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次发布日期:2006年3月25日
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经过20多年,到现在依然是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难以推进的顽疾之一。主要表现在:医院的医疗设施普遍的水平不高,药费和检查费太高。揪其原因:现在的政策促使医院单纯地朝着市场化运作方向进行。
在这个体制下,某些医院的领导和医生不注重医德和医疗水平,把一些精力用在如何收取回扣和佣金上。结果就是大夫的水平“太低”动不动要用设备检查
;检查费高,因为设备投资额高,而且还要包括相关人员的回扣;看病贵就使得许多人不敢去医院,形成人为的看病难问题。
为什么大小病都需要检查和检查费用高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的医疗体制。按照现行的政策,医院作为公众事业单位,不能以赢利为主。因此医院添置医疗设备主要依靠上级批准和财政拨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经费是有限的,大部分医院是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添置医疗设备的。因此绝大多数医院的装备水平不高。只有那些名气大,收费高的医院能有这些设备。
为了拥有添置设备的自主权,一些医院开始尝试贷款或者融资租赁的方式采购设备,结果2000年以后,租赁公司开始向这个领域渗透,目前最少有300家以上的医院采用了融资租赁的方式添置医疗设备。这样做对解决看病贵有什么好处?目前还没有看出来,但是带来的弊端确是显而易见的。
融资租赁是一种市场行为,用在医院显然和“非赢利”的原则相悖;融资租赁解决医院添置设备自主权的同时,也给某些权利机构和个人带来的自主权,因此就形成价格黑洞。在采购环节出现问题的结果必然要体现在租金上。高位租金必然带来高价位的检查费用;费用差价都给了流通环节,最终让病人买单。
这么看是不是在医疗卫生事业中采用融资租赁添置的方式不合适?答案是否定的!问题不在融资租赁而是在于我们的制度。我国广大地区医院的设施跟不上治疗的需要,医院水平低也是看病难的一个原因。如果花钱看病不管用,还不如不看。等病重后到大医院去看,那时候花多少钱都得认,因为到这时候生命比钱更重要。
百姓的这种心态反过来促进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如果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添置设备可以解决医院投资设备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些小病就不需要跑到遥远的医院去看病。
为了解决这个顽疾,使我国医疗改革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国家对医院用设备的检查病人的病态要设定价格标准。其实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如果不从医疗设备的采购环节着手,
不从医疗体系改进着手,仅限制检查费用对治疗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因为收入不足,医院也没有办法根据治疗的需要添置设备,整体医疗水平还是上不来。
医疗既然是带有公益事业的机构,要压低检查费首先要从采购环节着手。目前我国对医疗设备的采购没有价格管理体系。同一种设备价格差别巨大,流通领域的无序管理
产生的差价远高于融资租赁中的利息,而且是一次性支付。如果我们鼓励融资租赁添置设备,在采购价格上有所控制,这样许多医院就可以提高诊疗水平,广大农民也没有必要跑到遥远的医院去看病。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医疗设备的采购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招标制度,设备采购价格要公开、透明。并和海关与物价管理部门协调指导价。设备的采购环节干净了,就算加点利息,整体费用也要比现在低的多。我国的医疗改革不是不能引入市场化机制,而是不能在不该引入的地方引入,在该引入的地方限制引入。
另外就是对医疗人员的考核上要进行改革。医疗也应该是一种知识经济,大夫的治疗水平主要凭经验和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复杂的医疗技术已经转为机械化,自动化,程序化。如果我们的大夫主要是依靠这些设备给病人看并,大夫本身的技能要求就被边缘化。这时的大夫已经不是大夫,而是工匠。什么病都要用设备来确认的大夫,在评定医疗职称的时候应该给个折扣。
再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病症的检查和治疗分离。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独立的身体检查机构,(如济慈,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形成连锁经营的规模)。如果在医院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独立的治疗检查机构,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夫随意开单检查,另一方面建立节约型医疗体制,一台设备可以为多家医院服务,既可以减少设备投资,又可以进行商业化操作,把节约投资和规模经营的好处用在病人身上。在政策上应该允许医院接受这种检查结果,在保障机制上检查机构也要为检查结果上保险。一旦因为检查结果不准确造成医疗事故,检查机构和保险公司要承担赔偿责任。
除了体制问题、医院问题,租赁本身也有不足的问题。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重大转型,许多风险都开始显露出来。融资租赁被用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初衷不是服务,而是贪图省事和高
额利润。因此在项目的开发中把希望寄托在3甲医院上。
现在国家出台收紧检查费用的政策,检查费用少了,租金偿还成了问题。最终的苦果还是要
由租赁公司单独来承受,因为医院毕竟不是企业,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租赁物件是不能随意收回和处置的。而租赁公司对外偿还贷款确是不能改变的。
医疗设备是目前租赁公司能经营的少数品种之一,说起来很热闹,但在操作时有很多的限制。一般只做进口设备的租赁,
不愿意做国产设备的租赁,担心国产设备质量不过关容易引起纠纷;愿意做大设备的租赁,不愿意做小设备的租赁,在花费相同精力的同时,项目越大,利润越高;只做检查设备
,不做治疗设备的租赁,担心出现问题租赁物件不容易回收。
