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汽车金融何时可展翅高飞?

作者:范建军

摘自《中国汽车网》 2006年06月16日

  汽车金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向汽车消费者提供诸多种类的金融信贷服务。
发展至今,已贯穿汽车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这种促进作用,国际上各大汽车生产厂商也都把汽车金融的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以通用汽车为例,早在1919年1月它就设立了国际上最早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即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的前身。毫不夸张地说,GMAC在通用汽车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是在应对危机上都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在“9.11”后,美国汽车市场急剧降温,为了促进销售,挽回冰点市场,GMAC打出“零首付、零利率”的信贷口号,保证了汽车销售的稳定,不但挽救了通用,更间接稳定了整个美国的经济。

  以汽车金融作为工具,扩大汽车生产销售的作用广为人知,而由此产生的盈利也极为可观。一般来讲,汽车利润的30%来自于汽车消费信贷,20%来自于销售。从国际经验来看,汽车金融已成为汽车产业链中资本和利润收益率最大的一环,国外汽车公司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收益贡献率平均占到了其母公司利润的30%~50%左右,甚至起到了支撑、挽救其母公司的作用。仍以GMAC为例,自1919年成立以来,GMAC一直是通用的核心产业,也是通用最盈利的子公司。通用在美国43%的新车销售和其经销商72%的库存,都是由GMAC提供融资服务的。也就是说,如果GMAC停止发放贷款,通用有一半以上的汽车销售将发生困难和危机。而从通用的利润构成来说,信贷创造的利润高达50%以上。今年4月,通用为了挽救自身,将GMAC的51%的股权出售,虽说卖了个好价钱,换得140亿美元的现金,通用想以此期盼将新的信贷评级从“垃圾级”强拉回到“投资级”,从而脱离破产边缘。试想,如果没有GMAC,通用汽车难道不会步大宇后尘?

  反观国内。改革开放后,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尤其自2000以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产销量均已达世界三甲之列。但汽车金融发展的缓慢,与全球汽车金融服务融资总额占销售总额70%相比较,中国目前这个数字尚不足10%,巨大的差距也给我们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2005年汽车产销均超过570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超过275万辆,比上年增产超过24%。简单测算一下,以平均8万元每辆的融资额,每年2%的汽车金融服务增长率,按15%每年的汽车增长率,仅以乘用车为例,未来10年给予我们的总市场容量到达1.55万亿。如此巨大的市场,将带给我们多大的机遇和挑战,但目前除了一些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少量开展车贷业务以外,鲜见国内汽车生产商的身影。在汽车市场上正干得风风火火的民族汽车工业巨子们,你们是否应该来进来了?

  经过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和自主创新,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在国内基本站稳了脚跟,还已将“中国造”成功推向了海外,成为中国工业的骄傲。那接下来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发展汽车金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发展汽车金融可以促进产销,扩大市场份额。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而在我国,2005年,年产量50万辆以上的企业也仅五家而已,民族品牌汽车厂商的年产量仅区区10余万辆,这种发展态势根本无法与国际汽车巨头抗衡。随着WTO的进程加快,汽车保护壁垒逐渐开放。要想在日益国际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占一席之地,荆棘满路、任重道远。民族品牌汽车除了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生成水平外,提供优质的汽车金融产品服务也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个运转优良的汽车金融体系,将为民族品牌汽车的产销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其次,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开发高端产品。民族汽车品牌有着“价廉物美”的美誉,而实际上目前也仅在经济型汽车产品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汽车金融产品的引入,就能真正实现“造老百姓买的起的好车”的理想。彻底脱离低质低价的尴尬局面,完善产品系列,开发中高端产品,由此使得产销量以几何倍数增长,这才是立于国际汽车工业之林的基础。

