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金融资源优势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作者:章定强

摘自《温州日报》 2005-11-12(作者系中信银行温州支行常务副行长)

    “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温州作为一个以民营经济发展为特色的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区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却不容乐观。如何提升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温州应充分利用自身发育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化条件,发挥温州人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金融业为突破口,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温州具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1、温州有发育良好的金融业基础。20多年来,依托富于活力、快速增长的区域经济,温州的金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05年上半年,温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220.21亿元,是1990年的40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682.21亿元,是1990年的40倍。银行资产年利润率1.1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温州民间信用活动始终活跃在各个领域,2004年底温州市私人之间的借贷、私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以及以各种“互助会”形式进行的融资等民间借贷资金规模约为400多亿元,占同期GDP的28-38%,占年末金融机构贷款额的26-40%。

    2、金融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效。2002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始实施了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各项金融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效。2005年4月,首家农村合作银行———瑞安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目前已有5家农信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3家农信社实行一级法人制,1家实行二级法人制。市商业银行第二期增资扩股启动,募股后资本充足率将达8%以上。此外,组建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政府决定出资5000万元,为中小企业打造新的融资平台。

    3、政府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桥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比较顺畅,“点贷”、“指贷”现象几乎杜绝。目前全市共有中小企业近6万家,个体工商户20多万户,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4%以上。2004年至今,仅中信银行温州支行就向“中国锁都”、乐清虹桥电子生产基地等六大行业优质客户授信24亿元。由于政府正确的产业引导,2005年1-9月份,在国家宏观调控,收紧信贷规模的背景下,温州市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87.4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8%,同比多增32.29个百分点。

二、温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对策

    1、发挥活力温州优势,健全金融体系。鼓励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在温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条件使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温州,繁荣温州金融市场,创建一个由中资、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典当多业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格局。抓住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契机,组建中小民营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探索新的业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利用温州居民外汇存款丰富,外汇交易发达的有利条件,将温州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外汇交易中心。

    2、针对性地发展融资租赁业。温州中小企业多数技术落后,在缺乏自身积累的条件下,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使设备得不到更新换代,严重制约了发展。融资租赁将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对急需设备更新的中小企业来讲,定期支付少量的租金即可获得所需设备的使用权,是一条回避银行授信条件过高的可行之路,而且融资租赁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所受限制少,其财务风险也较低。但融资租赁目前在中国并未广泛发展起来,对金融资源需求相对旺盛的中小企业来讲,应积极挖掘融资租赁这一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资源。

    3、鼓励和调动温州丰富的民间资本开展风险投资。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可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的形式进行投资,也可以鼓励具有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的富有的专业人士通过“天时资本”进行投资。这些都是动员和组织尽可能的金融资源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