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租赁盈利模式的探讨 |
作者:周德山 zds2005@sohu.com |
一、租赁业务的自身特性--租赁的几种基本盈利模式
(一)由销售演变而来--“厂商促销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业务的最初是由制造厂商赊销自己的产品演变而来的,“厂商促销租赁(又称“厂商租赁”)是一种典型的租赁业务盈利模式。
厂商租赁是设备制造厂商为与租赁公司、银行结成战略合作,利用租赁为购买其产品的客户进行融资,并进行后续设备资产管理的一种业务模式,这种模式集融资租赁、银行批发式信贷、厂商批发式销售于一体,是一种强强联合、多方共赢的融资与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下,各方合作紧密,项目在一个产业链条的平台上操作,更利于筹措资金和控制风险,因而容易成功。
(二)经营租赁的表外融资功能--“表外融资租赁”模式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设备,则该设备不计入其固定资产,不在其账上计提折旧,企业未来所应支付的租金也不记入企业负债,每期支付的租金,以费用的形式在税前列支。这样企业在不增加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实际上拥有了设备的使用权,即实现了表外融资。这对关注财务报表的大型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各国法规对租赁业务的优惠措施--“政策促进租赁”模式
美国、日本等许多租赁发达国家都有促进租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的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租赁行业促进法》(如韩国),这些政策使从事租赁交易的相关各方受到诸如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好处。我国1996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规定:“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法租入机械设备,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国家规定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三年。”这意味着承租企业可以进行加速折旧。既然有特殊优惠,租赁也就成了一种需求,亦即模式。
既然租赁由厂商促销演变而来,厂商租赁是租赁业务的一种核心盈利模式,那么各租赁公司在其经营的行业领域上必有一定的专业性――租赁某一厂商或某一行业的产品。接着的问题是,哪些行业适合租赁?如何控制某一行业租赁的风险?
二、租赁所涉行业及租赁设备的特殊性--盈利模式的风控核心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租赁业务并不是每个行业都要介入,不是各种设备都能租赁。租赁参与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必然是介入某个细分的市场,其所从事的几个领域(如航空、印刷、医疗等)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一)行业利润高,增长速度快--租赁公司利润的可靠保证
租赁公司要从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这就决定租赁业务所涉行业须要有较高的利润,除了航空外,其他几个行业的利润均高于我国经济中一般行业的利润,如工程机械所处的房地产行业(及国家大型工程)的利润达30%以上,印刷行业的利润也在20%以上。此外,这些行业近年在国内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设备投资额较大,融资需求迫切--租赁公司业务的可靠来源
印刷机械、医疗机械、大型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的单台价格一般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以上,飞机的价格更是动辄上亿元,没有租赁资金的介入,一般企业购买设备有较大的难度。
(三)技术先进,折旧慢,国内外技术差距大--租赁物二手变现的技术基础
租赁业务期限较长,风险增加,所以要求所租赁的设备技术先进性高,不容易被淘汰,这样在长时间内租赁物价值稳定,风险降低。尤其是国内外技术差距大的领域,进口设备在国内一般不会被淘汰。
(四)设备是通用设备,单台设备形成独立产能--租赁物二手变现的工艺基础
无论是飞机、医疗设备(如CT、核磁共振等)、印刷机械、数控机床等,这些设备往往都与生产流水线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能够形成独立的产能,不象生产线那样必须有其他重要设备的配合才能形成生产能力。设备通用性是其二手变现的前提。
(五)设备二手市场成熟,二手价格稳定--租赁物二手变现的市场基础
