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产权市场》
2006年2月17日
卡特彼勒意欲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野心日益彰显,招致致力于发展民族自主品牌的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们几乎一致的反感。国内一些与卡特彼勒曾经有过合资合作的企业也深感“往事不堪回首”!
“对于卡特彼勒的不合理要求,厦工当然不会答应。”王昆东表示。此语一出,卡特彼勒收购厦工集团的谈判,突然间变得扑朔迷离。
“卡特彼勒和厦工集团的收购谈判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除了价格上的讨价还价之外,最大的障碍是,卡特彼勒仍然坚持要将厦工作为其中国堡垒的部分,限制以原有品牌出口,而包括厦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内的中方各方,则希望保留自己的品牌。”
显然,徐工收购失败,并未让卡特彼勒的中国扩张计划驻足,也没有令其改变既定的中国收购路线。
而今天的厦工,已不再是去年的山工(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即便谈判过程中,尚未出现能与卡特彼勒匹敌的竞争对手,但目前态势,卡特彼勒并不见得乐观。
百亿美元彰显通吃野心
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股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
卡特彼勒与厦门市政府以及厦工集团的接触从2005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双方曾多次就此事进行过谈判。到目前为止,厦门市政府高层认为不良资产问题,仍是双方谈判的焦点,厦门市政府希望卡特彼勒能接手厦工集团的不良资产,而这显然是卡特彼勒所不愿意的。
消息人士告诉笔者,关于厦工的收购价格,已经从最初的不足千万元,抬升到略有溢价了,但这方面的分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卡特彼勒强烈要求最终拥有对厦工的完全控制,并且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企业品牌;将把厦工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但其产品只在中国本土销售,限制产品出口,出口产品须打卡特彼勒品牌。同时限制该集团和其他竞争者合作,对现有合资企业的发展进行限制”
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股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厦工董事长王昆东的应对措施是:立足自主创新,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之成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民族自主品牌,使之成为与跨国公司品牌抗衡的利器;自立自强,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使之成为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事实上,卡特彼勒在参与角逐徐工机械之前,去年整体并购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之时,就已计划并购曾经包括厦工股份、桂柳工、河北宣工、中联重科、G三一、潍柴动力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卡特彼勒的轮式装载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第一,年产量在1.2万台以上,是卡特彼勒公司仅次于挖掘机的主导产品,但这一优势在中国并没有发挥出来。由于中国企业的产品性价比很高而且技术能力提高很快,国内企业几乎把持着装载机市场的绝对多数份额,并且从量上构成了对卡特彼勒装载机全球第一的威胁。此时,卡特彼勒借助资本优势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能有效阻止中国企业对其领先地位的挑战。
2003年,卡特彼勒正式提出了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的宏大计划。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文灿表示:“要在中国建立全球的竞争性生产基地,我们将对中国的几个重要的国有企业进行投资。”
显然,卡特彼勒觊觎的“中国的几个重要的国有企业”似乎都不买账。徐工如此,柳工如此,厦工也是如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卡特彼勒之所以招致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们“不待见”的主要原因
,一是卡特彼勒意欲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野心日益彰显,招致致力于发展民族自主品牌的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们几乎一致的反感;二是国内一些与卡特彼勒曾经有过合资合作的企业深感“往事不堪回首”,使后来者有了“前车之鉴”。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归根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占领是客户经济时代的最高级形式。外资的产业布局,实际上意在抑制民族品牌,是一种严重的反本土化。”
跨国公司中国布局愈演愈烈
“现阶段尚没能统计有多少装备制造业的行业龙头企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收购或兼并,有多少行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但一个很明白的事实是:这种现象正在持续发生且愈演愈烈。”
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早已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就掀起了一股合资浪潮。从1994年、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的著名挖掘机制造企业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到1997年,中外合资企业已达到9家。
2005年4月,大宇烟台被韩国斗山集团并购,之后凯雷出资3.7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股权。
目前,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外资在中国的投入仍在不断加大。统计显示,2003年,国际品牌工程机械在华企业产销额达到270亿元。同年,中国挖掘机产销3.19万台,其中国际品牌产销量占93%,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神钢、现代及大宇等在华企业取得了最佳效益。
在内燃机领域,德国博世公司在收购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将中国长期以来着意培养的技术中心撤销、合并。由于博世进一步控制了销售渠道,这家公司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原来的7000元一件提高到13000元,赚取超额垄断利润。在仪器仪表领域,行业龙头企业也已身不由己,大多已在跨国公司的眼下。
随后,国外制造商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和完善工程市场体系,提供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开放工程机械融资租赁市场和产品租赁市场;开放二手工程机械市场(二手进口和翻新业务);开放工程机械零底价拍卖市场等等。
跨国公司的强势布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占据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行业全年销售收入为1157亿元,同比增长11.6%。此前,工程机械产业已经连续5年高速增长并在2003年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大关。该协会预测,虽遭遇宏观调控,2005年工程机械行业仍将保持7%的增长。
有分析指出,由于水利、铁道、公路、电站、煤炭、房地产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建设需要,我国“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6万亿元。据统计,大型建设项目投资的5%至8%用于购买工程机械,因此平均每年需采购工程机械900亿元左右。
“现阶段尚没能统计有多少装备制造业的行业龙头企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收购或兼并,有多少行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但一个很明白的事实是:这种现象正在持续发生且愈演愈烈。”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神情颇为激动。
国内企业招架无功
外资进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也在把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
面对外资疯狂进攻,国内企业方面却显得有些无力招架。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认为,当前外企进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对华合作方式由早期的许可证生产方式变为资本输出的方式。二是资本输出中外资所占比重由开始的一般性参股变为坚持要求控股,或者独资。还有的坚持要求控制中资企业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人家想得很远,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将来中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过去项目一般投入几百万美元,现在动辄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此外,外资进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也在把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
虽然近年来国产工程机械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国外产品相比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严重同质化的问题。一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投入,使得众多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特别是在跨国巨头欲主导国内产业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的价格优势并不能长期保持。在中国企业本土优势逐渐消失的同时,外国产品性价比却在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人才本来就匮乏,加上近年日趋严重的技术人才流失,形成技术研究缺失又无后续的技术与人才支持的恶性循环。
要改变装备制造业的这种状况,有关专家们开出了两剂药方。首先是要管起来,对一般中小型企业在是否由跨国公司并购的问题上可以放开,但对若干重要领域排头兵企业的合资要集中核准管理,改变目前的国有排头兵企业被外资并购的放任自流和失控状态。其次是要给出路,要加大政府对若干重要领域排头兵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之有更好的成长条件;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中对民营资本利用的力度,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彻底转换而焕发活力。
“对于外资的并购,我国政府也应按照WTO的非歧视的原则,尽快出台有关规定,不应再对外商来华投资的政策过于优惠,要给国内外企业一个平等的经济发展环境,不能够为了体现招商引资政绩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税收方面。在购并过程中,工程机械行业各企业同时还要考虑诸如国有资产的保值、经营层的控制、职工身份的转换、企业的长远发展、市场的扩大、自身产品品牌的保留和维护、产品档次的安排等问题,还要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防止一些投机公司恶意收购现象的发生,相关规定的出台也就迫在眉睫。”蔡惟慈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