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强劲布局 中国企业无力招架

作者:本报记者 杨 纯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 2005年11月10日

    凯雷出资3.7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股权一事,尽管仅在南京低调举行了签约仪式,仍然成为第二天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头条新闻。记者在签约现场向一位业内权威人士问及凯雷控股将对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产生什么影响时,他告诉记者:"此事只能由时间来说明一切,对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也不太好说。"

  然而,这种"不太好说"似乎可以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在中国的突进中找到些许答案。今年3月22日,中美合资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欧文斯在庆祝这一战果时表示:"这是一个空前绝好的契机来参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卡特彼勒亚太运营副总裁瑞奇·拉文则表示:"迈出这一关键的战略步伐必将增强和拓展我们在中国共同协作的力量。"如今,卡特彼勒在中国已拥有10个合资及独资生产厂,并通过5个独立经销商分销产品,其他外资巨头在中国的强势布局也在稳步进行。

  国内企业遭到"围剿"

  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早已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就掀起了一股合资浪潮。从1994年、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的著名挖掘机制造企业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到1997年,中外合资企业已达到9家。1995年,日本小松制作所和山推公司合资建立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995年,韩国现代与常林股份合资成立了常州现代;同年,日本神户制钢所与成工合资组建了成都神钢;1996年,日本日立建机与合肥矿山机械厂组建了合肥日立;1997年,美国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组建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等。

  此外,1996年韩国大宇在烟台投资成立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这也是当时惟一的外商独资挖掘机制造企业。

  将近10年过去了,这些合资和独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工程机械行业的国企却遭到了合资和独资企业的"围剿"。以挖掘机为例,欧、美、日、韩与中国的合资企业成为市场角逐的主角,而国内挖掘机企业明显表现出弱势。与此同时,国外的筑养路机械企业如加藤、多田野、利勃海尔、波坦、马尼托瓦克,小型机械企业如凯斯、久保田等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觊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使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呈现明显的国际化特色。国内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在合资企业中处于被动地位并逐渐失去话语权,所占股份越来越少,甚至完全退出合资企业。

  跨国公司要通吃产业链

  目前,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外资在中国的投入仍在不断加大。统计显示,2003年,国际品牌工程机械在华企业产销额达到270亿元。同年,中国挖掘机产销3.19万台,其中国际品牌产销量占93%,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神钢、现代及大宇等在华企业取得了最佳效益。随后,国外制造商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和完善工程市场体系,提供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开放工程机械融资租赁市场和产品租赁市场;开放二手工程机械市场(二手进口和翻新业务);开放工程机械零底价拍卖市场等等。

  跨国公司还将其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2003年以来,卡特彼勒启动了在中国的新一轮投资,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在中国整合市场和资源,寻求兼并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柴油机等主机制造与配套企业。其布局覆盖了中国的代理商体系,同时还布局产业的新商业服务体系,组建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公司和卡特彼勒中国物流公司等。因此,近几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全方位竞争态势愈演愈烈。中国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国际品牌高端进口产品竞争,还要面对抢夺中国市场优良资源和制造资源的兼并竞争。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具有优势的内销网络、产品和制造资源都处在跨国公司的视线之中。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激烈的竞争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与外资企业抗衡,以及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滞后的现状下,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能否承受如此压力令人担忧。

    以装载机为例,经过几年的竞争,中国市场已经形成了暂时稳定的行业格局:柳工、厦工为第一阵营,市场占有率都在17%以上;龙工、徐工、临工、常林为第二阵营,市场占有率为12%左右;山工、成工、三九宜工和宇通重工为第三阵营,其他为第四阵营。

  曾有业内专家分析近几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走势时指出,市场销售将进一步向规模较大的企业集中,并呈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随着外资布局的进一步深入,跨国公司在产品创新、质量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将把行业竞争引向深入,行业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外资的"反本土化"战略

  跨国公司的强势布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占据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行业全年销售收入为1157亿元,同比增长11.6%。此前,工程机械产业已经连续5年高速增长并在2003年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大关。该协会预测,虽遭遇宏观调控,2005年工程机械行业仍将保持7%的增长。另有分析指出,由于水利、铁道、公路、电站、煤炭、房地产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建设需要,我国"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6万亿元。据统计,大型建设项目投资的5%~8%用于购买工程机械,因此平均每年需采购工程机械900亿元左右。