租赁公司控制风险的最终归宿在于设备的价值,即在承租人违约时可以通过处置二手设备而收回资金。由于设备技术先进,折旧慢,性能稳定,加上单价较高,因而这些行业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专门从事某类设备回收、维修、转卖的市场主体,二手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例如一台原价600万元的印刷机,在使用2年后保守估计仍然可以卖得450万元以上的价格。
(六)品牌效应明显,行业集中度高--设备制造商有进行“厂商租赁”的动因
由于技术先进、单价高,所以全球的设备销售往往主要集中于几个品牌,如印刷设备的“五大品牌”,医疗设备(CT、核磁共振等)主要为GE和SIEMENS,工程机械主要有小松、大宇、卡特彼勒等。这些制造厂商纷纷与各大租赁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以厂商租赁方式推销自已的产品。
三、中国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的特殊性--租赁盈利模式的中国特色
(一)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特殊行业的租赁需求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走过一个个的经济周期,伴随着这种周期走势,我国宏观调控亦常常是带有很强的松--紧周期特征,这种松紧特征尤其是反映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中更为明显。伴随着行政手段的政策调控,常常出现某些行业融资特别困难的“一刀切”现象,而并不是这些行业中的每一个公司都有很大风险,这对融资租赁业务形成了特殊的需求
。2003年我国钢铁等行业的强烈资金需求就是一个例子。
(二)银行融资体系规则限制--特殊企业的租赁需求
我国银行融资体系一直处于渐进式的改革之中,由于种种原因,银行对客户的信贷常常受到一些限制,如贷款行业限制、异地贷款限制、贷款用途限制、中小企业贷款等,因而一些企业单从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上审查风险完全可控,银行愿意贷款,但却由于某种限制而不能操作(如异地贷款),若银行改向租赁公司贷款,再由租赁公司向企业进行融资租赁,则完全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租赁带有金融创新的特征--租赁盈利模式的中国特色
由于国内特殊的经济、金融、政策环境,租赁业务到了中国就在其原有的盈利模式上有所变化和增加,某种意义上,租赁产品成了中国金融创新的一种手段(金融创新的源动力是合理规避政策监管),这样形成了租赁盈利模式的中国特色。
四、再看国内租赁行业的发展阶段――从盈利模式角度
我国现代租赁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20多年来行业几经起落,经过许多阶段,若从租赁业务模式成长过程的角度看,则可以归结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0-1998,租赁业务模式的引进与发展
租赁业务模式的引进
80年代初,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的需求,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渠道,从日本引进了融资租赁的概念。因此,我国最初成立的租赁公司多为中日合资融资租赁公司,到后来又成立了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资)金融租赁公司。
1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租赁行业的基础,使租赁这一经营模式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全社会租赁资产余额快速增长。1981年我国租赁资产余额仅为186万美元,到1998年达到26.27亿美元,是1981年的1400多倍。
我国租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把租赁当作贷款。由于租赁在我国是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渠道而开始的,在当时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各家租赁公司就成为一个特殊的银行,租赁业务的操作也同银行贷款相当类似。
第二、政府行为参与租赁项目,为租赁项目担保。因为租赁项目主要为引进国外资金和设备,各地政府就参与了项目的操作,并进行担保,进而形成了与各大银行不良贷款一样的风险隐患。
第三、各租赁公司不具备行业专业化优势,不注重风险管理。在国外,各大的租赁公司往往分别集中于少数的几个行业,如医疗机械、工程机械、航空领域等,而国内租赁公司却走了大而全的模式,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样就很难通过行业专业化和产业链条的整合来控制风险。
第四、租赁失去了它的重要特征和核心盈利模式。租赁是一种先进的设备销售方式和资产管理手段,虽然它具有融资的功能,但和银行信贷业务有本质的区别:在行业专业化的基础上,租赁业务往往是设备制造商的促销模式,即“厂商租赁模式”,对承租人而言,租赁又是利用特殊政策进行资产管理、税收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中国租赁业在近20多年的历程中只是引进了租赁这一业务模式,或是法律模式,但却没有引进国外租赁业务核心盈利模式――厂商租赁与资产管理,没有引进国外租赁业务的风险控制机制。
