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实务战再度升级

 

摘自《北京商报》 2006年09月11日

  银监会批首家商用车金融公司落户中国

  8月29日,有“瑞典国宝”之称的哥德堡号复古帆船访问上海,受夹道欢迎。赞助商之一、也是瑞典的另一个象征及最大工业企业——沃尔沃集团则乘着这股“东风”,将它在亚洲的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落户中国。

  此间,沃尔沃宣布,在华全资的汽车金融公司已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正式批准,将于今年第三季度起正式运营。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专业面向商用车的汽车金融公司。

  据悉,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是第6家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自2004年8月以来,银监会先后批准了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和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沃尔沃等6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筹建。

  与前面5家已经开展的汽车金融公司不同,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公司专注的是商用车而非乘用车领域,它主要向商用车及建筑设备提供金融服务。新公司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

  截至发稿,记者获悉,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公司已获准在中国从事人民币业务。在最初阶段,新公司将向集团旗下业务单位包括沃尔沃卡车、雷诺卡车、沃尔沃客车、沃尔沃建筑设备等企业的客户提供产品融资服务。在稍后阶段,将向中国客户推出库存融资等金融业务。

  据了解,沃尔沃金融服务领域完整的客户融资体系包括:以产品抵押为条件的分期付款合同,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另外在很多市场里,也可以单独提供保险服务和维修合同或者与融资方案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这些业务将逐步在中国市场展开。

  同时,据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总经理岑家辉证实,公司首批业务已经开始运作,贷款将于9月初发放到客户手中,涉及到5个客户、7台产品,其中有4台建筑设备和3辆雷诺卡车。

  汽车金融操作实务

  商用车贷款适合专业机构操作

  据沃尔沃金融服务亚洲区总裁、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詹国栋介绍,沃尔沃在华开展商用车贷款,会先从产品融资做起,然后进行库存融资。对于经销商的融资量没有上限,基本是其月销量的2倍,销量越大的经销商获得的融资额度越高。融资还款期限通常为3年,最多可多达5年。

  “商用车客户为什么宁愿选择我们而不选择商业银行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比较了解。和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更能灵活掌握和追踪到客户偿还贷款的能力。”岑家辉则补充说。

  “对每一笔贷款,我们都上门拜访,填写详细的申请表格,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有精力这么去做。” 岑家辉说。沃尔沃提供商用车融资服务,其信贷审批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风险控制,而且在风控评价时,有类似于投行的专业团队对客户所在行业及其项目进行考察和估值。

据岑家辉介绍,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公司的业务流程如下:全公司只有22人,其中11人专事销售业务,其中8人作为现场业务代表,驻扎在全国8个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福州、成都、杭州和沈阳。

  每一笔贷款都会由公司的融资代表进行“家访”,并与其他业务单位人员共同为客户进行现金流预测。根据贷款金额的不同,贷款申请会提交到不同的信贷委员会进行审批。目前公司有3个级别的贷款委员会,每一级的信贷委员会对应一定的审批范围。

  商用车贷利率须比银行高
  据估测,沃尔沃部分商用车的贷款利率是9%左右,明显高于内地银行贷款利率(3年至5年贷款利率为6.48%),那么,商用车贷款靠什么吸引客户呢?

  詹国栋介绍说,轿车贷款利率通常会低于银行利率,但商用车贷款利率会高于银行利率。因为商用车是一个赢利工具,如果客户能够通过产品赢利,就不会介意利率。70%至80%的商用车客户都需要通过贷款方式购买。

  “目前商用车通过银行贷款不太容易。如果通过银行贷款,经销商要为消费者做担保,他要承担全部责任;而通过我们来做贷款,经销商与我们公司共同承担责任,他只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詹国栋说。

  如何定价保证15%净值回报率

  当本报问到,2005年,整个沃尔沃金融服务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5.30%,沃尔沃是否根据这个回报率进行定价,詹国栋回答说:“一般而言,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在12%-15%左右,沃尔沃金融服务按照15%-16%的净值回报率来进行利率定价。”

  他打了个比方:放出100元的贷款,其中有10元钱是股本,90元来自银行间市场,那么利率定价就是在1.5%(股本比例×股东权益回报=10%×15%)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拨备等因素,得出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

  “在定价方面,公司会在监管部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项目风险程度进行定价,以达到合理的回报率。”詹国栋说。

  额度无上限 但国内难超7500万元 



  根据汽车金融公司相关规定,对单一经销商的放款不能超过公司注册资本金的15%。比如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注册是5亿元,那么对单一经销商不能超过7500万元。这会不会限制市场发展?