  再者,有利于资源整合,汽车金融本身具有金融工具职能,随着中国金融管制的逐步开放,这些职能的功效将逐渐显现。民族品牌汽车厂商设立汽车金融公司,不但可以服务自身产品,也可以服务其它品牌产品,等到各大品牌与汽车金融服务融合到一定的程度,资源整合是顺利成章的事。一旦整合成功,无论对自身发展,还是话语权的取得,其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分析中国汽车金融服务现状,结合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此时民族汽车工业进军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正当时机。

  第一,汽车生产厂商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是普遍形式。从自身发展考虑,也要求民族汽车生产厂商在初步站稳脚跟后,特别如奇瑞、吉利这些已迈入中国汽车工业十强的企业也应该居安思危,为发展汽车金融业、振兴中国汽车金融尽责。

  第二,汽车金融行业目前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以车贷业务为例,消费者却步于目前产品的高门槛,而金融机构也因顾虑风险而简单采用提高首付、缩短贷款年限的方法开展业务,同时,在国家不断加大征信力度的背景下,国民的诚信度已有了空前提高。因此,只要认清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大力发展业务,快速做强、做大。

  第三,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在资金、网络化、经营范围等方面受制于《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同时也受困于已有的风险管理经验和业务流程模式无法在中国发挥作用,业务进程缓慢。除GMAC外,其它的汽车金融公司基本未开展业务,而GMAC存量业务也仅区区5000笔而已。而内资汽车公司却可以采用设立财务公司或申请内资融资租赁资质来开展业务,完全可以绕开汽车金融公司的政策障碍,赶在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破解困局前占领巨大的中国市场。

  第四,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背景下,内资汽车金融公司在风险的调查、管理、处置上,相比较外资而言将会更有优势。由于征信体系建设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失信惩罚机制尚未完善,无疑降低了违约成本,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高效违约处置体系。这样的体系建立,将涉及到企业以外的许多单位和部门,而政府部门是其中重要环节,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内资企业无疑更可八面玲珑。

  第五,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金融服务产业是一个管理密集型行业,随着业务的增长,它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作为民族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在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必将得到社会大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那么,民族汽车进入汽车金融服务业如何破茧?

  通过十余年的积累,民族汽车厂家无论在资本、品牌渠道建设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因此进入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他们能充分认识汽车金融的风险,并能有效控制、有能力设计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有能力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先行者已开始介入汽车金融行业,经过10多年的积累,已培养一批人才,尤其是其中一些经历了02、03年车贷的激增激降历程的核心从业人员对中国国情下如何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经过不断总结和研究,他们已经摸索和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有较强风险管理能力及完整业务体系的汽车金融的业务模式。

  结合中国现状,民族汽车工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也符合中国社会规律的汽车金融发展之路,进而反哺母体,壮大民族汽车工业。

  民族汽车工业目前可以设立财务公司的方式开展汽车金融业务,或者申请融资租赁资质开展厂商租赁业务入手介入汽车金融行业。融资租赁业务在国外是汽车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整个汽车金融业务的60%以上,但在国内,汽车金融公司是不允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同时,由于融资租赁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杠杆作用,国家正在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内资融资租赁试点工作,汽车的融资租赁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融资租赁本身所具有的税收优惠和产品多样性,因此汽车融资租赁相比较目前汽车金融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优势相当明显。融资产品的债权或所保留的产权又可以以信托、债权融资等方式融得资金,由此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从而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有三、五年时间,当业务到一定阶段,汽车金融行业也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对此必将进一步开放,无论是在资金限制、网络和业务品种上。此时我们视时机进入汽车金融公司行业,那时我们在业务规模和能力建设上已领先一步。由于这一步的领先,为我们开展全品牌营销,进而为开展行业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有十年时间,中国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必将越来越细。而那时,民族汽车金融公司发展也已经极具规模,凭借其规模优势和专业能力,足可以组建专业的汽车银行,将业务方向提高到行业高度,再伺机整合汽车行业,在做强自身的同时也做强了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其产生的实际意义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作者简介:范建军,从事个人汽车信用消费服务近十年,在汽车金融营销、风险控制、融资租赁等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