正因为缺乏服务意识,租赁公司实际上成为厂商推销产品,为医院购买设备买单,自身承担巨大风险的提款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租赁公司把医疗设备租赁看成变相贷款,以为找个好的机构就可以不用担心了。忽视租赁的服务职能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结果是厂商与医院合计好,“赏”给租赁公司买单。租赁公司明明在风险上吃亏,还以为占了多大的便宜。一单生意出问题,全部收益都损失。
医疗体制改革让百姓感到最无奈的是:明明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却号称是非盈利机构。健康的医疗体制改革不应该脱离市场(实际上也脱离不了市场)不要空喊不能商业化运作。应该市场化的就要市场化,否则资金从那里来,仅靠政府投资
得等到什么时候。不该市场化的坚决不能市场化,尤其是对大夫的考核体制和工资体系不能和市场行为挂钩。怎样杜绝这些问题,又能解决添置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融资租赁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融资租赁本身具备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政府利用少量的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鼓励投资的项目中去。这就是租赁投资的杠杆投资原理。医疗改革完全可以使用这种特性,解决当前的问题。
每年财政都要给医院拨款,因为财力有限,过去只是给少数重点医院拨款。今后可以将这笔有限的拨款分为更多份,给更多的医院(包括病源比较多的中小医院),资金不足部分通过融资租赁解决。设备的采购可以通过政府采购体系,也可以建立独立的招投标机构定价。融资租赁的盈利主要依靠利息,如果本金大幅度下降,利息给病人带来的负担实际上很小。这样既解决投资资金不足问题,又可以提高当地医疗设备质量和诊疗水平。
另外还要为医疗设备租赁还要配套专项的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鼓励利润大户把资金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投资到医院的设备添置上,同时承担投资风险(无追索权的借款),这种方式叫“制度租赁”。通过政府参与投资,借助国家鼓励的优惠政策和政府信用(政府也是出资人之一),引导和放大社会投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应该从“制度”着手,这是治本的手段。
除了融资租赁,租赁也是建立节约型医疗体系的一种手段。尽管我国整体上医疗设备不足,但同时又伴随着大量的设备使用率不高和重复投资的问题。对于通用的,可以流动的设备应该交给专业的租赁公司去做。目前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机构,希望在新的一轮改革中填补这个空缺。
一旦出现“非典”那样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平时服务的租赁公司可以立即进入应急抢险现场。
在细分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以医疗体系自身产生的租租赁服务机构,不仅对设备精通,对医疗也精通。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医疗设备的服务,也甚至还可以提供与设备操作配套的医护人员(湿租)。它的好处就是用少量设备对多家医院。这样尽管有些医院本身的设备简陋,在需要时可以立即使用租赁设备。规模化经营必然降低了成本,租赁公司不仅提高了医院的治疗能力,还降低了治疗费用。
租赁公司通过流动服务,把看病跑路的事情转给租赁公司去干,病人只要在当地就可以解决看病的问题,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解决了地区医院设备不足的矛盾。租赁公司应该依靠服务盈利,应该从服务的结果降低的费用中获取盈利点。做到医院、病人、服务机构三得利。
医院是个持久的机构(至少从现在到若干年之内,不应该提出医院倒闭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企业,不能市场化处理,除非这个医院是民营机构),病人有多的时候也有少的时候,政策有宽的时候也有严的时候。但有一条是不变的:人总有生老病死,人这一生不可能不去医院。因此医院一定会有现金流。
租赁公司应该提高服务意识,淡化贷款意识。对于变动的现金流,不应该按照固定租金的方式计算租金。只要固定租赁公司的收益率,可以采取无固定租金、无固定期限的方式收取租金。一方面防止造成人为的风险,另一方面给出资一个长期高收益的机会,更有利于租赁资产在资本市场的流通,更容易解决医院添置设备的机会。让良性互动的方式完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
在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条件下,许多高“消费”的设备变成平价的治疗。常用的设备检查与治疗设备应该纳入医保系统
,让广大百姓享受同等待遇,直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防止把医院办成富人俱乐部,看病还分三六九。
租赁的特点之一就是“轻松回收,轻松处理”,但是医疗体系本身的特点问题(医院不是企业,不能按照对待企业的方式对待医院)和二手设备
政策不合理,造成租赁物权缺乏退出机制。因为设备不能轻松退出和更新,总是用旧设备在装备我们医院,完全违背了租赁的初衷(总是用最新和最好的),租赁资产也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形成循环经济。
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靠厂商,二是靠政策。目前厂商对设备翻新报有成见,设备旧了质量就没有保证,这样会对病人产生严重危害。设备翻新的利润远大于卖一台新设备。企业如果没有服务意识,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不能和资本市场接规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不仅要营销产品,还要营销服务和标准。
医疗设备的二手政策过于严格和不可操作。为了防止使用旧设备出现医疗事故,应该把“二手”的监管变为“翻新”的监管。所谓翻新一定是按照出厂标准翻新的设备。只不过在价格和寿命上打折扣。
不管是医院、厂商、租赁公司、政府管理部门,都要有服务意识。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服务贸易时代,我国也加入这个进程。我们的医疗体系如果脱离这个大趋势进行改革,还有可能是徒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