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信贷服务起步
汽车金融公司困境中挣扎

作者:杨仕省

 
摘自《财经时报》 2006年3月25日

    与国外成熟的汽车信贷模式相比,国内的汽车信贷业仍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统计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而中国的比例目前大约在20%左右

    3月20日,家住成都的杜先生来到当地的西部汽车城,打算贷款购买一辆蒙迪欧尊贵型车。向车商一咨询,他的心情大受影响。“本来以为在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车可以有些优惠,可是仔细算下来,与银行的汽车贷款相差不多。”他的买车计划只好搁浅。

    与此不同,年近30岁的刘先生在成都一家中小企业上班,妻子是某超市的员工,两人年收入不过4万元左右。虽然收入不算高,但刘先生通过某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把心仪多时的君威车开回了家。

    在私家车拥有量仅次于北京、广州居第三位的成都,汽车金融贷款购车成为一时之风。“之所以选择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就在于手续简便,能够享受最佳的服务质量。”刘先生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像刘先生这样通过汽车金融公司提供购车信贷业务实现购车梦想的人数,在中国已不在少数。目前,包括大众汽车金融和通用汽车金融在内的多家跨国汽车巨头,已在北京和上海等地提供信贷业务和相关的汽车金融服务。有人认为,汽车金融公司正和银行之间展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

    与银行博弈

    在汽车信贷业务上,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是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银行仍将是车贷业务的主要经营者。

    首先,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没有利率优势;其次,汽车金融公司尚不能开设分支机构;此外,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的品牌单一,而银行可做国家允许的所有品牌的汽车贷款业务。

    与银行相比,汽车金融公司也有许多特殊的优势。尤其是,作为附属于汽车制造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公司,他们可通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营销网络,与客户进行接触和沟通,提供专业化服务。如果一个客户到汽车金融公司申请贷款,汽车金融公司可能会给该客户提供车辆保养使用等方面的优惠。

    拿美国来说,汽车金融业务多种多样,包括分期付款零售方式、融资租赁方式、信托租赁方式、汽车分期付款合同的转让与再租赁等,并有厂家贴息、客户享受零利率等多项优惠措施。

    这些对经销商来说是利好消息,因为再也不用向银行交纳银票保证金,甚至不用占用流动资金。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没有了银行贷款漫长的等待,买车欲望也会更强烈些。

    不过,由于在中国不能设立分支机构,汽车金融公司主要采用通过经销商为客户服务的方式。如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不开设门店,而是向汽车经销商派出常驻代表,开展对经销商的培训、贷款客户的资信调查等工作。

    事实上,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各有所长。“如果客户不想在银行接受其他的金融服务,只想在购车用车上有所优惠,那么选择汽车金融公司就比较实惠;而如果客户想在贷款购车的同时,享受银行方面提供的信用卡优惠,在某些商户享受打折等服务,那么选择银行就更加实惠”。

    在国际上,汽车金融公司从最初到现在,其最主要的任务都是促销产品。“在可预见的3~5年内,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不会对商业银行车贷构成威胁,更多的消费信贷将会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上海农行的一位车贷专家称。

    蹒跚学步

    与国外成熟的汽车信贷模式相比,国内的汽车信贷业仍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统计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而中国的比例目前大约在20%左右。2004年上半年,福特汽车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自汽车金融,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也占据了其利润总额的50%以上。

    上海通用浦东东昌汽车经销商某高管告诉《财经时报》:“政策规定不能做租赁业务,在国内利率必须遵从人民银行现行的利率水平,其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他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汽车厂商只有让消费者享受方便、快捷的购车服务时,才能促进汽车品牌的销售。

    尽管几大国际汽车巨头均在中国设立了汽车金融公司,但国内个人信用制度不尽完善,也影响了汽车信贷的普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细则》规定,商用车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自用车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20%,贷款期限不超过5年。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李副所长认为,金融是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银行搞汽车金融贷款并不具备优势,最终将让位于汽车金融公司。而中国现实的情况却是,60%以上的购车人买车时喜欢向银行贷款。不过,银监会为防范风险,现已开始着手制定政策加以约束。

    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全款付费仍是消费者付款的主要手段,7成人不认同汽车信贷业务。其中,选择个人全额付款的占71.33%,贷款占14.77%,单位付全款占13.90%.显然,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信贷的完全认同还需要一定时间。

    安享鸡肋

    众多汽车金融公司觊觎中国之际,汽车信贷在银行眼里却正形同鸡肋。在高额不良贷款的压力下,面对整个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众多的银行一度将首付提高到30%~40%,消费者在贷款买车时,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附加条件。

    据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而呆坏账就近1000亿元,坏账率达40%左右,在上海,坏账率甚至高达50%以上。保险公司退出“车贷履约险”,更加速了贷款坏账的聚集。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消费汽车信贷余额已从2002年的2000亿元降到2005年的1600亿元。有专家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将有5000多亿元的市场容量。这样的现状,似乎鼓励了在中国成立汽车金融公司的跨国汽车巨头们分食汽车消费贷款的决心。

    与银行比较,汽车金融公司尽管也会面临风险,但其对汽车行业的熟悉及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已使他们具有防范汽车信贷风险的本能。不过,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在进入中国之初,仍受到政策方面的约束。

    那么,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是否会展开合作呢?业内人士表示:“实现合作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的利益是均等的。现在汽车金融公司还处在市场尝试阶段,并没有做到大规模推进的程度。”

    汽车金融公司的有关人士也表示,目前谈合作还为时过早。但人们普遍认为,无论中外汽车信贷机构的竞争结果如何,最终获利的都将是贷款购车的消费者。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0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