.12万辆,增长271.24%。预计全年超过31万辆,按目前增长速度,2006年将超过40万辆,逼近生产能力的上限。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