(二)第二阶段:1999-2003,租赁盈利模式的引进
历史的调整
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租赁行业的银行贷款化操作、行政行为、政府担保等问题集中爆发,许多租赁公司停业或倒闭。1999年租赁行业全面萎缩,租赁资产余额只有2.95亿美元,大约为1998年(26.29亿美元)的1/9。国内租赁行业经历了一次最严重的萧条与最具战略意义的重生。
租赁盈利模式的引进与新一轮快速发展
在租赁公司纷纷倒闭与租赁行业全面萧条的背景下,我国租赁行业步入了全行业的重组整顿时期。这一次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民营集团资本进入金融租赁公司。如明天集团控股了浙江省金融租赁、三九集团控股了深圳金融租赁、德隆集团控股了新疆金融租赁和新世纪金融租赁(上海)等。
民营集团控股金融租赁公司后,经营理念灵活并富于创新性,一改原来租赁行业行政行为、租赁就是贷款的经营模式,并引进香港及欧美国家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将国际上的租赁业务惯例、盈利模式、风险控制手段带到国内。国内租赁行业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印刷、医疗、工程机械、飞机、船舶等特定行业的租赁业务迅速增长,并出现了纽科租赁、远东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深圳金融租赁等一批专业于特定领域的租赁公司。以印刷机械行业为例,目前全球五大印刷设备制造商(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小森、三菱)在国内都有长期合作的租赁公司,在高档印刷机领域,约有半数以上的设备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购进。中国租赁行业在引进租赁这一经营模式的20年后,引进了租赁业务的主要的盈利模式――厂商促销式租赁。
再次调整
正所谓“成也潇何,败也潇何”,民营企业集团在带来租赁行业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租赁行业带来了新的严重问题: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到2004年德隆事发,其旗下所属的新疆金融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两家公司停业。目前深圳金融租赁亦受到其股东三九集团的影响,浙江省金融租赁在明天集团下2004年增长乏力……国内租赁行业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某些租赁公司因为与股东集团关联交易而限入停业状态,但是这些公司在印刷、医疗等行业的却没有出现不可控的风险,各租赁项目租金仍然回收正常,租赁公司的租赁业务利润并没有下滑很多――因为它们在引进租赁盈利模式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三)第三阶段:2004年起,租赁盈利模式的规范化探索
实践操作中的不规范
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法律环境,租赁业在引进并实践厂商促销租赁这一模式的4年时间里,操作中的许多细节都不很规范,如租赁公司对租赁物物权存在瑕疵、设备进口手续模糊、租赁物缺乏公示制度等。各租赁公司对这些问题都有所关注,但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实践操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细节,或者是“糊涂地做“。
问题的关注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历史的特意安排,“民营资本问题”引发了租赁行业对实务操作中风险控制规范化思考。由于“民营资本问题”引起了银行对租赁公司的普遍谨慎,租赁公司融资难的问题更趋明显。而这时银行、租赁公司开始重新审视一些在以往被忽视的问题:租赁公司在操作中的各个环节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租赁项目风险?租赁公司对租赁物的物权是否存在瑕疵?租赁盈利模式如何才能得到银行及其他“出资人”的认可?如何解决租赁公司“融资难”问题?
思考与探索
租赁盈利模式要得到“出资人”的认可,必须使该模式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规范化,要能真正控制项目的风险,比如在物权上必须没有任何瑕疵。对此,业界有专家提出“整合产业链条,实现结构化融资”的思路,即租赁公司要重新审视自身在设备进口、运输、监管等各环节中的操作细节,重新考量制造商、租赁公司、银行各方在项目中的角色,重新整合一个完整的租赁产业链条,强化风险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结构化的融资。
当然,这种产业链条的整合与盈利模式的规范化操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制造厂商、租赁公司与银行的努力合作,更需要行业组织、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这种模式定能够在实践中走向成功,定能够给中国租赁业带来一个新的春天。