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华商世界》 2006年05月10日
不让出控股权,独立实现国际化,但也不排斥与合适的外资企业合作,也许这是真正的“靓女”
本刊记者 萧一泓
“不控股什么都可以谈,控股什么都不可以谈。”
4月11日下午三点,北京辛庄桥附近三一工业园。三一集团的一位负责融资租赁的人士告诉记者,卡特彼勒在两三年前最先相中的收购对象是三一重工,而不是徐工机械。
而他所表达的与外资接触的立场,与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在前些日子的言论形成呼应:“三一重工是不可能被收购的企业,我们对自己所持有的股权是很看重的。”
主导权不可让度
走访北京三一工业园时,记者试图联系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本人,却得知他此时正在国外出差。
3月25日,向文波曾表示:三一重工不完全排除和战略投资者的接触和合作。三一重工现在并不缺钱,所以可以接受的战略投资者是希望他们能给三一重工带来资源和市场,如帮助三一重工更多地进入国外的市场,进行产品的整合等等。
不久,向文波便去了国外,中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4月16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向文波的手机,电话接通瞬间后又被挂断。晚上10点,刚开完会的向文波用低沉而清晰的口音向记者证实:“我们现在没有和外资接触。”记者的猜疑被打破。
向文波此次是去了印度分公司。三一重工正在印度建一个分厂,前期已投入700万美元,期望做到1亿美元的规模。
谈到凯雷收购徐工,向文波加重了语气:“说老实话,感觉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收购的目的如何,控制权都不在自己手中了,终究有失妥当。”
向文波说:“对于外资收购,我们一直都抱着排斥态度。”他特别强调,控制企业发展的主导权,应该是一项基本原则。
向文波同时认为,对于外资收购,整个机械行业普遍都持反对态度。“机械装备业属于战略产业,像国家主权一样,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分割,我们必须掌控中国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对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观点,向文波表示赞同,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向文波表示,中国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政治大国,应该配备相应强大的制造工业和军事工业。但是由于西方国家长期的技术封锁,中国的重工装备技术只能靠自己发展。如果机械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外资控制了,那么,中国的技术创新将失去物质基础。
三一重工不缺钱
“现在不需要融资,实际上也没有对外融资。”见记者持怀疑眼光,前文提及的三一集团人士解释:“三一集团需要融资,但三一重工不需要”。
如果去三一重工走一走,相信大多数的三一员工都和总经理向文波一样,会信心满满告诉你:“我们现在不缺钱。”
三一重工的底气来自哪里?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前企业的效益比较好,二是在国内实现融资并不困难。
三一重工近几年的业绩堪称骄人: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92亿元、5.50亿元和9.84亿元,2003年达到20.88亿元,2004年更高达26.56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432.65%和577.55%。
据向文波介绍,去年三一重工的销售总量略有下降,但市场占有率在提高,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2006年,三一重工投资的底盘、搅拌车等相关多元化项目将开始赢利。
前文提及的三一集团人士向记者透露,三一重工刚刚通过农行发行了总额为9亿元人民币的1年期机械债券,目前公司的资金很充裕。
独立国际化
2004年初,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集团董事会上宣布:2010年三一重工的销售收入要达到300亿元,成为世界级企业。下一步,三一重工的主要目标就是拓展国际市场,尽快走出去。
近几年,三一重工的产品出口增长迅猛,2004年出口额为1400万美元,2005年为3000万美元,今年估计将超过5000万美元。
三一重工的主营业务涉及混凝土机械和路面机械两大领域。截至2005年上半年,国内拖泵市场保有量约2.5万台,三一重工累计销售超过6000台,市场占有率达24%;国内泵车市场保有量约4600台,三一重工累计销售超过2000台,市场占有率高达43.5%。
对于技术创新,三一重工一直都是高度重视,年销售收入的4%-7%被投入到技术和产品开发中。前不久,三一重工承担的“基于转运车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及信息化制造”和“混凝土泵车臂架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领域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产品方面,三一重工定位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档工程机械,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确保主导产品领先的同时,三一重工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发现和填补市场空档。而置入挖掘机、旋挖钻机业务,将为公司创收增添强劲动力。
相比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的在发动机、筑路机、土方机方面不敌前者,但其三大主导产品拖泵、泵车、压路机远超前者,尤其是拖泵和泵车居于全球领先位置。可以说在主导产品方面,三一重工和卡特彼勒存在相当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卡特彼勒的销售网络遍布世界各地,而三一重工又迫切需要把自己的产品销往海外,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潜力显而易见。
由于卡特彼勒对国内机械装备企业只有并购而无合作计划,并提出控股、控品牌等苛刻条件,三一重工自然不可能接受。
从当前来看,三一重工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国际市场建站设点,实行先出租后销售的策略,既有直销模式,也有厂家代理模式。截至2005年,三一重工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处或代销点,预计今年网点将遍及75个国家和地区。
在坚决否定控股收购时,向文波又补充道:“如果有合适的外资企业,比如技术上互补,市场上相互支持,我们也不一概反对。”
有缘分才考虑结亲。不难想象,三一重工独立国际化的路还要走很长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