  “到目前为止,在内地没有哪一家经销商的库存融资需要量这么大。这大概需要250台卡车才能超过。”詹国栋说。不过在国外,这个上限可能就满足不了客户需求,比如沃尔沃在美国的大客户单一融资能达相当于人民币2亿-3亿元。当然,当市场发育到那个程度时,公司也会相应增加资本金投入。

  詹国栋称,目前在国内,70%至80%的商用车车主都通过贷款购车。

汽车金融服务:皇冠上的明珠
  对于汽车金融公司而言,狭义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车贷和车险;广义的金融服务已涉足到投融资的多个领域,而且一些汽车制造商集团下面的金融服务公司开展的业务也早已不局限于本集团销售的车辆。

  业务范围广泛

  以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为例,它的功能是专业向集团旗下各业务公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提供融资、保险、不动产以及资金管理业务。与其他金融企业不同,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专注于服务集团内部企业及其相关客户。

  其服务范围包括对经销商和客户的融资;对集团内部和客户的保险;货币和证券投资等(见表)。

  最小的“孩子”最能赚钱

  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成立于2001年初,是沃尔沃集团旗下马克卡车、雷诺卡车、沃尔沃卡车、沃尔沃客车等分支之后第八大业务。它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在全球有25个金融服务公司、4个融资中心、1个保险分公司、1个房地产分公司,主要网点在欧洲和美洲。

  金融服务在整个集团里面是什么概念?截至2005年年末,整个沃尔沃集团的净销售额是2310亿瑞典克朗,这其中来自沃尔沃金融服务营业利润的贡献是20.33亿元。沃尔沃集团官方数字显示:“集团出售产品中的20%是由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

  不仅如此,从股东权益回报率来看,2005年沃尔沃金融服务达到15.3%,可能是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及工业引擎、航空航天等主营业务中回报率最高的一项业务。

  不管从回报率、利润绝对值还是对总销售额的促进来看,金融服务都可称做汽车制造集团“皇冠上的明珠”。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在成立5年之后,便作为沃尔沃集团投资中国的最后一块业务,匆匆进入。

  在沃尔沃中国第八个“孩子”诞生庆典上,沃尔沃集团执行副总裁Jorma Halonen、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国际部总裁G·ran Albertson、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中国区总经理Francis Sum以及沃尔沃汽车金融公司中国区主要高管等日前纷纷亮相外滩。“一出生便风华正茂”,这足以证明沃尔沃集团对最小又最能赚钱的第八个“孩子”的厚爱。

  “我们将向中国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金融解决方案。”沃尔沃金融服务国际部总裁悦然·艾伯森说。他表示:“作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机构,沃尔沃金融服务公司致力于增强沃尔沃集团、经销商及客户的竞争力,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

    为何跑马圈地

  2003年爆发的汽车信贷黑洞使银行、保险公司纷纷逃离汽车金融泥潭,但去年以来,各路资本悄然聚首汽车金融:商业银行回马杀来,生产制造厂家的财务公司也不甘落后。

  德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国汽车市场时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筛选合适的贷款人较为困难。“中国的金融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期,发展非常缓慢。”这样的评价应当说是较为中肯的。在发达国家,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是汽车销售方式的大头。美国的这一比例为92%,英国为80%,德国为75%,日本为44%。而全球各大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经营,大多成为超过汽车制造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

  据报道,以大众汽车公司为例,目前大约每3辆大众汽车集团生产的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由其下属的金融服务公司通过金融服务或租赁方式进行销售。截至2004年12月31日,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总资产为413亿欧元。而在2004年上半年,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就占据了通用汽车利润总额的50%以上。同期,福特汽车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福特金融公司。而在中国,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也正因为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充分的想像力相结合,吸引了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进入这个新兴的市场。对这个问题,沃尔沃詹国栋是这样看待的:“在中国提供金融服务对沃尔沃集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沃尔沃集团在中国持续增加投资。”

  背后的原因很明显,虽然从目前来看,中国汽车贷款比例仍然偏低(仅为20%),贷款总额为1800亿元,但前景诱人。据预测,即使未来20年,信贷购车的比例只有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国外汽车贷款比例为70%),汽车信贷也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

  因此,目前汽车金融公司跑马圈地的主要任务是帮助集团扩张业务和巩固市场份额。“对于集团来说,现在最紧张的不是钱,是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表示。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