  统计显示,2003年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中,国际品牌已占半壁江山:进口产品达35.88亿美元(约合300亿元人民币),国际品牌在中国的独资和合资企业的产品产销270亿元人民币。

  在这样的市场占有率背后,则是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再到独资的战略布局。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企业进行产品和业务的条块分割、裁员、拆分、重组,限制中国本土企业自有品牌的使用。对于跨国公司由经销控制---股权控制---品牌控制的战略路径,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钟岭企业管理研究院院长管益忻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了其严重性,他说:"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归根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占领是客户经济时代的最高级形式。外资的产业布局,实际上意在抑制民族品牌,是一种严重的反本土化。"

  国内企业持续发展乏力

  一项关于工程机械产业调查很有说服力。在调查中关于"随着入世保护期的逐渐过去,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你如何看待国外产品和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这个问题,选择"对本土企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人数少于选择"对本土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的人数,这个结果表达了一部分人的忧虑。对于"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竞争劣势在哪里"的问题,"管理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和"产品更新速度慢"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接下来是"配套能力差,没有服务网络"。这表明,国产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差距主要还是产品技术含量和更新速度。

  虽然近年来国产工程机械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国外产品相比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严重同质化的问题。一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使得众多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特别是在跨国巨头欲主导国内产业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的价格优势并不能长期保持。在中国企业本土优势逐渐消失的同时,外国产品性价比却在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人才本来就匮乏,加上近几年日趋严重的技术人才流失,形成技术研究缺失又没有后续的技术与人才支持的恶性循环。

    另外,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也是国内企业的劣势。比如国内有一些挖掘机企业具有一定竞争力,能够与外资、合资企业相抗衡,但产品基本都是采用国际化配套方式。业内专家指出,国内企业选择国际化配套有利于缩小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但国际化配套也削弱了国产工程机械的价格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

  有专家预言,在未来5年内整个国际工程机械市场格局将发生改变,中国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然而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是一大软肋。对此,有专家分析指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国内市场面临国际竞争对手的挤压,进入国际市场近20年没有实现突破,其根本原因是发展的起始点长期基于国内市场,是"内需型"产业,故而长期处于对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体系认识不足的状态。为此,国内企业只有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进行升级,走国际化道路,培育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在内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国际化是必由之路。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还没有真正掌握"走出去"的要领,大多处于小步试探阶段。虽然继中联重工成功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后,2004年柳工、常林相继在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建厂,迈出了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但总体来说,开拓国际市场仍是国内企业的弱项。

  谁来维护产业安全

  外资强势布局,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企图招致业内人士的注目,行业龙头企业更是高度警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指出:"卡特彼勒的目的不仅是要控制中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它要吃掉的是整个行业,但是很少人能看到其中的危险性。"

  在并购山工之后,卡特彼勒又有了新举动。据了解,目前其正在发动机方面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谈判,虽然卡特彼勒在和潍柴谈判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这并不能阻挡卡特彼勒的步伐,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此非常积极。路风深感忧虑地说:"中国只有徐工、柳工、厦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没有了他们,整个行业就完了。"他认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装备工业不能让外资完全控制。事实上,这在美国也是一样的。重大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在这里一个企业的价值绝不能仅以当前的净资产价值来计算,因为它涉及到国家长期的发展能力问题。

  跨国公司频频在国内攻城略地也许可以归结为行业管理的缺失,但另外两个问题似乎更值得重视:一是国家应建立审查机制,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外资并购进行审查。从联想收购IBM、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可以看出,美国有完善的审查机制。二是定价机制。路风指出,按照账面净资产来卖企业是贱卖国有资产,关于不低于账面净资产就可以接受的规定不科学,因为品牌效应、营销网络都应该放到定价中去。他批评:"卖与不卖的决定权并不在企业手中,企业根本无法从市场角度来与外资谈判。"

  许多业内人士对外资强势突进对产业安全所造成的威胁甚为忧虑。9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如果这个政策能真正而较快地形成执行力,跨国公司想在中国市场通过并购整合方式实现产业通吃就不会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